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宽吧 关注:59贴子:1,670
  • 4回复贴,共1

陈一宽:【量子力学以及佛法】我的世界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一宽:【量子力学以及佛法】我的世界观
转自2012吧
http://tieba.baidu.com/p/2603324466


IP属地:贵州1楼2013-09-22 14:46回复
    以下为贴子复制,吧友互动问答部分多米予复制。


    IP属地:贵州3楼2013-09-26 16:03
    回复
      2025-05-09 19:05:11
      广告

      【量子力学以及佛法】我的世界观
      故宫院士

      chenyikuan110
      方舟水手
      一楼百度
      2013-09-19 15:52
      鲁主继续啊
      原本打算写一篇我从小至今逐渐演化的世界观。然而打开word,脑海却一片空白。面对着一白如洗的屏幕,却不知该从哪里讲起。数分钟后,也许是十几分钟,我关掉了仍然一片空白的word,打开了浏览器,来到了贴吧里。只有在这里,我的思绪更能随着我的指尖一同飘渺飞扬。每次我在回别人的贴子的时候,总是能迸发意想不到的想法和语言。我想这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对话感所起到的作用吧,那是面对着冷冰冰的文档窗口所没有的具有无限张力并向外膨胀,透出抑或迸出的心灵的声音。
      2013-09-19 15:59
      在开始写之前,我先同意一下4楼的朋友说的这句话,没错,道可道非常道,连老子的阐述都要加上一句“强字之曰道”,又何况我辈书生?但是,正如盲人摸象一般,每一个我们这样微小的对世界的感知拼凑起来,兴许能得到一副像模像样的象图。这也是为什么我热爱贴吧这个地方,在这里,思绪是自由的,然而也是不断碰撞甚至冲突的,但只有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声中,每一个参与的人或者旁观的人才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认识。
      我即将进入大学之门,我选择学习物理,并且欢喜进入量子物理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先不必说量子物理的实践性,它能为人类带来什么,或者——能否成为你养家糊口的本事?如果一切法是为了迎合烦恼,在欲望中挣扎,便永远不会带来解脱。之所以在这里就这样说,是因为我听闻量子物理的第一刻,就认为它是物理学通向真理的不二法门。首先为什么是物理而不是其他学科?虽然不同的领域自有相通之处,或者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在现今人类的知识体系内,除了那些去服务需求的知识,内心深处应该共有的是对自己的来源的发问。这种问题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认为没有用处,有的人为之苦恼一生。然而这是沉重的一问,想使之变得平常,就只有找到真相,才能放下。哪些学科可以让我们去探讨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发出的永远的一问呢?
      社会科学往回走走到尽头,当社会未成立时,就没有可以讨论的了;生物学往回走,走到没有生物没有核酸没有氨基酸的时候,也没有可以讨论的了,因此生物不能告诉我们,我们从何而来,甚至进化论至今仍然饱受争议;那么,化学?当突破了原子层面的时候,化学意义何在?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混沌,投向一片光明的时候,化学又能为我们回答什么?那么,就只有物理学了,并且,是量子物理学。它注定要担当解开我们心中一切谜团的重任。
      wzx8181: 负责告诉您,大学物理肯定你什么都学不到,越学越糊涂,真理永远在少数人手里!真正学物理,得去清华大学的特招生(提前招生的),这才学的是真家伙!。
      chenyikuan110: 回复 wzx8181 :嗯,我本科要在美国读,就是奔着物理强的前几所去的。
      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在基本假设上就已经存在分歧,后来导致此中分歧越发巨大,甚至爱因斯坦为了证明量子力学的错误,拼了命去找其中的矛盾和悖论。然而且不评价这样做是否能够达到他的目标,这个过程本身是对量子力学的构建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并且,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都同样勇敢地跨出了探索真理的一大步——忘记常理。常理的相当一大部分,是我们的分别心树立起来的,而且有趣的是,每当科学走到矛盾、悖论与瓶颈的时候,都是一种“题设”困扰着它的脚步使它不敢再往下走,其实整个过程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过程。如果我们永远要被常理、常识和我们自己的分别心构建起来的逻辑束缚,又谈什么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呢?
      小段一点你一次发大段子就没人看了相信我
      下面就是我从佛法、量子力学、道家思想、相对论以及许多科学家、吧友前辈们的讨论中得到的启发。诚然,这样的总结归纳或探索仍然没有跳出分别心的限制,但是我们不一直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比喻、隐喻吗?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照相”,如此,我又不得不先多讲几句。
      我们说形式不是有好有坏,有的只是对不同感官的刺激罢了,内容才是它所存在的目的也是价值所在。其实“照相”这个词很有意思。“照”就是去反射,去反映,去描绘去表征;“相”就是事物或心灵的存在体现。佛法说:“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色”或者“相”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空”,也就反过来包含一切了。所以我们常说的“全息照相”,不是早就在佛法的这样一种辩证中实现了吗?我们所照的任意一幅相,不都是全息的吗?
      所以“照相”又有一种称呼叫做“摄影”,而“摄影”又比“照相”表达得动态一些。“摄”即表明,于表征上,你所捕捉到的只是万千状态中的一个而已,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原理,即“世界是运动的”。
      从这样一种定义上看,若“相”可以指物相、事相、心相乃至真相,则“照”更可以是对应数不清的方法。如此一来,写作、绘画、谱曲、舞蹈,不都是一种“照相”?再往大了想,人类将梦想的家园转变为建筑、小区、城市,将梦想的远程沟通转化为发明电话、网络,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梦想转化为一行行描述,一幅幅电镜图,一个个方程……不也都是一种“照相”吗?世界本质是不可名状的,但我们可以对它“照相”,于是有了这个工业化的星球。如同上帝对自己照相,照出了人类。你不是可以打趣地跟别人说,我们是上帝玩“自拍”来的?
      所以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照相”史,在一种奇妙的局限、片面与广大、包容的辩证中,我们走到了今天。
      首先我们时常避而不谈,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主客观——唯物或者唯心的问题。
      哲学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学科,它并不能给出我们对宇宙和自己发出的问题以任何答案,它总是在批判思考或者引导思考,科学常常以哲学为灯,哲学理论上也以科学为镜,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以科学为镜的哲学学者却并不多见。首先我们从小学到的课本就告诉我们“二元论”是危险的,然而我们不断从东西方哲学、科学、宗教中找到二元的存在。比如,阴阳和合,比如,波粒二象性,比如质能方程,比如真与假,比如,身与心。并且这些二元的影子不断在告诉我们,两种表现方式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在“象”上有所区别,因此,我们为什么要止步于此?我们可以直面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客观的问题/唯物唯心的问题。
      显然,我们对波粒二象性这些性质的理解已经是常识之外的了,那么这种勇气足以让我们将其延伸到对主客观的考问上。


