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风雨滋润形成的绿色植被,正在惨遭垃圾山的侵蚀。伴随垃圾山的形成,它所带来的扬尘以及潜在的地下水污染也开始显现。在邢台市桥西区张东村村西,昔日青翠的岗坡地正在被一堆堆由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堆积的混合物占据。尤其让人揪心的是,此处正处于邢台三类水源保护地,位于邢台上游,“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1、垃圾下乡
青山绿水变垃圾山
邢台市桥西区张东村村西有一大片2000多亩的岗坡地,民间称之为张东岗。在经历数年风雨的滋润下,这片岗坡地已然植被丰富,青翠欲滴。
在几十年前,这片岗坡地唯一的破坏来自于一次采石作业,“有用的石头被采走,剩下几个近百米深的坑。”但据附近老百姓介绍,当初的采石并未给环境带来多大破坏,采石结束后,植被开始慢慢恢复。
借助植被的恢复,不少村民也得以在可以使用的地块种植一些农作物。“人与自然相处得非常融洽。”村民们向记者回忆道。
但从四五年前开始,伴随城市环境的改善,一些城市垃圾开始进入,环境有了微妙变化。
“开始有少量垃圾倾倒,来往车辆也不多,但伴随时日增多,车辆渐多,垃圾翻倍。”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就这几年的时间,昔日张东岗已变成垃圾山。
村民们所谓的垃圾山在张东岗总计有三处,“三处地方起初是采石剩下的坑,这几年,不仅坑被填平,而且不断提高海拔,在一片绿油油植被衬托下,甚是突兀。”
2、靠山吃山
有村民靠垃圾“致富”
3日上午,记者沿崎岖道路走近垃圾山。一路上,满载建筑垃圾的卡车络绎不绝。由于常年辗轧,许多道路已不太适合普通汽车行驶。
垃圾山距离地面已近10米,除了一些砖头、水泥钢筋混合体外,还夹杂着不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附近有些村民在从建筑垃圾中捡拾钢筋,“取了几年了,卖个零花钱。”
建筑垃圾成山,生活垃圾填坑。
距离垃圾山不远,有一处正欲填平的生活垃圾坑。记者当日上午正好赶上转运生活垃圾的汽车,司机告诉记者,垃圾来自附近的邢台监狱,两辆车,每天一趟,拉了7年。“也知道影响环境,但这是工作,人家让拉到哪,咱就拉到哪。”
据知情人士介绍,邢台市对垃圾的处置以及位置均有相关规定,这些车辆之所以趋之若鹜,逃避监管,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作祟。
“有人在经营”,在当地,经营垃圾是公开的秘密。“每车30元至50元不等,垃圾不一样,车辆大小不一样,收费也不一样。经营者是附近村民,村民指定个位置,垃圾就可随意倾倒。指定位置的村民和挖掘地槽的施工方达成默契,生意就谈妥。”
记者随后致电位于张东村的一处垃圾收费点,得到了上述回应。
据悉,高峰时,每天百余车辆,收入几万元,短短几年,就有了当前规模庞大的垃圾山。
3、监管缺位
水土污染或殃及子孙
赤裸裸的交易背后,留给后人的或许是不再清新的空气和清冽的地下水。
“张东岗属于喀斯特地貌,不积水,只要有雨水,就会很快渗透到地下。”就因为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尤其让有见识的村民忧心。
在村民们看来,垃圾山形成后,这里几乎每天都灰尘扑面,当然还有潜在的地下水污染。“这里面的垃圾什么都有,当初张东村旧城改造时,许多村民将家中剩余的烈性农药也都随之丢弃在里面,不敢想像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后代要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
当然,垃圾山规模的扩大,也开始侵蚀部分村民的农作物,“边界越来越模糊”。
记者随后从邢台市相关部门获悉,这片土地为邢台市三类水资源保护地,又在邢台市的上游,为了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所以政府不允许任何企业在此建厂,“岗坡变成垃圾场,绝对不允许。”
记者了解到,当地村委会为了阻止事态恶化,也曾想过断交、拦车的招数,“但因为没有执法权,最终都行之无效,不了了之。”
“这里植被很脆弱,生长不容易,破坏却很快。破坏后,几乎很难再恢复。”看着青翠植一点点被灰色垃圾覆盖,村民们一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