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词语的运用上,婺源方言表现得相当古朴而儒雅。除人们熟知的如:东司、出恭、承让、大小乔、没者也、有亦无、不对榫等极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外,我发现,婺源人对“之”字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接近古汉语。
1、“之”可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示已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如:吃之,去(ké)之、没(mé)之。这个用法,在婺源东部方言中,同样适用于“兮”,上述三词可以用“吃兮、去兮、没兮”替代,不影响词义。
2、用在动宾之间,仍然有助词“了”的意义,读时重音放在动词上。如:陷之事、去之货、有之饼等。此外,古汉语中不常见的“相”代第一人称的情况,在婺源方言中也可以找到,如“相帮”,不是相互帮助,而是“帮我一把”的意思。事实上,婺源普通百姓的许多日常用语用词,大多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印证。下面略举几例:侵早:小弟有封书信,奉烦一寄,明日侵早送到贵寓。《喻世明言第一卷》。担阁:偶为小事缠住身子,担阁了表弟一日。《喻第二卷》。惫懒,也写作“皮瘌”,顽皮的意思:王婆便走过来道:“你这蛮子,真个惫懒!”《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些微: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些微谈了谈《红楼梦五十八回》。唆嘴: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西游记二十八回》。魍魉:蛮不讲理、霸道之意:那知朱常又是个专在虎头上做窠,要吃不怕死的魍魉,竟敢来放对。“《醒三十四卷》。带挈:二来指望家主有个发迹之日,带挈风光《醒三十五卷》。帮衬: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警世通言三十二卷》。眼孔浅:长儿是小厮家,眼孔浅《醒三十四卷》。嫩刮刮:嫩刮刮的一身肉,细娇娇的一张皮,且是好个和尚《西游记二十八回》。泾渭:那平氏容貌,虽不及得三巧儿,论起手脚伶俐,胸中泾渭,又胜似他。《喻第一卷》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