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特别多,但最后总结出300词。。。。的神圣罗马帝国官方用语 次奥。。。
2008-05-20 16:35:28 来自: waits (吾与尔靡之)
布莱希特诗选的评论



4
布莱希特的诗,湖南人民87年那本《布莱希特诗选》我没有看到,对于译者阳天也就无从置喙,只能谈点别的。他的政治诗,冯至和绿原分别都译过一些,不过我觉得都不好。不是说布莱希特写的不好,也不是译的不好,而是作为汉语诗歌的不好。汉语诗里的政治讽刺,即便是歌谣,都是温厚的。但西方的同类诗往往尖利嘹亮,讲究气势,因此缺乏一种共通的语感。即便是德文与汉语俱佳的诗人,译过来也就不免成了油滑。
倒是在一些关于布莱希特的译著里,有些零星的译诗让我记忆颇深。比如罗悌伦译的《布莱希特》(凯斯廷著)里,就有一些很好的传达:
苍白的夏天,风只在上边
在大树的叶间飒飒吹
人只好浸在河里、洼间,犹如梭鱼
栖息在水草堆里
身子在水里挺清爽,倘若手臂
轻轻从水里抽出、指向上天
微风就会吹拂它,因为
忘了那是手臂,以为是褐色的树枝尖
(《在江河湖海间游泳》)
罗悌伦译过舍勒,是造诣很深的学者。凯斯廷的这本书也很好,我意外地发现一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本小书,这让我觉得惊喜。说起来,她这本书里除了有趣的轶闻外,也收了布莱希特不少的好诗。那首有名的《可怜的B。布》里著名的两段,罗是这么译的:
我们,轻狂的男人,坐着
坐在是认为摧毁不了的住所里
(我们就这样在曼哈顿岛建了排排房屋
还安了小巧的天线,以便与大西洋保持联系)
会由这些城市留下的,是穿城风
房屋使这位饕餮者欢愉,它席卷一空
我们明白,我们是先驱,而我们之后
接踵而来的将是……不值一提之流
然而,单是这两段,我觉得没有《黑暗时代的人们》里面译的好:
我们曾作为光明的一代而生活
居住于我们想象中不朽的房子里
(曼哈顿岛上的细长建筑和优雅的天线,
这让大西洋感到愉悦的一切正是我们的杰作。)
城市将保留下穿越他们躯体的风,
房屋给就餐的客人们以惬意。而风把一切都清扫干净。
我们知道自身只属于瞬间,而在我们之后
就再无任何值得谈论的事物。
对于译诗,所谓准确和忠实的要求,是很难讨论的,因为诗歌里需要忠实和准确的,不是意义,是被唤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果没有找不到确切的字词,就会丢失。“诗就是被翻译所遗漏掉的东西。”因此,我们能面对的,首先不是一首译作,而是一首诗。从这个意义上,后面这首译作更能打动人。
有意思的是,王凌云译的这本《黑暗时代的人们》,只有“布莱希特”这篇是他妻子谭毅代译的。而阿伦特在谈论布莱希特诗歌的时候,有不少诗是直接引用德文,因为她觉得无法翻译,但这一首,她用的是英译本,或许因此谭毅才有可能将之转译成中文。这种重译或许丢失了很多元素,但却诞生了一首新的汉语诗作。
对于布莱希特的诗,我觉得最好的汉译,虽然只是些片断,是在阿伦特的著作里。其次,是在凯斯廷所写的评传里。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些精通德文的优秀诗人,他们呈上的完整译作却无法让我们满意,而仅仅是在一些评论性文章里的片断甚至是经过二度重译的片断,却可以打动我们?有一条隐秘的林间小路通向这个秘密,它充满了光的碎片,走在小路上的我们,要记得自己只能被碎片,而不是赤裸的阳光照亮。
2008-05-20 16:35:28 来自: waits (吾与尔靡之)
布莱希特诗选的评论





布莱希特的诗,湖南人民87年那本《布莱希特诗选》我没有看到,对于译者阳天也就无从置喙,只能谈点别的。他的政治诗,冯至和绿原分别都译过一些,不过我觉得都不好。不是说布莱希特写的不好,也不是译的不好,而是作为汉语诗歌的不好。汉语诗里的政治讽刺,即便是歌谣,都是温厚的。但西方的同类诗往往尖利嘹亮,讲究气势,因此缺乏一种共通的语感。即便是德文与汉语俱佳的诗人,译过来也就不免成了油滑。
倒是在一些关于布莱希特的译著里,有些零星的译诗让我记忆颇深。比如罗悌伦译的《布莱希特》(凯斯廷著)里,就有一些很好的传达:
苍白的夏天,风只在上边
在大树的叶间飒飒吹
人只好浸在河里、洼间,犹如梭鱼
栖息在水草堆里
身子在水里挺清爽,倘若手臂
轻轻从水里抽出、指向上天
微风就会吹拂它,因为
忘了那是手臂,以为是褐色的树枝尖
(《在江河湖海间游泳》)
罗悌伦译过舍勒,是造诣很深的学者。凯斯廷的这本书也很好,我意外地发现一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本小书,这让我觉得惊喜。说起来,她这本书里除了有趣的轶闻外,也收了布莱希特不少的好诗。那首有名的《可怜的B。布》里著名的两段,罗是这么译的:
我们,轻狂的男人,坐着
坐在是认为摧毁不了的住所里
(我们就这样在曼哈顿岛建了排排房屋
还安了小巧的天线,以便与大西洋保持联系)
会由这些城市留下的,是穿城风
房屋使这位饕餮者欢愉,它席卷一空
我们明白,我们是先驱,而我们之后
接踵而来的将是……不值一提之流
然而,单是这两段,我觉得没有《黑暗时代的人们》里面译的好:
我们曾作为光明的一代而生活
居住于我们想象中不朽的房子里
(曼哈顿岛上的细长建筑和优雅的天线,
这让大西洋感到愉悦的一切正是我们的杰作。)
城市将保留下穿越他们躯体的风,
房屋给就餐的客人们以惬意。而风把一切都清扫干净。
我们知道自身只属于瞬间,而在我们之后
就再无任何值得谈论的事物。
对于译诗,所谓准确和忠实的要求,是很难讨论的,因为诗歌里需要忠实和准确的,不是意义,是被唤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果没有找不到确切的字词,就会丢失。“诗就是被翻译所遗漏掉的东西。”因此,我们能面对的,首先不是一首译作,而是一首诗。从这个意义上,后面这首译作更能打动人。
有意思的是,王凌云译的这本《黑暗时代的人们》,只有“布莱希特”这篇是他妻子谭毅代译的。而阿伦特在谈论布莱希特诗歌的时候,有不少诗是直接引用德文,因为她觉得无法翻译,但这一首,她用的是英译本,或许因此谭毅才有可能将之转译成中文。这种重译或许丢失了很多元素,但却诞生了一首新的汉语诗作。
对于布莱希特的诗,我觉得最好的汉译,虽然只是些片断,是在阿伦特的著作里。其次,是在凯斯廷所写的评传里。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些精通德文的优秀诗人,他们呈上的完整译作却无法让我们满意,而仅仅是在一些评论性文章里的片断甚至是经过二度重译的片断,却可以打动我们?有一条隐秘的林间小路通向这个秘密,它充满了光的碎片,走在小路上的我们,要记得自己只能被碎片,而不是赤裸的阳光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