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可签
7
级以上的吧
50
个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2月13日
漏签
0
天
阿底峡吧
关注:
29
贴子:
628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游戏
1
2
下一页
尾页
22
回复贴,共
2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阿底峡吧
>0< 加载中...
[原创]禅门公案评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上次因解禅门公案中“一语之中有三玄,一玄门中有三要”,有一人向我提议,何不把禅门公案拿出,一一分解?虽我近年来曾两次闭关,分解许多公案,也欲道一下,欲作一《禅理玄关指要》。然为使大家都能参与,就先不直接将答复拿出,而是采用大家都来评唱之方法,大家有什么看法都可解之。下边我将把公案一一贴出,请大家畅所欲言。
禅门大德常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请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送TA礼物
1楼
2007-09-08 20:55
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首先,此公案出自《五灯会元》:“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竿子就有所依,为“有为法”,而《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竿子就有执着,我们爬竿子时,手抓脚蹬,竿子就是执着之所依!但初学法之人,除非你是上根利智,一点就透,否则没有一点所依也是无法学习的,所以初学者应有竿子(一定修学次第)。
但是“法尚应舍”(《金刚经》语),过河就不再需要船。如果行到百尺竿头再就不进步之人(即“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他已有所得但也不能称为真实(即“虽然得入未为真”)。那要怎么办?就要“百尺竿头须进步”。
百尺竿头进步后怎样?竿头上面是虚空,所谓“十方世界是全身”。禅宗常讲之“向上一路”,“最后一招”,都是大略同此,就是“向空行”。“空行”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即是“行于空性”。十方诸佛皆以空性为法身,所谓全身即是大身,即是无身。
2楼
2007-09-08 20:56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接下出第二个公案,请大家都能积极参与,不要只等我之解说,我吃饭你能饱吗?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业果各人了。祖师公案大家参,莫待我吃你饿着。呵呵。
永明延寿禅师说:“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请问,永明延寿之宗旨为何?
3楼
2007-09-08 20:57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其实永明之宗旨就是佛法之精神!佛法之精神是什么呢?就是缘起性空之中观见,此为释迦佛于菩提树下所悟之正见。“化人问幻士”,所谓幻化非真,无论是化身人,还是化身佛,都要入灭。如释迦佛是化身佛,他就要示寂,而金刚持是法身,他就无生无灭!幻化者亦如是,如意生身(道家之出阴神和出阳神,佛教讲之中阴身都是),虽有一定之神通,但幻化就不可保久,如中阴身它还要进入轮回!所以,世间之一切,我们虽见之真切,然都属无常无我,如幻如化,此处乃是破人我执。
有的人不执于人我,而执于法我,要知道,法我执比人我执还难破。一切身外之物,都是法我,并不只是指佛法。“谷响答泉声”,正是破法我执。就连佛法都不可执,佛于《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一切外物,都是刹那刹那间在变化的,佛称之无常。而其所以无常,正因其无我(无自性),所以佛之鉴定正法与邪法之标准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试想,谷响与泉声都是有,但俱非实有,乃缘起而有,其体性本空(无我无常)。你在山谷大喊一下,就会有一些回响声,但那只是你自己之回音,并不是谁在答应你!而且,这个回响声也是短暂的,并不可保久。你若把世间虚幻之外物,当做真实之不变,那就如同把谷响当作真有人应一样可笑!泉水声一样道理,随响随消。所以,我们不能说万法没有,因为它能显现缘起有。如谷响,要具备多种缘才可响,要有人,没有人一个山谷它自己会响吗!人还要喊,不喊也不响。还要有山谷,没有山谷也不会回响。这就是众缘合聚,就产生妙用。但它不是真实的,不是不变的,它是回音,不是自生之音;它要消失,不会永存,这就是因为它性空!佛说法也是缘起性空,如《法华经》上所说“黄叶止啼”,小儿哭,大人安慰他,说别哭,我手中有糖,不哭就给你吃。其实,他手中只是一个黄树叶。
4楼
2007-09-08 20:57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欲达吾宗旨”,上边说的就是佛之正见。但你不会一下子就完全地明白过来,因为你不一定是上根利智!但你要见贤思齐,欲修学佛之正道。但不知正法为何,又怎么入门呢?
“泥牛水上行”,永明大师给出你一个办法。泥牛虽有牛形,但它不是真的牛,有牛名而无牛用。其实大家何尝不是“泥牛”?有人言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那么他自己也是佛,不必再成佛!其实不然,你是“泥牛”,有牛名而无牛用。你有佛性不假,人人都有,但你只是名字位上佛,不是具大能大力之究竟佛。试问,你有佛之大智慧,大神通吗?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那么,要成究竟位上之佛怎么办?所谓泥牛入海,一去不回。“泥牛水上行”,就是去我执之过程。因为泥牛入水就会化,慢慢的没有了。做学问是加法,每天日增,学问越来越大;修佛法是减法,每天日减,我执越来越小。泥牛入水,就是消化掉自私之我,而入大我之空性中。
5楼
2007-09-08 20:58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出第三个公案,请大家积极参与,莫待我道时秃却你口。
五祖演和尚举众云:“古人云,我若向你道,即秃却我舌,若不向你道,即哑却我口,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四面有时拟为你吞却,只为当门齿碍,拟为你吐却,又为咽喉小,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四面自来柳下惠。”请解此段之意?
