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玲淋
时间:2013年9月17日
教案类型:详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从两极点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
2.
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不同;
3.
理解并熟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规律;
4.
理解并记忆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最慢出现的地点和时间。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示意图理解并记忆地球运动的方向、旋转中心,分析自转和公转速度规律;
2.
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深刻地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3.
通过自学逐渐熟悉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会欣赏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中的美;
2.
体会事物间的联系;
3.
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方向、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这组图片是澳大利亚摄影师林肯·哈里森在澳大利亚的伊帕洛克湖拍摄的星辰轨迹。这些照片是通过将相机固定后,长时间曝光得到的。林肯·哈里森为了拍摄这组照片,展现澳大利亚夜空中魅力绚烂的星辰轨迹,在冬季的夜晚整整守候了15个小时。天上的星星我们能够用肉眼看见的大部分都是恒星,只有少数几颗行星我们能够通过肉眼看到,而恒星是不动的,那我们这位澳大利亚摄影师如何能拍出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呢?(地球在自转)
过渡: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对地球的运动有过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今天我们将要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那运动的一般特征应该要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呢?(有同学说:方向、速度……。由于地球运动的特殊性,我们还要研究其旋转中心和周期)
过渡:那我们就从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来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首先来看看地球的自转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3页第二自然段,完成15页表格自转一行。(请一位同学分享答案)
旋转中心是?(地轴)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是为了方便科学家研究,为了方便大家认识地球而假想的。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地轴有什么特点呢?(倾斜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可指定教室某一个角落为北极星所在方位,将地球仪地轴北端指向该方位)
过渡: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没有不知道的吧?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
如果分别从两极点俯视地球,其旋转方向又是如何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呢?(请大家在书本上自己试着画画,画好后老师用地球仪演示给同学看。)
小结: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记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过渡:再来看看自转周期。请大家阅读书上13页第3自然段。
请告诉我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学生可能报出的答案:1日、1恒星日、1太阳日)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地球的自转周期称为1日,具体来说,根据参照物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有两个,以恒星为参照物的是恒星日,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是太阳日。从书上的数据来看,我们平日里说的一天24小时是指……。,我们经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见太阳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将太阳日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太阳日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我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太阳日和恒星日。首先,我们要知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光线到达地球只需要8分钟,除了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4.22光年左右,所以我们说除太阳外其他的恒星都非常的遥远,遥远到什么程度呢?遥远到整个太阳系对于它而言就是一个点,所以在以恒星为参照物时,地球的公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假设,此时在我的正对面的遥远的地方就是恒星,当我再次面对这颗恒星时,就经过了一个恒星日,而我刚刚好转了360°,费时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的公转就不能忽略了。地球正对着太阳,然后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当地球自转360°时,由于公转的原因,并没有正对着太阳,此时就还要多转一点角度才能正对着太阳。多出来的角度为59′,所以,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了360°59′,费时24小时。这样大家就明白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了吧?恒星日作为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通常用于科学研究工作中。
过渡:在研究完周期后呢,我们要来看看地球自转的速度了,请大家迅速阅读书上14页第1自然段。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在对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中,用了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那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所谓角速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线速度也可简单的理解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16页,图1.16,读图看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有何规律?(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均相等,都是15°;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线速度。理解方式:除了南北极点,各地点均是24小时转360°;除了南北极,纬度越高,转过的纬圈周长约短,但是时间都是24小时。)
请大家再看到图1.16,赤道与60°N的线速度数据,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数学推导吗?
过渡:这便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征,给大家30秒钟的时间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自转的运动特征的方法和思路,自学地球的公转运动,完成表格的第二行。(请一位同学分享答案)
过渡:看来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地球公转轨道这幅图。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椭圆有两个焦点,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的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速度最大;在7月初的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速度最小。大家需要掌握最大、最小速度出现的位置和时间。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为什么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小,而近日点速度最大呢?(开普勒第二定律)
过渡:到此为止,我们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已经基本掌握了,下面我想邀请一位同学来用地球仪为我们演示一下地球的运动。请注意,我说的是地球的运动,所以应该包括两种基本形式。有主动请缨的同学吗?(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演示过程,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地轴应该始终指向北;2.自转的方向;3.自转和公转的方向;4.近日点和远日点)
结束语:地球的运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斗转星移,还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甚至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我们的时间和美国的时间不一样,存在时差等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目的不是停留在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上,而是运用这些规律去理解地球上的现象,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而也会更加了解自己。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呢,就是要探究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下课!
