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中的我们吧 关注:115贴子:1,800

香橼树的文(名家简介及其书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了一些书,有自己喜爱的作家和作品,试着介绍几位并发点评论,希望大家能有所喜欢.


1楼2007-09-10 12:41回复
    香橼姐姐看了好多书啊。。惭愧中。。我都没听说过。。。。。。

    算是长见识了。。以后有机会慢慢看。


    9楼2007-09-15 13:16
    回复
      如同美景般的散文:


      11楼2007-10-27 21:51
      回复
        • 221.220.45.*
        喜欢10楼那张图的笔法


        12楼2007-10-27 23:41
        回复
          推荐星星们看一下巴氏的小说<野蔷薇>,<雪>,很不错的.


          13楼2007-10-28 10:08
          回复
            这个,惭愧,都没听过.如果摇篮在,她一定知道.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中国文化,外国的,晕,只看过很少几本.羞......


            IP属地:山西14楼2007-10-28 12:14
            回复
              如诗般的抒情—俄国作家康•格•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一般认为他是20~30年代俄国写作技巧最成熟的作家。苏联在60年代起就掀起了对他的崇拜之情,而在我国对欣赏他的散文式的小说如同读普希金的诗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处处流露出优美的抒情情调,不论是读他的散文还是小说都能感受到从文字间飘散出来自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他总是寓情于景,就连小说都充满了散文般的美感,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

               经历过卫国战争的巴乌斯托夫斯基并没有从正面描写激烈战斗的场面,而是通过对后方生活的描述让人们体会到尽管战争带来种种不幸,但人们仍然充满信心的继续生活着,如短篇小说《雪》、《雨蒙蒙的黎明》等。

               《雪》通过二战期间疏散到后方的一位莫斯科女演员为了让已故房东老人的儿子—一位短暂休假的水兵能够得以享受家的温暖,而按照他信件中的回忆刻意为他作了一番安排。作者把两个陌生男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写得若有若无、扑朔迷离,又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使我们在尽享优雅中却有着难以诉说的不尽惆怅。

               《雨蒙蒙的黎明》同样讲述了一个伤愈返乡探亲的军官受战友之托去看望他的妻子,漆黑的夜晚当两人走在幽深的巷道、路过浓郁的花园时,一种无以言说的情感在心中悄悄地回荡,对和平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并未因着战争而停息。

               相比之下,巴乌斯托夫斯基描写苏联在前几个五年计划中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的《野蔷薇》则显得明快了许多。小说写了一位刚从林学院毕业的女孩玛莎放弃了自己在列宁格勒舒适的家,有志去偏远的伏尔加河下游进行造林计划的故事。乘船的途中她邂逅了一位飞行员,在夏夜宁静的夜空下,俩人倚着船栏,面对被一阵寒风揭开的雾障,和泛满曙光的天空,虽然只有寥寥几句的交谈,但在少女的心里却激起了阵阵爱的涟漪。当她来到严酷的环境为理想而工作时,常常满怀柔情地想起与那位飞行员的萍水相逢,令她的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平添了一丝乐趣。一个夏末的傍晚,从灭虫的飞机上走出一位飞行员,远远看到他的玛莎突然坐在了地上,并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幸福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到来,令人读来心存喜悦之情,生活就是这样美好。

               另外巴乌斯托夫斯基还很擅长写外国一些著名文学艺术家的轶事,如《盲厨师》、《一篮松果》、《夜行的驿车》等。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并不是以情节上的奇思异想来吸引人,他很擅长于从平凡的生活中以轻松闲逸的心情去描写普通人的故事,挟裹着浓浓的抒情手法娓娓道来,舒缓恬淡而又华丽典雅,其间隐含着一股淡淡的情愁。令人读来就像在聆听柴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和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大草原》一般优美动人。


              16楼2007-11-10 20:14
              回复
                刚才连文带图发的不象样了,重来图:


                17楼2007-11-10 20:16
                回复
                  这个,惭愧,苏联的作品我总是看不下去,就象<安娜>,努力几次就是读不下去.


                  IP属地:山西18楼2007-11-10 20:19
                  回复
                    巴氏的散文很优美,值得一看.


                    19楼2007-11-10 20:22
                    回复
                      我这人有点排外,外国名著除了<简.爱>之外基本不爱,散文更是,所以知识面不宽.
                      不过,能让香橼夸奖的肯定是精品,一定要找来看看.


                      IP属地:山西20楼2007-11-10 20:29
                      回复
                        我只喜欢看小说。。而且是情节性比较强或者很有特色的。。。有深度的书看不进去。


                        21楼2007-11-15 22:37
                        回复
                          因为吐片调整了,有些文所配的图不见了,重新发一遍,很抱歉滴说.


