尽管德国和法国的军事理论就像它们的武器一样,相同点远多于不同点,但这些区别却是重大的。有鉴于此,德国人坚信并力图完善其1918年的分散渗透战术,而法国则偏爱集中指挥和控制,包括对炮兵射击目标的选择。例如,法国式的渗透战术要求下级部队在遇到支撑点的时候,使用攻击分队包围和攻击之,而不是迂回到敌人后方,以此对上级负责。法国人之所以喜欢反映其信念的严密控制和按部就班的作战,是基于他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进攻的一方不能对敌人的防线实施战略突破,因为守方总是能够使用机动能力更强的预备队重新建立堑壕式防御。而另一方,德国人则继续强调1918年他们所实施的突破作战,突破之后的目的是达成“连续的包围作战”。 [ 注:罗伯特·阿伦·道蒂《灾难之源:法国陆军理论的发展(1919-1939)》(康涅狄格州,哈姆登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
德军直到1942年6月才开始其作战行动。因为他们必须完成人力物力的补充,使前一年战争中的损耗得以恢复,并对经受了俄军冬季和春季攻击的部队进行补充。由于掌握了被占俄国领土上大部分谷物,所以开始进攻时他们居于有利地位。他们未运用连续战线的理论完成这次作战行动,因为太低兵力密度将使作战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方法是用巨大而坚固甚至实际上坚不可摧的支撑点阻断俄军交通线,从这些支撑点它们还可以反击插入其支撑点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翼侧。对那些被俄军包围的支撑点,德军便用空军进行补给。这种防御体系与16、17世纪荷兰筑垒城市的防御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筑垒城市曾在阻止诸如阿尔巴、帕尔马、拉克萨母伯格等指挥官进攻的作战中取得了成功。 ----《西方战争艺术》
对于闪击战和大纵深人们有个大的误解,认为大纵深可以连续战役而闪击战不能,事实上闪击战也强调连续战役,但是闪击战强调的是纵向连续战役,大纵深强调的是横向连续战役。
我们必须搞清楚,闪击战是一种劣势战略,而大纵深是一种优势战略,如果让德军处于优势力量的条件下,德军一样可以用出连续性的闪击战,而苏军一样无法连续战役,打个比方,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不到四千辆坦克,苏军高达两万四千辆坦克,如果你让双方力量交换,德军完全可以四千四千一波的发动六次闪击战,在此条件下苏军如果还分阶段的将坦克分成几部分,不同功用的投入战斗其结果只会是连最开始的突破口都无法打开,然后不断添油(这种事情苏军在战争初期经常干,就是因为力量不足还分开投入)最后因力量耗尽而被敌军反攻。
大纵深可以连续战役的前提不是因为其同时计划了多次连续的战役,而是它有空余的力量连续实施多次战役,而这一切都与苏军的优势力量分不开,试问苏军在41年前线力量处于劣势的时候用出过成功的大纵深没有?没有。虽然苏军不断的尝试,但屡屡失败,就是因为力量不足(因为分开投入战场,反而使总体劣势的德军得到了局部优势),而所谓十次打击的辉煌胜利,上百个师苏联新锐打德军几十个师的残余,当然战无不胜,连续成功了。
德军比较悲惨,在战争初期战车处于技术劣势还能通过高超的装甲战术水平压制苏军,但随着苏军战争机器的发动,好不容易赶超的战车技术优势又被苏军巨大的战车数量优势压制了,再加上苏联庞大的后背兵员和战略纵深,极寒的天气,坚挺的后援,终于被活活拖死。
德军直到1942年6月才开始其作战行动。因为他们必须完成人力物力的补充,使前一年战争中的损耗得以恢复,并对经受了俄军冬季和春季攻击的部队进行补充。由于掌握了被占俄国领土上大部分谷物,所以开始进攻时他们居于有利地位。他们未运用连续战线的理论完成这次作战行动,因为太低兵力密度将使作战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方法是用巨大而坚固甚至实际上坚不可摧的支撑点阻断俄军交通线,从这些支撑点它们还可以反击插入其支撑点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翼侧。对那些被俄军包围的支撑点,德军便用空军进行补给。这种防御体系与16、17世纪荷兰筑垒城市的防御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筑垒城市曾在阻止诸如阿尔巴、帕尔马、拉克萨母伯格等指挥官进攻的作战中取得了成功。 ----《西方战争艺术》
对于闪击战和大纵深人们有个大的误解,认为大纵深可以连续战役而闪击战不能,事实上闪击战也强调连续战役,但是闪击战强调的是纵向连续战役,大纵深强调的是横向连续战役。
我们必须搞清楚,闪击战是一种劣势战略,而大纵深是一种优势战略,如果让德军处于优势力量的条件下,德军一样可以用出连续性的闪击战,而苏军一样无法连续战役,打个比方,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不到四千辆坦克,苏军高达两万四千辆坦克,如果你让双方力量交换,德军完全可以四千四千一波的发动六次闪击战,在此条件下苏军如果还分阶段的将坦克分成几部分,不同功用的投入战斗其结果只会是连最开始的突破口都无法打开,然后不断添油(这种事情苏军在战争初期经常干,就是因为力量不足还分开投入)最后因力量耗尽而被敌军反攻。
大纵深可以连续战役的前提不是因为其同时计划了多次连续的战役,而是它有空余的力量连续实施多次战役,而这一切都与苏军的优势力量分不开,试问苏军在41年前线力量处于劣势的时候用出过成功的大纵深没有?没有。虽然苏军不断的尝试,但屡屡失败,就是因为力量不足(因为分开投入战场,反而使总体劣势的德军得到了局部优势),而所谓十次打击的辉煌胜利,上百个师苏联新锐打德军几十个师的残余,当然战无不胜,连续成功了。
德军比较悲惨,在战争初期战车处于技术劣势还能通过高超的装甲战术水平压制苏军,但随着苏军战争机器的发动,好不容易赶超的战车技术优势又被苏军巨大的战车数量优势压制了,再加上苏联庞大的后背兵员和战略纵深,极寒的天气,坚挺的后援,终于被活活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