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锦姒吧 关注:17贴子:413

=萌比0907=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9-07 10:51回复
    目录表
    .古代时间别称
    古代女子化妆物品
    古代女子化妆的妆粉
    古代邻国今指何处
    古代香料小札素材
    古代美女的十项具体指标
    古玉器的种类
    宫斗类
    古代妃嫔等级
    古代各种等级
    古代妃嫔封号含义
    宫斗各种签 (容貌签 家世签 孕签)
    宫斗(服装 首饰 食品 家具用品等)名称
    宫斗常用词汇
    宫斗常见阴谋
    宫斗禁忌
    宫廷计


    2楼2013-09-07 10:51
    回复
      .古代时间别称
      【月令】
      一月:正月 初月 杨月 孟月 元月
      二月:仲春 如月 令月 卯月 柳月
      三:嘉月 花月 桃月 季春 辰月
      四月:初夏 仲月 阴月 巳月 余月
      五月:中夏 榴月 午月 端阳 皋月
      六月:荷月 伏月 暑月 晚夏 季月
      七月:申月 兰月 巧月 新秋 霜月
      八月:仲秋 壮月 酉月 仲商 桂月
      九月:暮秋 玄月 秋白 戌月 菊月
      十月:上冬 吉日 坤月 阳月 小阳春 亥月
      十一月:辜月 畅月 子月 龙潜月 葭月
      十二月:残冬 腊冬 严月 冰月 腊月
      【季令】
      春:阳春 芳春 九春 艳阳
      夏:三夏 九夏 朱明 昊天
      秋:金秋 素秋 三秋 九秋 素商
      冬:寒冬 三冬 九冬 安宁
      【节令】
      正月:
      初一:正朝 元日 元春
      初七: 人日
      十五: 元宵 元夕 元夜 上元 灯节
      二月
      初一:中和
      十二:花朝)
      三月
      初三:寒食 重三 上巳 令节
      四月
      初五:清明
      初八:浴佛节
      十九:浣花节
      五月
      初五:端午 午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
      七月
      初七:七夕 乞巧
      十五:中元
      八月
      十五:中秋
      九月
      初九:重阳 菊花 重九
      十月
      十五:下元
      十二月
      初八:腊日
      三十 :除夕 守岁


      3楼2013-09-07 10:52
      回复
        古代女子化妆物品
        .画眉之物:黛。
        石黛:石砍磨碾,加水调和。
        铜黛:铜锈状,化学物质。
        青雀头黛:深灰色画眉材料。
        螺子黛:源于波斯国,只用蘸水,无需研磨。


        4楼2013-09-07 10:52
        回复
          古代女子化妆的妆粉
          【胡粉】用白铅化成糊状。
          【紫粉】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
          【迎蝶粉】用细粟米。
          【玉女桃花粉】用石膏,滑石,蚌粉,腊脂等做成。
          【珍珠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
          【玉簪粉】玉簪花合胡粉。
          【珠粉】用珍珠加工。
          【石粉】用滑石细研磨


          5楼2013-09-07 10:52
          回复
            香方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速香黑色者四两檀香四两乳香二两木香一两丁香一两郎台六钱奄叭香三两麝香三钱冰片三钱广排草三两,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大黄五钱官桂五钱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一两用叶,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排草十二两沉、速香各六两丁香四两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麝香二两橄榄一斤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
            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
            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黄香饼方 沉速香六两檀香三两丁香一两木香一两黄烟二两乳香一两郎台一两奄叭三两苏合油二两麝香三线冰片一钱白芨面八两蜜四两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速香一斤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 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万春香方 沉香四两檀香六两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五钱冰片二钱四分檀香一钱龙涎五分排草须二钱奄叭五分撒乐兰一线麝香五分合油一线甘麻油二分榆面六钱蔷薇露四两.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檀香一两二钱片速三线冰脑三钱合油五钱生结香一钱排草五钱芸香一钱甘麻油五分奄叭五分丁香二分郎台二分藿香二分零陵香二分乳香一分三柰一分撤乐兰一分橄榄油一分榆面八钱硝一线,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檀香一两二钱片速五钱排草二两奄叭二分片脑二线五分金银香二分丁香一线三柰二钱四分官桂三分郎台三分芸香三分甘麻油五分橄榄油五分甘松五分藿香五分撒乐兰五分零陵香一钱樟脑一钱降香二分白豆蔻二分大黄一钱乳香三分硝一钱榆面一两二钱,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 用四十两料加炭末一斤