                          22楼2008-03-02 18:41
                          回复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 

                             华盛顿•欧文(1783—1859)被称为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撰写的游记文学堪称世界文坛的经典之作。欧文出身于美国一个富商家庭,因是家中幼子,从小在父母亲的呵护下长大。不愿进大学深造的他十六岁时只得遵从父命到霍夫曼的法律事务所学习,尽管做律师并非他真心所愿,因为自幼饱读书史的欧文对历代传闻轶事很感兴趣,酷爱文学和旅行。 

                             霍夫曼有一位漂亮的女儿玛蒂尔达,欧文与她很早就相恋并订有婚约,1809年未婚妻因疾早夭,令欧文伤恸过度,自此终身未娶。这段感情即使在后来的旅行中也时刻伴随着他,身处美丽的景色中,未婚妻的倩影常常如影随形的浮现在眼前,使得“早年相恋的情景会不顾随月的荒芜而在记忆之中再返青葱”,可见欧文对玛蒂尔德用情之深。 

                             1802—1803年欧文以乔纳森•奥尔德斯泰尔的笔名在《晨报》发表一系列怪诞讽刺散文,期间他还多次溯哈得逊河旅行,恣意纵情于美国广袤的原野之间,领悟大自然的妍丽景物已成他的嗜癖。 

                             欧文于1804年首次到他向往已久的欧洲大陆游历,在那里“蕴藏着世代聚集的珍奇宝藏,就连那里的遗迹废墟也尽是过去历史的记载,每块残砖烂石都是一部史册”。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各处名胜古迹,令他“暂时忘情于眼前的凡庸现实,而沉缅在过去繁华胜事的幻影里去”。这次的旅行为他日后的辉煌巨著《见闻杂记》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1806年尽情领略欧洲大陆风情的欧文回国后取得律师资格并开业。 

                             1807—1808年间主要同哥哥威廉及朋友包尔丁合写题为《杂拌》的连载杂文。 

                             1809年出版的《纽约外传》,是一部以“种种新事旧闻杂缀其间的幽默作品,书中讽刺的对象多为当日纽约的文士商贾”。由于笔墨诙谐,一时颇为享誉文坛,英国伟大的历史小说家W•司各特赞许到“我还从来没有读过这样和斯威夫特的风格相近的作品”。而《纽约外传》的成功增强了欧文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 

                             为了在欧文兄弟五金商行任职,1811年迁居华盛顿,1815年又再度赴英国任职分店。至1818年其兄长经营的店铺破产,才使他终于得以空出手来进行自己非常喜爱的写作。 

                             欧文在英国作家W•司各特的鼓励下,于1819—1820年将他在旅欧期间的游记《见闻札记》整理出版,此书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文学成就,是一部集“讽刺与异想、事实与虚构、杂写新旧世界”的作品。欧文以他在欧洲大陆到处访古探幽的经历,用他那颗敏锐易感的心灵,将其沉浸在青山翠谷间、庄园宫殿处、废堡颓垣侧、圮塔欹楼中的深切感受通过丰富多彩的笔调倾泻成优美生动的文字,给世界留下了一部极具个性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被称为最早的现代短篇小说的《睡谷的传说》、《鬼新郎》等等。此书刊出后名声大噪,获得了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一片赞扬声,英国大作家萨克雷曾称赞欧文是“新世界文学界派到旧世界来的第一任大使”,普希金、果戈理、拜伦、司各特、海涅和狄更斯也都对他赞叹有加。 

                             在此之前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在文学上还没有完全摆脱欧洲的束缚,《纽约外传》和《见闻杂记》从此使美国文学毫不逊色地立足于世界文坛之列,也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1822年《见闻札记》的续篇《布雷斯布里奇天庄》问世后,他游历了欧洲大陆的德国、奥地利、法国、西班牙、不列颠诸岛及自己的祖国。 
                            1826年欧文应邀到美国驻西班牙公使馆任随员,在西班牙期间他写了《哥伦布》(1828)以及《哥伦布的伙伴们》(1829)等作品。欧文非常沉醉于摩尔人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历史和传奇,他写了《攻克格拉纳达》(1829)和另一部集传奇和随笔于一体的文学巨著《阿尔罕伯拉宫》(1832)。 

                             在欧洲大陆游荡了十七年的欧文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游兴不减的他又去了美国西部旅行,回来后将他对本国美景和人情的感受写进了《草原游记》(1835)、《阿斯托里亚》(1836)和《博纳维尔船长历险记》(1837)。以后他潜心写作传记文学,《哥尔斯密传》(1841)、《克雷翁杂俎》(1835)、《西班牙征战轶事》(1835)、《华盛顿传》卷一(1838)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 

                             1842—1846年欧文短暂出任驻西班牙公使。回国后一直居住在纽约塔里敦的家中,致力于文学创作,主要是写传记作品:《穆罕穆德及其继承者》与一些传奇故事,还完成了《华盛顿传》其余四卷。纵观欧文晚年作品无一超越《见闻杂记》的,有可能因着生活优越,或是“江郎才尽”,但仅凭一部《见闻杂记》和它的姊妹篇《阿尔罕伯拉宫》已经足矣,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影响着美国几代文人,不愧为一代宗师。 

                             欧文于1859年11月28日去世,享年76岁。美国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文学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于纽约下半旗志哀。


                            23楼2008-03-02 1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