6楼
2007-09-08 20:58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来解一下此公案,“我若向你道,即秃却我舌”,此是言佛法是离开语言文字的,即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篇书”。“秃却我舌”就是指如果要对一个机缘不成熟的人讲说佛法,那么就是把舌头磨秃了也是说不尽的,古人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佛说法是应机说法,不是什么时候和对什么人都是说同一种法。
“若不向你道,即哑却我口,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但是佛法之意境虽然超越语言和文字,可是在弘传时,却又不能不借助语言和文字。所以,如果一个证道者如惜言如金,莫测高深,那么又怎么能利人利物呢?岂不是成了自觉之阿罗汉了吗?是故言,如果不是佛辛勤讲说四十九年,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知道佛法是如此之神妙呢!上面那句和下面这句,这两句之意思是说佛法要用心去领悟,如果执于语言和文字上,那么即便磨破了嘴,秃尽了舌,也是说不清的;但是佛又不能不说法,那样哑口无言,别人却一点利益也得不到。
7楼
2007-09-08 20:58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四面有时拟为你吞却,只为当门齿碍,”此句是说,大家学佛都想提起正念,但是又有各种情执来做障,简直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们许多人学佛就是这样的,不知道佛法是整体的,要从全局去着眼;不知道佛法是渐次的,要从基础去着手。
“拟为你吐却,又为咽喉小,且道还有为人处也无?”那么,“吞却”是指提起正念,“吐却”就是说放下执着。“咽喉小”是指不愿意放下,舍不得吐出来,吐也吐不出来,如贪官不愿将所贪之物拿出。又如,有的人知道佛讲要有布施之心,但是你让他真正布施时,他又有些舍不得!
“四面自来柳下惠”,四面八方是指全体方位,柳下惠是古代一个君子,他能坐怀不乱,是借以形容对外境不动内心。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之果,如果我们对境不起贪执,那么就是修禅定了,所谓“禅定者”,禅宗六祖言“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
8楼
2007-09-08 20:58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接下来出第四个公案:
龙济问僧:“甚处来?”云:“翠岩来。”曰:“翠岩有何言句示徒?”云:“常道:出门逢弥勒,入门见释迦。”曰:“与么道又争得?”僧便问:“和尚又如何?”曰:“出门逢阿谁,入门见甚么?“僧于言下有省
9楼
2007-09-08 20:59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个公案:禅师有时和你对答时,是带有“陷阱”的,也就是用语言故意来考量你!这里面的龙济一出口就考量开始了,他问:“甚处来?”这个就是陷阱,你看那个人就已上了他的当了,他答:“翠岩来。”这看似简单的问话,其实是有其佛法的内含的!因为小智之人他讲有来有去,而佛法中观见认为有八种状态是不合乎中道的,也就是来去、一异、常断、生灭,所以《中论》开篇就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所谓有来有去是生灭法,因为来即是生,去即是灭,这就不是佛性了,因为佛性是不生不灭的。到这里,你就应该明白那个人答“翠岩来”,是不在佛理上的,因为他用的是世俗见。
师问:“翠岩有何言句示徒?”就是说翠岩那里怎么教徒弟?那人答:“常道:出门逢弥勒,入门见释迦。”“常道”就是说翠岩那边的师父,常常讲这样一句话,我们常说口头禅,就是最习惯用的一句话。哪句话呢?那个师父口头禅就是“出门逢弥勒,入门见释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出入皆要见佛,出不离未来佛(弥勒是未来佛),入不离现在佛(释迦是现在佛)。此语看似有道理,其实不是,因为他首先已先违背不出不入这个原则了!
