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化遗产吧 关注:2贴子:14
  • 4回复贴,共1

太原市文物单位:有的在沉默 有的被遗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了解,现在太原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3处。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其中几处“太原市文物单位”,拥挤的院落、丛生的杂草、烟熏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境遇。沉默了许多年,也尴尬了许多年,现在,里面住的居民被要求搬离,或许,这意味着它们将迎来新的生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9-02 08:24回复
    1 泰山庙:柳巷街办在里面办公,保存较好
      柳巷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就是泰山庙。泰山庙(今酱园巷),北临察院后、大水巷、五拐巷。
      6月20日,记者从钟楼街由西向东走到龙城商场,再往前走几步拐向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这条巷子现在被称作二市场,走了约5分钟,一座古朴的建筑映入眼帘。大门的左侧挂着6家单位的牌子,同时旁边还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太原市文物单位泰山庙”,落款为太原市人民政府,时间为二00九年九月三十日。
      考究的建筑风格在这条小巷内很显眼,灰色的墙砖,大红色的门柱和大门上的两个大红灯笼相辉映,显得很是喜庆。进入大门,街道庭院还比较整齐。里面是两个大小相仿的小院子,中间被一个楼房隔开,留有一条小路。
      记者走近柳巷街办,仔细端详,依稀可以看出庙宇山门的印记,屋顶为蓝色的琉璃瓦,屋檐有着别致的雕花。此时,正有工作人员在屋内办公,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存的是泰山庙的附属建筑,原来的泰山庙主体建筑已经不在了。“因为是政府办公所用,保存得比较好。”工作人员说,这里本是一个院子,院子中间的办公楼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在办公室的一个墙壁上,有一个清代的石碑,石碑呈黑色,由于年代久远,上面已经磨得油光发亮,石碑上的文字仍然可以看见。记者仔细地看了碑文,上面写着光绪年间的事情,碑文结尾还写着经理人,一共有八个人的名字。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个功德碑,记载了当时的泰山庙重新修整的情况。“现在的太原人,很少知道泰山庙这个地方,因为过去叫泰山庙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叫泰山庙了,叫成了二市场。”采访中,在柳巷经营商铺的一位女士说。
      据了解,从明清到民国,泰山庙的香火都特别旺,左右共两进院子,规模相当宏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9-02 08:26
    回复
      2 古圆通寺:小商铺包围下被众住户“分割”
        古圆通寺,坐北朝南,现存大殿、过殿及偏殿10余间,占地面积273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琉璃剪边。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圆通寺是明、清之际太原盛极一时的佛教庙宇。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月18日上午,记者骑车行至东后小河街,往西走了一段路,沿路询问了附近的居民,居民说还得再往西走,拐到东缉虎营的时候就能看到了。
        在拐向东缉虎营的巷子口,站在路边可以看到,一圈民房里,一处古代的建筑房顶露在外面。民房有经营卖衣服的,还有一些饭店、起名馆等。东缉虎营20号跟前有处写有“起名馆、婚庆”的小门,居民说,从这里进去,就能到古圆通寺。
        从小门进入后,向西拐有一个小巷子,小巷一侧搭着一排平房,两旁还堆放着一些杂物。推着自行车过,狭窄的巷子显得很挤。在巷子里走了约10米,终于见到了古圆通寺,寺庙除了破旧外,看着还有点荒凉,寺庙的大殿和后殿上张贴着对联,这里已经被分隔成若干个房间,住着人,一些房子前还搭建着简易房,房子上盖着塑料布,下面堆放着杂物。只有从大殿的气势和琉璃的屋顶上才能看到一点昔日的繁华。
        过殿的房顶上,长着杂草,杂草中放着一个电视接收器,旁边有一根烟囱。房檐前搭着的临时木板上盖着一块布子,经过风吹日晒,布子已经风化,稀稀拉拉的数根木板裸露在外。
        古圆通寺里,现在还住着居民,不过,多数住户房门都锁着。在寺里一个房间里,一位老人正在干活。老人说,他住在古圆通寺已经有50多年了,现在他们已经接到了通知,6月底就要搬走。“房子的地基较低,下大雨时,雨水会灌进家里来。”老人说。
        附近商户对古圆通寺的印象有多少呢?记者走访了几家商户,大都不清楚。一家饭店的员工说:“只知道是个庙。”
        记者找到一篇来自宝莲禅寺的文章,文章中写着:太原城中的市民放河灯一般是在后小河和文瀛湖中,后小河岸边的古圆通寺是每年放河灯的组织单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9-02 08:27