            8楼2013-09-07 10:53
            回复
              炒香
              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逼虫香
              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共研成粗末。
              百和香
              沉水香五两,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甲香各二两,薰陆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两,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渐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
              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冬月开取用,尤佳。
              江南李主帐中香
              沉香一两(锉如炷大),苏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 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 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汉建宁宫中香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饼。爇之。
              韩魏公浓梅香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者,麦麸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钱。上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末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爇如常法。
              花蕊夫人衙香
              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上除龙脑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瓷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作饼爇之
              唐开元宫中香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取出,旋入脑、麝丸之。
              寿阳公主梅花香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9楼2013-09-07 10:54
              回复
                古玉器的种类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窍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①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 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②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③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


                11楼2013-09-07 10:55
                回复
                  明清京师故宫:
                  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保和殿——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乾清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十余个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企图勒死他的“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泰昌皇帝妃李选侍的“移宫 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养心殿—— 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从雍正皇朝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


                  14楼2013-09-07 10:56
                  回复
                    古代公主等级
                    周称王姬
                    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 君主 ),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朝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北宋 司马光 所编写的《 资治通鉴 》中,称秦始皇之女为 公主
                    西汉
                    西汉时, 皇女 称 公主 ,诸侯王之女称 翁主 (或称王主)。
                    新朝
                    王莽 建立 新朝 以后,改 公主 为 室主
                    东汉
                    东汉以后, 翁主 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 县公主 ,诸侯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 乡公主 或 亭公主 。
                    三国
                    三国时期 大致沿用东汉仪制。
                    晋朝
                    帝女仍称 公主 ,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 郡公主 ;诸王之女封 县主 ,此时县主已成定称,不得再称县公主。
                    隋朝
                    文帝时期,长公主和帝女封大县公主,亲王女儿封小县公主。炀帝时期,帝女封郡公主,亲王女封县公主。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唐朝
                    帝姑母为 大长公主 、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 皇太子 之女封郡主, 亲王 女封县主, 郡王 女封乡主,宗室女封亭主,但此时 郡主 、乡主等号,皆已定名,不得再称郡公主、 县公主 、亭公主、乡公主。
                    宋朝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除帝姑母外,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 封号 。
                    北宋 宋徽宗 于 政和 三年( 1113年 ),应大臣 蔡京 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 帝姬 ,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 柔福帝姬 。同时改 郡主 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郡君 改封淑人、硕人、令人、恭人, 县君 改封室人、安人、孺人,后室人又改宜人。但皆不另起封号。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但淑人等七号至后世仍存,成为 命妇 的封号。
                    元朝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 公主 。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明代
                    皇姑母为大长公主。
                    皇姊妹为长公主。
                    皇女为公主。
                    亲王 女
                    为郡主。
                    郡王 嫡女亦为郡主、庶女则为县主。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夫婿称 驸马 ;
                    郡主 、 县主 、 郡君 、 县君 、 乡君 等,夫婿称 仪宾 。
                    亲王 孙女为郡君。
                    亲王 曾孙女 为县君。
                    亲王 玄


                    15楼2013-09-07 10:56
                    回复
                      古代王爷等级
                      汉朝 开始,封 皇子 、 皇帝 兄弟为王。
                      魏 晋 开始,王爵分为 亲王 、 郡王 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 皇太子 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 武臣 , 文官 也有受封郡王者。南朝梁 、陈封爵有亲王。
                      隋炀帝 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 一字王 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唐代时
                      郡王为 从一品 ,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
                      宋 宗室 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 清代 时
                      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 乾隆 十三年(1748年)将 宗室 封爵定为十四等级即
                      和硕亲王、
                      贝勒 、
                      世子 、
                      多罗郡王 、
                      长子、
                      固山贝子 、
                      奉恩镇国公 、
                      奉恩辅国公 、
                      不入八分镇国公 、
                      不入八分辅国公 、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
                      奉恩将军
                      和硕 、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 和硕亲王 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 铁帽子王 ,即: 世袭罔替 ,配享 太庙 。


