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易经的奥秘》(九) 解读乾卦
《易经》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六十四种情境,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如何应对。所以,要解开《易经》的奥秘,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卦象入手,逐一玩味,应该是不二法门。
《易经》的第一个卦,就是乾卦。乾卦的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些话都代表着什么意思?我们又应该如何通过学习乾卦,来调整自己的人生呢?
宇宙人生有很多密码,《易经》将其归纳成六十四个。那么第一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乾卦。把乾卦六爻逐一解开来看,乾卦这个密码给我们的就是六个字而已:潜、现、惕、跃、飞、亢。记住,《易经》的卦爻要从底下往上看。
乾卦六爻都是龙,可是处境却不一样,所以又特别提醒我们:群龙无首。即使这六条龙是同样的龙,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表现,不可以只有一种方法。“无首”就是指不固定的方法。
“群龙无首”这句话写在什么地方?写在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做“用九”。看过《易经》就应该知道,整本《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之外,其他卦都没有“用九”或“用六”。所以要讲乾卦,应该先把“用九”搞清楚。
乾卦的“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表现得群龙无首的时候,你就大吉大利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平常想到或者听到群龙无首的时候,都是指负面的,贬义的,表示一个团体没有人领导,乱七八糟。可见是几千年来,我们传来传去传错了。因为群龙无首如果解释成一个团体没有好的领导,大家乱成一团,那就不可能是吉。
群龙无首的意思是,就算你是龙,你很了不起,但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你也要有不同的调整,不能因为自己是龙,就一路走到底,否则会死得很惨。用现代话来讲,“见群龙无首”,最好解释成人生在不同的阶段,要做出不同的调整。所以我常常写一句话送人家: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易经》的智慧人生做好阶段性的调整就是“见群龙无首”。所以有时候,我们把文字误解了,或者扭曲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乾卦把人生分成六个阶段,一个阶段差不多是20岁。当然,20岁只是个参考而已。有的阶段就几年,有的阶段可能好几十年,有的人可能到了第三阶段就不见了,这些情况都有。
这六个阶段用六个字来代表,从底下算起:
第一个阶段叫潜。就是潜藏起来,暂时不要表现。
第二个阶段叫现。中国人通常不会马上表现出来,都是先藏一藏,等到合适的机会才表现出来。
第三个阶段叫惕,警惕的意思。如果你不表现,偶尔不警惕倒还无所谓;一旦表现了,再不警惕,那么你所有的缺点都会慢慢暴露出来。记住一句话,你只要一表现,四面八方的打击就可能都来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打击。
第四个阶段叫跃。就是你要想办法,找机会去跃登龙门。一生一世就等这个机会,看看跃不跃得过去。一登龙门,就身价百倍; 要是跃不过去掉了下来,也就算了,就准备离休好了。
第五个阶段叫飞。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跃上去,飞龙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飞。
第六个阶段叫亢,警惕意味很重。飞龙在天,很荣光,可是《易经》劝我们,当发展到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大概要适可而止了,不能再过分了,再过分就是高亢,所以第六个阶段叫做亢,“亢龙有悔”。如果你的事业已经经营得很平稳,那就不要再盲目地强求做强做大,再下去可能会因为过度扩张而倒闭,最后一定是“亢龙有悔”。
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是:“潜龙勿用。”“潜”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人的能力还很有限,需要先潜藏。但是“勿用”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要表现你的才能,还是说不要使用你的才能呢?
一个人,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卧在那里干脆就不表现了。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潜,没有能力的人,根本无所潜。
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
——《易经》的智慧第一阶段,潜龙勿用。这个“勿”字不是“不”的意思,不是说在潜龙的阶段就不要用,勿用不是不用。非礼勿视,你要不要看?非礼勿言,你要不要讲?“勿”跟“不”是不一样的,“勿”其实含有“要”的意思,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
这样大家才知道,中国人有意见,都会先说“我没有意见”,如果你说你没有意见,人家也不再问你,那就表示即使你讲,人家也不听,那你还有讲的必要吗?很多时候,领导问部属有没有意见,部属多半说没有。领导说:“有就说啊!”你还说没有,领导再坚持让你说,那你就要说了。第三次还不说,要到什么时候才说呢?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推、拖、拉”?很多人不太了解,“推、拖、拉”是推给最合理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推掉,也不是把责任推掉。责任是绝对推不掉的,推脱责任只会浪费时间。真正会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开会的时候,第一个发言的人经常是没有人听他讲什么。我经常有机会与一些公司的老总接触。有一次,我坐在一位总经理旁边,旁听他们开会。会议一开始,总经理说:“我们大家都很忙,抽出时间开会,大家有话就要说,不要客气。”然后有人就举手,第一个开始讲话。可是总经理却一直跟我讲话。我很不好意思,跟总经理说:“老总,你叫人家讲话,人家讲的时候你又不听,一直跟我讲话,这样不好吧?”他说:“怎么不好?有什么不好?我告诉你,他讲的话没有一句可以听的,这种人讲话我再注意听,那我不是鼓励坏人吗?我跟你讲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在暗示他不要再讲了,再讲我要给他难堪了。可是他连这个都不懂。”
真正会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易经》的智慧所以通常开会的时候,我们都会先听别人讲,听来听去,他的意见还不如我的,那我就要讲了。这时再不讲,像话吗?如果听来听去,他的意见比我的好,我就想,幸亏我没有讲,如果我讲了,那就贻笑大方了。这是多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争先呢?我们现在都说要争先,实际上是误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慢慢去体会,老子是要争先的,道家也是很积极的,但是他是站在不争先的立场来争先。“潜”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站在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说话。
以后当你讲话的时候,下边有人叽里咕噜,你就知道他不想听。既然他不想听,你还讲什么?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你要第一个讲可以,但不要举手。你先看看别人,一圈看过去,有人看你,你就请他先讲,他一定说不要,而且会请你先讲。你再请其他人先讲,所有人都不肯,你再站起来讲,没有人会嫉妒你,因为你已经谦让了那么多人,这时候就应该当仁不让。如果你连一个都不让,自己就站起来讲话,那就表示你完全是目中无人,谁愿意听你讲什么呢?
中国人会“推、拖、拉”,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对你有礼貌,我尊重你,你要先讲,我一定不跟你抢,但是你们都不肯先讲,那抱歉,我先讲,这时候才叫当仁不让。所以,同样是第一个讲,会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就这么一点点差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