那僧便问:“和尚又如何?”我们管出家人都叫“和尚”,其实和尚在过去是对师父的敬称,现在人见到出家人都叫和尚,那是不对的!就好象你见到谁都叫父亲一样。因为和尚不是出家人的专称,而是指传给你法或戒的师父,如传给戒的叫“戒和尚”。这个僧人问师父,您又怎么教导我?师父说:“出门逢阿谁,入门见甚么?”就是说,出入都无所见,以无见为见,莫以为有“佛”可见,只有见诸相非相,才能见如来。僧于言下有省。就是他一下子有所得了。
10楼
2007-09-08 20:59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出第五个公案:洞山示众云:“兄弟!初秋夏末,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又云:“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去?”后有僧举似石霜,霜云:“出门便是草。
11楼
2007-09-08 20:59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洞山示众云:兄弟!”就是洞山和尚向大众说。“兄弟”是指平等,佛法是教众生平等的,不是师父是主人,徒弟就是奴隶,而在基督教里,信众永远不能成为上帝,只能是上帝的信众!而在佛教中,佛与佛,佛与信众,人与人,人与畜生,都是平等的。当年,释迦佛讲经时,多宝如来到来,佛分半座给他,佛与佛是平等的!这里洞山叫大家兄弟,就表示诸法平等,徒弟一样能成为师父,禅宗所谓“与十方诸佛把臂同游,同一鼻孔出气。”
“初秋夏末”表示时间,“东去西去”表示空间,也就是修行人在什么时间、地点都应保持清静、平等。“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万里无寸草处就是指清静处,我们说不清静就是用“寸草丛生”来形容,所以,这句话是说不论时间、地点都应保持清静心。“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去?”,清静心是一种心灵境界,而不是外境,你心不清静的话,没有哪一个地方是清静的,所以不能向外境处去找。是故,洞山和尚说“万里无寸草处,作么去?”
“后有僧举似石霜”,就是后来有僧人把这句话和石霜和尚说了。“霜云:‘出门便是草。’”所谓意在身内还有不静,意出心门更加不安,所以石霜说“出门便是草”,就是动念即非清静。佛教称八地为大菩萨,八地以下的是小菩萨,八地名“不动地”,就是指无分别之定态也!《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12楼
2007-09-08 21:00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出第七个公案。夹山和尚有小师随侍日久,遣令行脚游历禅肆。后闻师聚众,道声振远,回归省觐。问曰:“和尚有如是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说?!”山曰:“汝蒸饭,我著火;汝行益,吾展钵,甚么处是辜负汝处?”小师从此悟入
15楼
2007-09-08 21:01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接下来说第八个公案。云门曰:“要识祖师么?”以拄杖指曰:“祖师在你头上勃跳。要识祖师眼睛么?在你脚根下。”有曰:“遮个是祭鬼神茶饭。然虽如此,鬼神也无厌足。
17楼
2007-09-08 21:02
回复
收起回复
阿底峡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接下来解说第八个公案。云门曰:“要识祖师么?”就是说,云门禅师说你们要认识祖师吗?这里,这个“认识”不是去熟悉某个人的面孔,而是去认知他的学识和见地。这个祖师也不是单指某个人,而是指历代传承的宗师。这里就是表示我们要想发展就要先继承,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传承!
“以拄杖指曰:祖师在你头上勃跳。”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敬重祖师,要将祖师顶戴在头上,而不是将祖师踏在脚底下!就如密宗观本尊时,有顶生、肩生、对生和自生,其中顶生就是将本尊观在头顶上空,此如顶礼一样表示敬重,如西藏称阿底峡尊者为“五百顶庄严”。第二,要想认知祖师,祖师在哪里呢?就在你的头上勃跳。什么意思呢?禅宗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就是说见地要高远,也就是说立志要远大,不能得少为足;心胸要广阔,不能扬自贬他!所以禅宗说“见与师齐,方堪传授;见超于师,减师半德。”就是说你的见地与师相齐,才能理解师父的心要。当你的见地超过了师父时,而师父比你成就早,弘法功德也大,你的功德比起师来还要少一半!所以,见地要高远,有的人目标定的小,说只要成一个阿罗汉就行,你要这样发心,可能下一生连人身都保不住,所谓“取法于上,得乎其中。”那么祖师的宗旨是什么?头上是虚空,也就是说要以空性中见祖师!
“要识祖师眼睛么?在你脚根下。”这也有两层含义,第一,脚是用来行路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深海底行”就是说见地要高远,行持则要细密,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建空中楼阁!第二,祖师虽然成就了高位,但他们也时时向下垂手,也就是说,他纵有千手,也是在扶助众生;他纵有千眼,也是在关视劳苦众生!
有曰:“遮个是祭鬼神茶饭。”就是说以上这些是能使鬼神不再感到饥饿的资粮和甘露,鬼神具备了这些,就能把他们喂饱。
“然虽如此,鬼神也无厌足。”但是虽然这样说,可是有的人见得到,做不到,贪心无止尽,所以说“鬼神也无厌足”!就好象你今天给他讲一番大道理,他当时听得眼泪直流,但是过后又把这些忘到脑门后去了!
18楼
2007-09-08 21:02
回复
收起回复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热议榜
1
吧友嘲哪吒破百亿就是痴人说梦
1505130
2
JDG出师不利谁是最大罪人
1222118
3
米塔开发者表示中配太贵买不起
1155308
4
蛇年央视元宵晚会来了
1078461
5
哪吒2海外上座率暴打美国队长4
887874
6
乌克兰被特朗普抛弃气数已尽
717350
7
深圳厂妹因黑眼圈过重被强制辞退
660840
8
梁文锋身家可能超越老黄
567364
9
山寨版哪吒2诈骗电影辣瞎眼
542300
10
贝林厄姆绝杀皇马拿下曼城
533127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