      IP属地:贵州4楼2013-09-26 16:03
      回复

        猜想一:主客本一体,分别由使之。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然而人与人的主观世界又仿佛是隔阂的,而客观世界却是共享的,因此这很容易把人们引向客观真,主观是客观的副产物的想法。实际上我们不妨更大胆的想,主观是没有隔阂的,只有一个,叫什么什么识也好,世界的原相就是一个整体,或者一个质点,但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无的质点,而是重叠态(superposition)的质点,正如量子力学当中对粒子的那种描述,或者对薛定谔的猫的描述,而且不仅仅是两种,而是无限可能的重叠态。量子力学中,这种重叠的坍缩,或者各自对应,是靠观测。
        然而观测的本质是什么?是分别。因此,分别导致重叠变成分散,或者变成确定,然而确定了即是有所分别。因此,原相突然就变成了无数的主观,主观是什么?一个字概括就是“识”。
        所以所有的主观个体只是可能性分散的结果,这种“观测”即是分别心,分别心是有最小单位的,叫普朗克最小时间也好,最小距离也罢,然而又有所不同,当尺度缩小后,分别的程度不会因此而增加或减少,就像分形中各种集的图像。我们来自于同一个原相,因此分别心的标准也是相同的,其物质现象正是相对论的基本题设——光速不变。光速对每一个观测者都是一样的,不随参考系的运动产生任何叠加或抵消。
        chenyikuan110: 回复 揪心的小白菜 : 主观“识”表征隔离而内在联系,客观“象”表征联系实际有差异的,反复经历成、住、坏、空的,不同尺度自相似如同分形集合。
        chenyikuan110: 回复 揪心的小白菜 :感知程度在个体之间皆有,是量变积累质变的问题。在“共识”构建的体系里,有差异者的能力差异会带来不公平,但在追求本心和真相面前,二者没有好坏。倘若感知方面越多越好,那人类迄今也只是低级生物,连不可见光都看不到,更别提暗物质。但不影响人对本心的探索,因本心不在外。
        光速,本质是个时间的问题,也就是分别问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尺度不是我们内在的某某频率,而是光的速度,以光速作为100,然后刻画其他速度,从而导致时间的感觉。当然,这个过程不一定是等分的,现在的科学研究也还无法用实验去证明。光的速度对于每个人都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分别识是一样的。如果以分别识一生一灭作为一个普朗克最小时间,对应一个光速,就可以求得最小距离,也就是光在一个生灭中前进的路程。
        (今天是中秋节,现在要出门吃饭了,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先暂时TJ一下)
        不明觉厉
        我一直在想是否有人能将理性和感性结合,如果你愿意的话,可否用几句话来概括下你现在的人生观宇宙观,道出你认为的人生的意义。
        来自UC浏览器

