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后的问题
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此后的抗日战争终止了华人向马来亚的移居,稳定了马来亚的人口分布比率,结束了马来人可能成为少数人的危险。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国内的马来人占55%,华人35%,印度人10%。由于一直到最近马来人的出生率比较高到2000年马来人的比率升高到60%多。
新加坡的加入打破了这个方程,华人的比率增加到近40%。巫统和马华公会均害怕李光耀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当时被看作是极端的社会主义党派)对马来亚选民的吸引力,他们试图在新加坡组织党派来对李光耀在那里的地位进行挑战。虽然李光耀此前答应他的人民行动党不会参加马来西亚的大选,但面临这种挑战他威胁将派出候选人参加1964年的马来亚联邦大选。东姑阿都拉曼因此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
独立的马来西亚最紧迫的问题在于教育和一部分民族社群极其的贫困。在独立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巫统和华人公会的联盟除一席外获得了议会的所有席位,因此国内可以说没有有效的反对派,因此国内的问题只有在执政派内部讨论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华人在教育上的优势也导致了他们得以控制国家的经济,而巫统领袖则决意要中止华人在经济上的垄断。马华公会内部对这个问题非常矛盾,一方面它必须保护其自己的社团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必须保持与巫统的良好关系,1959年这在华人公会内部导致了一场危机。最后马华公会的首领林苍佑决定反对巫统的政策。但是东姑阿都拉曼威胁让两党联盟破裂后马华公会又让步了。
1961年的教育法案标志着巫统在教育问题上的胜利。在中学只适用马来语和英语教课,而在国有的小学只教马来语。虽然华人和印度人社群可以保持他们的汉语和泰米尔语的小学,但是学生必须学马来语,而且必须固定的马来课程。最重要的是马来亚大学(1963年从新加坡迁到吉隆坡)的入学考试使用的是马来语,虽然一直到1970年代大多数课程是用英语教的。这使得华人学生被排除在外。同时马来语学校获得大笔资金,马来人获得优待。马华公会在政策上的让步使得它不再深受华人社团的支持。
马来亚独立时具备着很好的经济优点。它是世界上三个重要货物(橡胶、锡和棕榈油)最重要的出产国之一,此外它也是重要的铁矿石出产国。这些出口工业给马来亚政府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盈利,马来亚政府可以用它来投资于其工业发展和基础建设项目。虽然巫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党派,但是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国家一样马来亚于1950和60年代非常看重国家计划。马来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1956年至1960年和1961年至1965年)通过国家在工业上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修复在战争和紧急状态时期被破坏和被忽视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和港口。政府试图减少马来亚对其出口货物的依靠,因为这些出口货物的市场价格严重地影响马来亚的经济发展。马来亚政府也意识到随着合成橡胶的生产和使用的普及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会降低。由于三分之一的马来人劳动力在橡胶工业里工作,发展其它提供工作的可能性非常重要。其它橡胶出产国的竞争意味着要保持马来亚的橡胶工业的利润必须保持它的低工资,而这又保持了农村马来人的贫困。
与教育方面一样,巫统政府未说明的经济发展政策是将经济势力从华人手中转移到马来人手中。马来亚和第一个马来西亚的五年计划(1966年至1970年)将巨大的资源转向对农村马来社群有利的发展上,比如乡村学校、农村公路、医院和灌溉项目。国家设立了一些机关来帮助马来小本经营提高他们的生产和他们的收入。联邦土地 开发局帮助许多马来人购买土地或者改善他们已经拥有的土地。国家还为马来人提供低息贷款来帮助他们办企业。政府招标时系统性地优惠马来企业,这使得许多华人企业“马来化”。这些措施帮助减小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生活水平的差异,不过也有人认为随着马来西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两个社群之间的差异无论如何都会减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