                      17楼2013-09-07 10:57
                      回复
                        北魏
                        内司 (位视 尚书令 、 尚书仆射 )
                        作司 、 大监 、 女侍中 (位视二品),
                        监 、 女尚书 、 美人 、 女史 、 女贤人 、 书史 、 书女 、 小书女 (位视三品),
                        中才人 、 供人 、中使女生、 才人 、 恭使宫人 (位视四品)
                        春衣 、 女酒 、女飨、 女食 、 奚官女奴 (位视五品)。
                        唐朝 时,后宫仿照六部设六局:
                        尚宫局 、 尚仪局 、 尚服局 、 尚食局 、 尚寝局 、 尚功局 ,六局首席女官合称“六尚”,
                        各定员二人,正五品,为 尚宫 、 尚仪 、 尚服 、 尚食 、 尚寝 、尚功,相当于六部 尚书 。
                        六局统领二十四司,皆为正六品;
                        其下又有二十四典,皆正七品;
                        再之下有二十四掌,皆正八品;
                        掌之下又各设 女史 。管理宫中一应事务。
                        六局女官
                        尚宫局:
                        尚宫 掌导引中宫,
                        下有司记(之下有 典记 、 掌记 )、
                        司言 (之下有 典言 、掌言)、
                        司簿(之下有 典簿 、掌簿)、
                        司闱(之下有典闱、掌闱。六尚的出纳文籍都要经过尚宫局印署。
                        尚仪局:
                        尚仪 掌 礼仪 起居,
                        司籍 (之下有 典籍 、掌籍)、
                        司乐 (之下有 典乐 、掌乐)、
                        司宾 (之下有典宾、掌宾)、
                        司赞(之下有典赞、掌赞),
                        另有 彤史 二人,正六品,彤史下有女史二人。
                        尚服局:
                        职务包括 祭祀 时之 礼器 、 礼服 ,汤沐、仪卫等, 尚服 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司宝(之下有 典宝 、掌宝)、
                        司衣(之下有 典衣 、掌衣)、
                        司饰(之下有典饰、掌饰)、
                        司使(之下有典使、掌使)。
                        尚食局:
                        职务包括 烹调 膳食 ,尝试 食物 以检查是否有问题,并管理 酒 类、 柴火 、 医疗 药物 等。 尚食 管掌供膳羞品齐,
                        司膳 (之下有典膳、掌膳)、
                        司酝(之下有典酝、掌酝)、
                        司药(之下有 典药 、掌药)、
                        司饎(之下有典饎、掌饎)。
                        尚寝局:
                        职务包括管理床帷,宫苑,日常用品如 舆 辇 、伞 扇 、 灯 等。 尚寝 掌燕见进御之次叙,
                        司设 (之下有 典设 、掌设)、
                        司舆 (之下有典舆、掌舆)、
                        司苑(之下有典苑、掌苑)、
                        司灯(之下有典灯、 掌灯 )
                        尚功局:
                        职务包括管理女功(女红),如 纺织品 、 衣服 缝制等。尚功,掌女功之程,
                        司制 (之下有 典制 、掌制)、
                        司彩(之下有典彩、掌彩)、
                        司珍 (下有典珍、掌珍)、
                        司计


                        19楼2013-09-07 10:58
                        回复
                          古代妃嫔封号及含义
                          贤:宠至益成 内德有成
                          良:温良好乐 温敬寡言
                          淑:温仁咸仰 虑善从宜
                          德:懿修罔懈 惠和纯淑
                          惠:和而不流 淑质受谏
                          敬:应事无慢小心恭事
                          宁:端重自毖 裕以安民
                          庄:德盛礼恭 执德不矜
                          昭:容仪恭美 柔德有光
                          元:宣慈惠初 善行仁德
                          安:宽容平和 懿恭中礼
                          贞:德信正周 恒德从一
                          懿:温柔贤善 柔克有光
                          文:德美才秀 徽柔懿然
                          和:柔这能迩 温厚无苛
                          端:秉心贞静 守礼自重
                          温:宽仁惠下 惟德宽柔
                          定:大虑静民 大应慈仁
                          敏:明乍有功 明达不滞
                          熙:允禧庶绩 敬德光明
                          平:惠内无德 分不求多
                          宣:哲惠昭布 重光丽日
                          成:坤宁化合 内德统备
                          密:思虑详审 施而不宣
                          舒:言行轨物 唪事而迟
                          穆:贤德信修 肃容持敬
                          静:清和肃穆 静言思之
                          勤:温年好乐 宣劳中外
                          荣:先义后利 宠禄光大
                          僖:小心恭慎 慈惠爱亲
                          婉:温顺娴静 和顺谦恭
                          瑾:瑾瑜匿瑕 美德贤才
                          宜:将施于宜 皓如白日
                          玉:润泽以温 勰理自外
                          娴:柔美文静 妖治娴都
                          华:木谓之华 恭慎无过
                          兰:衡兰芷若 行见中外
                          灵:德之精明
                          清:洁己自爱
                          容:宽裕温柔
                          柔:顺德丽贞
                          瑛:德华茂著
                          襄:辟地有德
                          丽:状貌甚丽
                          宸:宸扉既辟
                          芳:和致芳些
                          欣:天地欣合
                          珍:镇静守度
                          如:仁良如玉
                          思:柔能自勉


                          21楼2013-09-07 10:59
                          回复
                            西汉的官职表- -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


                            23楼2013-09-07 10:59
                            回复
                              ,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24楼2013-09-07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