I
时间:2013年9月17日
教案类型:详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从两极点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
2.
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不同;
3.
理解并熟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规律;
4.
理解并记忆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最慢出现的地点和时间。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示意图理解并记忆地球运动的方向、旋转中心,分析自转和公转速度规律;
2.
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深刻地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3.
通过自学逐渐熟悉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会欣赏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中的美;
2.
体会事物间的联系;
3.
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方向、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这组图片是澳大利亚摄影师林肯·哈里森在澳大利亚的伊帕洛克湖拍摄的星辰轨迹。这些照片是通过将相机固定后,长时间曝光得到的。林肯·哈里森为了拍摄这组照片,展现澳大利亚夜空中魅力绚烂的星辰轨迹,在冬季的夜晚整整守候了15个小时。天上的星星我们能够用肉眼看见的大部分都是恒星,只有少数几颗行星我们能够通过肉眼看到,而恒星是不动的,那我们这位澳大利亚摄影师如何能拍出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呢?(地球在自转)
过渡: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对地球的运动有过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今天我们将要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那运动的一般特征应该要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呢?(有同学说:方向、速度……。由于地球运动的特殊性,我们还要研究其旋转中心和周期)
过渡:那我们就从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来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首先来看看地球的自转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3页第二自然段,完成15页表格自转一行。(请一位同学分享答案)
旋转中心是?(地轴)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是为了方便科学家研究,为了方便大家认识地球而假想的。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地轴有什么特点呢?(倾斜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可指定教室某一个角落为北极星所在方位,将地球仪地轴北端指向该方位)
过渡: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没有不知道的吧?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
如果分别从两极点俯视地球,其旋转方向又是如何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呢?(请大家在书本上自己试着画画,画好后老师用地球仪演示给同学看。)
小结: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记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过渡:再来看看自转周期。请大家阅读书上13页第3自然段。
请告诉我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学生可能报出的答案:1日、1恒星日、1太阳日)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地球的自转周期称为1日,具体来说,根据参照物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有两个,以恒星为参照物的是恒星日,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是太阳日。从书上的数据来看,我们平日里说的一天24小时是指……。,我们经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见太阳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非常的重要,因此,我们将太阳日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太阳日并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我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太阳日和恒星日。首先,我们要知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光线到达地球只需要8分钟,除了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4.22光年左右,所以我们说除太阳外其他的恒星都非常的遥远,遥远到什么程度呢?遥远到整个太阳系对于它而言就是一个点,所以在以恒星为参照物时,地球的公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假设,此时在我的正对面的遥远的地方就是恒星,当我再次面对这颗恒星时,就经过了一个恒星日,而我刚刚好转了360°,费时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的公转就不能忽略了。地球正对着太阳,然后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当地球自转360°时,由于公转的原因,并没有正对着太阳,此时就还要多转一点角度才能正对着太阳。多出来的角度为59′,所以,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了360°59′,费时24小时。这样大家就明白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了吧?恒星日作为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通常用于科学研究工作中。
过渡:在研究完周期后呢,我们要来看看地球自转的速度了,请大家迅速阅读书上14页第1自然段。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在对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中,用了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那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所谓角速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线速度也可简单的理解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16页,图1.16,读图看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有何规律?(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均相等,都是15°;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线速度。理解方式:除了南北极点,各地点均是24小时转360°;除了南北极,纬度越高,转过的纬圈周长约短,但是时间都是24小时。)
请大家再看到图1.16,赤道与60°N的线速度数据,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数学推导吗?
过渡:这便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征,给大家30秒钟的时间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自转的运动特征的方法和思路,自学地球的公转运动,完成表格的第二行。(请一位同学分享答案)
过渡:看来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地球公转轨道这幅图。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椭圆有两个焦点,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的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速度最大;在7月初的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速度最小。大家需要掌握最大、最小速度出现的位置和时间。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为什么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小,而近日点速度最大呢?(开普勒第二定律)
过渡:到此为止,我们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已经基本掌握了,下面我想邀请一位同学来用地球仪为我们演示一下地球的运动。请注意,我说的是地球的运动,所以应该包括两种基本形式。有主动请缨的同学吗?(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演示过程,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地轴应该始终指向北;2.自转的方向;3.自转和公转的方向;4.近日点和远日点)
结束语:地球的运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斗转星移,还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甚至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我们的时间和美国的时间不一样,存在时差等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目的不是停留在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上,而是运用这些规律去理解地球上的现象,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而也会更加了解自己。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呢,就是要探究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下课!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