        chenyikuan110: 宇宙:是一个原相在分别心的作用下化生的,主观“识”表征隔离而内在联系,客观“象”表征联系实际有差异的,反复经历成、住、坏、空的,不同尺度自相似的类分形集合。
        2013-9-19 23:26回复

        chenyikuan110: 回复 chenyikuan110 : 世界:不同尺度的粒子、小体系、大体系随缘聚散的,极小上有规律,小上无常,中上又显示规律,大上又显得无常的体系。尺度在各维度上有延伸(时间、空间……),但本身又自相似,实际是分别心的幻象。
        2013-9-19 23:29回复

        chenyikuan110: 回复 chenyikuan110 : 人生:一个不同时间尺度上自相似的,经历成、住、坏、空(反复、叠加甚至双波干涉的),执因,随缘,结果的过程。意义没有标准,依层次而定。小可以作五蕴为真,追求物质;中可以以道德为准,追求良知;大可以以精神为靠,构建思想世界;超可以以寂灭为愿,消灭绝对值消除分别。
        2013-9-19 23:32回复
        chenyikuan110: 回复 倾东海 :真相已被佛法讲够了,原创就是奔得再远、再改头换面,也超不出其外。
        2013-9-19 23:52回复
        我也说一句
        还有27条回复,点击查看
        但终究一点,主观即是“识”,“识”源于分别,“识”的隔阂是分别的结果,但它们有两个方法可以相同。比喻地说,就是客户端与主机的关系,在网游中,代码可以构建一个仿真的环境作为平台,如同我们的客观世界,代码自然在主机那里,但每个客户端都可以接入,每个客户端也可以操作,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两个客户端在平台上也可以仿佛紧挨在一起,但这一切操作都要在主机上进行交互,操作要读取必须还原成机器语言,但反映的结果却是形象化的,形象化源于分别共识,之所以一定的代码在任何客户端上的反映都一样,是因为它们都遵循服务器主机的规则。
        也就是说,所有的行为看似在不同客户端上操作,实际上都是在主机内完成的。是一个星型结构。
        回复 chenyikuan110 :告诉你所谓波粒二象性,波的成分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没觉得你叙述出什么原创性观点,风格倒有点像上世纪西方的"新文化"思潮,看你的叙述就知对生物和化学了解的局限性,对superstring theory 了解多少?
        chenyikuan110: 回复 倾东海 :我也喜欢TED,一定去看。其实我也不知道最后我会表达出什么来,现在只是在慢慢理思路,都是以前想过的东西,现在17岁,之所以在贴吧来发表,是因为这个平台有交流,不冰冷。我在海上钢琴师吧也有个帖子,一千多楼了,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建立的。
        倾东海: 回复 chenyikuan110 :嗯,我觉得你很棒啊,我只是指出我能看出的一点局限罢了,其实我只比你大两岁……
        chenyikuan110: 回复 倾东海 :谢谢,我现在在思考专业选择问题,因为是申请美国的本科,代价毕竟还是比较大,所以就遇到一个“实用性”的问题,但更本质的问题是我希望从这个学科得到什么,所以在这边一点点理……


        IP属地:贵州5楼2013-09-26 16:04
        回复
          此贴注定是孤独的风景。


          IP属地:贵州8楼2014-03-26 0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