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中年人展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必然有早年生活的印记,比如幼时贫困,必然希望晚年富足;或者一个人对自己子女的未来进行规划,必然强调自己今生最成功的一面,比如高考跳过龙门的,会鼓励子女读书,当年逃学下海发财的,则会鼓励子女创业。个人如此,文明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文明的未来有多远,取决于它的历史有多长,历史积淀有多么深。
《三体》三部曲的全剧情像是一张沿着时间折叠的纸,12“历史篇”在纸的一面,3“未来篇”在纸的另一面,折痕就是“当代”这个时间点,也是历史和未来的交界处,也可以说,《三体3》中的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倒影。因此,《三体3》的基本伦理问题“中华文明的未来是什么?”,又可以换成等价命题:“什么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传之永恒?”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给出的答案,前面的剧情大体是铺垫,表达理想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全书的最后两章,即第六部第三、四章。
第一个珍贵记忆来自第六部第三章,程心和关一帆进入了云天明送给他们的微型宇宙:
“程心和关一帆再次进入时间真空。……他们沿着一条石块铺出的小径向前走,周围所有复制世界中的他们也同时走动。一条小溪把小路切断了,溪上没有桥,但抬腿就能跳过去,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里有1G的正常重力。他们走过那几棵树,来到白房子前,发现房门关着,窗子被蓝色窗帘遮掩。这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尘不染。它们也确实是崭新的,时间在这里刚刚开始流动。在房子前堆放着一些简单原始的农具,有铁锹、钉耙、筐子和水桶等,虽然形状有些变异,但完全能看出它们的用途。最引人注目的是立在农具旁的一排金属柱状物。它们都有一人高,光滑的外壳在阳光下闪亮,每个上面都有四个金属部件,可以看出是折合的四肢,这些金属柱可能是关闭中的机器人。”
引一段古文,做个参照::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两者的情节甚至文字,都有惊人的相似性,关键词“新世界入口”、“自然”、“田园”、“农民/机器人”,几乎如出一辙,这是《三体3》中的第一个理想化的历史元素:“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作者在原文中称之为“宇宙的田园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十个王朝的兴替轮回,已经产生一种看透历史轮回的淡然感,《三体3》的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三体12》中“文明的先进和落后”的层面,而是进入一个更高的视角。模仿作者的说法,“先进和落后”只是历史的一个维度,超越这个维度,就会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景象,就像三维世界的关一帆进入的四维世界后看到的那样。因为当兴亡已经成为轮回的一部分,文明的毁灭就是小事一桩,又何必分什么先进和落后、三体和地球、西方和中国,“正如长老所说,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慢的”(第五部第一章)。文中的“歌者”文明虽然叙事上没头没尾,却毫无突兀的感觉,因为这符合中国历史的长线逻辑。
这种超越“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叫做“道家思想”,在道家学派看来,兴盛和衰亡是必然的,因此也不再成为关注的重点,他们思考的是在忽略成败之后,什么是文明的本质?答案就是文明最原始、最初级的东西,就像生命的繁花盛开衰败之后,留下的一粒种子。因此道家主张“出世”,所谓返璞归真,“桃花源”就是道家思想在文坛的代表。
小说里,“宇宙的田园时代”中,仅存的两个地球人在做什么呢?
647号宇宙中的一年过去了。田里的小麦收获了两季,程心和关一帆两次看着翠绿的麦苗慢慢变成金黄的麦浪,旁边的菜地里也一直充盈着绿色。这个小小的庄园里有着完备的生活用品,所有的用品都没有商标,显然是在三体世界制造的,但在外形上与人类的产品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异域特征。程心和关一帆有时到田里与机器人一起干农活,有时则在小宇宙中散步。散步时只需要一直走下去,只要不注意自己上次留下的脚印,就有穿过无穷无尽的小世界的感觉。
中华文明的根是农业文明,因此田园时代的宇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农业,放弃了复杂的工业技术,只保留最基本的需求,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种子。
除了种田,多余的时间做什么呢?
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花在电脑前。在小宇宙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够激活一个终端窗口,但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电脑主机在哪里。电脑中有大量地球人类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大部分是广播纪元之前的,显然是三体世界收集的人类世界的信息,遍及科学和人文的所有领域,但更多的信息是三体文字的,数量巨大,浩如烟海,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连同前面一段,“田园时代”的小宇宙生活可以用一副对联(尤其是下联)形容:“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道家的“出世”和“反技术”是有选择的,文明的根基不能放弃。古代中国是一种文明,而不仅仅是个农夫的国度,我们有热爱知识的优秀传统,四大发明的一半是关于读书的技术(造纸术、印刷术),不是吗?
再插播一个细节,怎么读书呢?
在电脑中找不到把三体文字翻译成人类文字的软件,于是他们开始学习三体文字,智子成了他们的老师。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极其困难,原因在于三体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与人类的表音文字不同,与语言无关,直接表达含义。人类在远古时代也出现过表意文字,比如一部分象形文字就是表意的,但后来消失了,人类的阅读习惯完全变成了表音的习惯。不过,他们发现这种困难只是在开始时存在,越往后越容易。他们经过艰难的两个月后,进步逐渐快起来。与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阅读速度,这种文字阅读起来比表音文字至少快十倍。
又是一个中华文明无法割舍的内核元素:表意的方块文字。作者这里给中华文明开了一个小小的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