      回复
        3 文殊寺:寺里居民已搬走,周围居民也要搬
          文殊寺是明清建筑,在城坊东街和东仓巷间,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原为四重院落的寺院,由山门、二进门、三进门、文殊过殿、大殿及东西厢房组成,面积近万平方米。现存大门(局部)、二进门、文殊过殿和5棵古槐。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6月18日上午,记者骑车从城坊东街由西向东走,未发现有类似古建筑,又绕到东仓巷,往巷子里走了约50米,在路东,一处木制大门吸引了记者,大门里盖有一排排小平房,经过询问里面的居民,得知这里就是文殊寺,不过只有大门还算是文殊寺的,平房都是后来加盖起来的,而且这里是后门,前门需要从城坊东街的一个口进入。
          再次返回城坊东街,往西走了约50米,在一住宅小区入口,记者看到里面有一排看上去很古朴的瓦房。小区入口,张贴着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政府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修复房屋征收决定的公告,提及的征收范围包括文殊寺及周边片区。
          进入小区,穿过两幢住宅楼,拐向一条小巷子里,记者看到一处古建筑,这就是文殊寺。寺庙的一处墙上挂着“太原市文物单位”“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3个牌匾。房檐是木质的,房檐下的木制雕花很精致,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雕花也有破损,屋檐的两端好似燕尾。屋檐下,分别用几根粗的木桩支撑着,这些木桩有的有了裂缝。寺庙部分墙体的砖块有重新翻新的痕迹,周围堆放着煤球、木板等一些杂物,寺庙的屋顶上长满了杂草。
          虽然现在寺庙的过殿里已没有住户,但可以看到居住过的痕迹,墙体外还留有一根烟囱,墙上有被熏黑的痕迹。附近居民说,前两年,还有人住在过殿里,考虑到安全问题,人们就搬出去了。在寺庙过殿背后的窗户玻璃上,记者看到上面有太原市非住宅房产管理中心2013年6月8日贴的封条。
          吴女士租住在文殊寺附近一年多了,她说,住在文殊寺周围平房区的,有70多户人家,大多数是租住户,“文物局的来过好几次了,说是要重新修护寺庙,让我们月底前搬走。”吴女士指着放在家里地上的一堆打包好的东西说,既然是文物,就应该保护,恢复寺庙的原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9-02 08:28
        回复
          21栋苏式住宅还在期盼修缮方案
            解放北路矿机宿舍区内有21栋苏式住宅,历经50多年风雨,多数房屋出现漏雨、上下水管道老化、墙皮脱落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建筑于2009年被定为“太原市历史建筑”,物业不能拆又不会修,非常为难。2012年10月16日,本报报道了此事。当年11月22日,太原市规划局出台了《矿机苏式住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实施导则》。《导则》中,对矿机苏式住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做了明确规定,并确定实施修缮历史建筑、恢复历史院落、更新临建住宅等项目。
            半年过去了,矿机苏式住宅目前的情况如何?有没有进行修缮呢?6月19日,记者与矿机建安物业公司经理助理任先生取得了联系。他说,目前苏式住宅还没有“大动”,只是哪儿出现问题就修补哪儿。
            太原市规划局编研中心的车主任告诉记者,就矿机宿舍区的规划,市领导还有一些新的想法,目前他们一直在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会在近期确定下来。(记者 赵琴)
          皇华馆9号楼房地局开始测量面积
            皇华馆9号楼是太原市文物单位,2012年11月14日,本报报道了居民在此私自生火一事。皇华馆目前情况怎么样了?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皇华馆9号楼。
            一位住在二楼的居民说,山西晚报报道后的第二天,原本搭建在二楼楼顶的违章建筑就被拆了,但现在一遇下雨,那个位置就漏雨,正好漏在他家。说着,他领记者上到二楼平台,违章建筑被拆后,还有一些木板等物品没有清理。该住户说,违章建筑当时被一位住户当成锅炉房,烧锅炉取暖,“违章建筑在的时候,最起码还不漏雨,当时工作人员要拆除违建,我们也不反对,但起码得保证不漏雨才行啊。现在每逢下雨就漏,我们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反映此事。”
            皇华馆9号楼一层临街位置,开了个小商店。记者去采访时,市房地局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店里测量,核实房屋尺寸。据他们称,这里是日本人留下的,原来是座炮楼。目前政府下了文件,要求修缮、保护历史文物,希望住户尽早搬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9-02 0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