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蜀汉二代将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与其兄马良关系甚好,情如兄弟.向来对他也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在诸葛亮主事后,大力提拔蜀汉二代军事人才,加强军事实力.受重用的不乏其人.而象对马谡这样,"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自己亲自培养的,只有马谡一人.诸葛亮虽没有公开表示,马谡就是他将来的军事接班人.因为毕竟他自己都还在壮年,说此事尚早.但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是有这个初衷了.
可惜后马谡街亭大败,蜀汉痛失凉州.诸葛亮以严正军纪为由,不顾他人劝阻,将爱将马谡挥泪斩之.
我想,自古胜败兵家常事.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春秋秦国孟明视一生屡败,其主秦穆公都能原谅.孟明视终于最后战胜敌军,"常败之将"同样不失为一员名将.何况,马谡与他将不同,他很可能是将来的接班人.轻易就杀,会对蜀汉将来人才发展造成恶果.最后促成诸葛亮坚持要斩马谡,似乎还有其他因素.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在斩马谡这件悲事前,有一件喜事.就是获得了一位他一生中最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人就是姜维.
诸葛亮评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蜀书》.又说: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 <<三国志.蜀书>>
在这个评语中,诸葛亮认为姜维才华过人."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永南是李邵.蜀中名士"李氏三龙"之一,蜀汉著名政治人才.季常就是马良.蜀汉优秀政务谋士.诸葛亮认为他俩的才器都不如姜维,可见对姜维如何看好!因此,姜维又成了诸葛亮又一个培养对象.
而此时,马谡出事,我们假想没有姜维这个人才出现.诸葛亮就不会死守着"严正军纪"这个理.他不会不考虑,杀了马谡,谁可替补这个重要问题!蜀汉北伐任重道远.不可能在他一生完成.将来的统帅,乃国之大事.如没有其他因素,诸葛亮完全可以以其他方式重处马谡.但同时保护人才.
而偏偏此时出现了姜维这么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甚至比马谡还好),杀了马谡,将来的统帅同样后继有人.诸葛亮自然就要严正军纪,非杀不可了!!
在诸葛亮主事后,大力提拔蜀汉二代军事人才,加强军事实力.受重用的不乏其人.而象对马谡这样,"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自己亲自培养的,只有马谡一人.诸葛亮虽没有公开表示,马谡就是他将来的军事接班人.因为毕竟他自己都还在壮年,说此事尚早.但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是有这个初衷了.
可惜后马谡街亭大败,蜀汉痛失凉州.诸葛亮以严正军纪为由,不顾他人劝阻,将爱将马谡挥泪斩之.
我想,自古胜败兵家常事.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春秋秦国孟明视一生屡败,其主秦穆公都能原谅.孟明视终于最后战胜敌军,"常败之将"同样不失为一员名将.何况,马谡与他将不同,他很可能是将来的接班人.轻易就杀,会对蜀汉将来人才发展造成恶果.最后促成诸葛亮坚持要斩马谡,似乎还有其他因素.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在斩马谡这件悲事前,有一件喜事.就是获得了一位他一生中最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人就是姜维.
诸葛亮评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蜀书》.又说: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 <<三国志.蜀书>>
在这个评语中,诸葛亮认为姜维才华过人."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永南是李邵.蜀中名士"李氏三龙"之一,蜀汉著名政治人才.季常就是马良.蜀汉优秀政务谋士.诸葛亮认为他俩的才器都不如姜维,可见对姜维如何看好!因此,姜维又成了诸葛亮又一个培养对象.
而此时,马谡出事,我们假想没有姜维这个人才出现.诸葛亮就不会死守着"严正军纪"这个理.他不会不考虑,杀了马谡,谁可替补这个重要问题!蜀汉北伐任重道远.不可能在他一生完成.将来的统帅,乃国之大事.如没有其他因素,诸葛亮完全可以以其他方式重处马谡.但同时保护人才.
而偏偏此时出现了姜维这么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甚至比马谡还好),杀了马谡,将来的统帅同样后继有人.诸葛亮自然就要严正军纪,非杀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