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人高仙芝无疑是那个时代众多武将中的佼佼者,这个高句丽族将领与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将领一样,以其杰出的才能受到了唐政府的重用。
根据其姓氏和生活的年代,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可能是唐太宗或者唐高宗征服高句丽时当作奴隶移民到内地,继而被送往安西都护府去戍边的高句丽王室的遗族,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外籍奴隶成为将军的困难程度,高舍鸡却能因战功升官升到四镇十将,诸卫将军。虽然大概到死也没脱掉那双代表其奴隶身份的袜子,但所受到的信任已可见一斑。
在从旧唐书到新唐书直至资治通鉴的一系列经典中,都认为高仙芝所在的那个时代唐政府的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将领是宰相李林甫为杜绝边将入相而威胁其官位的一条奸计,并部分地把安史之乱的起因也归咎于此,这显然过于片面了。
旧唐书描述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一个身材高大,姿容俊美,儒雅有风度的美男子形象呼之欲出。所谓知子莫若父,却也有失误的时候,儿子才二十多岁就跟打了一辈子仗的老爷子同列为将军,高舍鸡还因为仙芝的“儒缓”,恐其不能自守而忧心忡忡。
一勇之夫的父亲哪里知道,儒雅大度的性格才是将帅材的必备条件,高仙芝在其戎马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也都源于此。
除此而外,在作为一名出色的武将所具备的硬件方面,善于骑马射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果断,智计百出的高仙芝,又是同辈中的拔尖选手。
旧、新唐书都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列于一篇中做传,这给了我们作比较的机会,哥舒翰勇猛有余而智谋稍逊,封常清沉稳过人但武略较差,唯独高仙芝勇和谋兼而有之。
高仙芝先后跟随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转战于天山南北,也许是因为太年轻,并没有受到这两人的重视。
看田、盖二人在西域与吐蕃、突骑施等部落的征战历史,尤其是他们以及夫蒙灵察前后对勃律(克什米尔地区)的失败的征伐,参与了这些战争的高仙芝,无疑积累了大量的与游牧民族作战的经验,并对西域地区的地理人文有了比较成竹在胸的把握。
这为其以后对这些地区的传奇式的成功征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夫蒙灵察是赏识和提拔高仙芝的第一个人,他使年轻的高仙芝平步青云,成为了自己的左右手,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的职位使高仙芝有了独立指挥军队的权力,也就有了放开手脚来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
封常清算是与高仙芝真正惺惺相惜、生死与共的好搭档,这样一上一下,一前一后配合默契的上下级,在中国古代可称典范。说起来高封二人的相遇,竟像是宿命的安排,已成为千古美谈。高仙芝在成为安西军政二把手之后,可以有自己的仪仗排场了,于是要招三十余名侍从,这对于胸怀大志的封常清来说,本应该不是个机会,但看到招摇过市衣着光鲜气度不凡的高仙芝时,他被这个人的威仪折服了。
后来证明封常清的眼光果然是准确的,他看到高仙芝时就知道跟随他一定能够功成名就。作为一个脚有些跛,背还有点驼,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却去应征自己并不擅长的要展示将军威仪的侍从职位,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在遭到屡次拒绝后封常清指责,“将军是要成就大事业的人,我羡慕你的高义,才来投奔你,这么点容人之量都没有,还妄谈什么慷慨抱负”,这句话的效用再加上每天在高仙芝的必经之路蹲点,软磨硬泡,终于使高仙芝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接受了他。
想象一下,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个人在这个小小的拉锯事件中多么有血有肉的可爱,而且历史随后证明,这一事件不仅是封常清的好运气,也是高仙芝自己的好运气。I
根据其姓氏和生活的年代,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可能是唐太宗或者唐高宗征服高句丽时当作奴隶移民到内地,继而被送往安西都护府去戍边的高句丽王室的遗族,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外籍奴隶成为将军的困难程度,高舍鸡却能因战功升官升到四镇十将,诸卫将军。虽然大概到死也没脱掉那双代表其奴隶身份的袜子,但所受到的信任已可见一斑。
在从旧唐书到新唐书直至资治通鉴的一系列经典中,都认为高仙芝所在的那个时代唐政府的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将领是宰相李林甫为杜绝边将入相而威胁其官位的一条奸计,并部分地把安史之乱的起因也归咎于此,这显然过于片面了。
旧唐书描述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一个身材高大,姿容俊美,儒雅有风度的美男子形象呼之欲出。所谓知子莫若父,却也有失误的时候,儿子才二十多岁就跟打了一辈子仗的老爷子同列为将军,高舍鸡还因为仙芝的“儒缓”,恐其不能自守而忧心忡忡。
一勇之夫的父亲哪里知道,儒雅大度的性格才是将帅材的必备条件,高仙芝在其戎马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也都源于此。
除此而外,在作为一名出色的武将所具备的硬件方面,善于骑马射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果断,智计百出的高仙芝,又是同辈中的拔尖选手。
旧、新唐书都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列于一篇中做传,这给了我们作比较的机会,哥舒翰勇猛有余而智谋稍逊,封常清沉稳过人但武略较差,唯独高仙芝勇和谋兼而有之。
高仙芝先后跟随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转战于天山南北,也许是因为太年轻,并没有受到这两人的重视。
看田、盖二人在西域与吐蕃、突骑施等部落的征战历史,尤其是他们以及夫蒙灵察前后对勃律(克什米尔地区)的失败的征伐,参与了这些战争的高仙芝,无疑积累了大量的与游牧民族作战的经验,并对西域地区的地理人文有了比较成竹在胸的把握。
这为其以后对这些地区的传奇式的成功征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夫蒙灵察是赏识和提拔高仙芝的第一个人,他使年轻的高仙芝平步青云,成为了自己的左右手,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的职位使高仙芝有了独立指挥军队的权力,也就有了放开手脚来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
封常清算是与高仙芝真正惺惺相惜、生死与共的好搭档,这样一上一下,一前一后配合默契的上下级,在中国古代可称典范。说起来高封二人的相遇,竟像是宿命的安排,已成为千古美谈。高仙芝在成为安西军政二把手之后,可以有自己的仪仗排场了,于是要招三十余名侍从,这对于胸怀大志的封常清来说,本应该不是个机会,但看到招摇过市衣着光鲜气度不凡的高仙芝时,他被这个人的威仪折服了。
后来证明封常清的眼光果然是准确的,他看到高仙芝时就知道跟随他一定能够功成名就。作为一个脚有些跛,背还有点驼,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却去应征自己并不擅长的要展示将军威仪的侍从职位,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在遭到屡次拒绝后封常清指责,“将军是要成就大事业的人,我羡慕你的高义,才来投奔你,这么点容人之量都没有,还妄谈什么慷慨抱负”,这句话的效用再加上每天在高仙芝的必经之路蹲点,软磨硬泡,终于使高仙芝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接受了他。
想象一下,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个人在这个小小的拉锯事件中多么有血有肉的可爱,而且历史随后证明,这一事件不仅是封常清的好运气,也是高仙芝自己的好运气。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