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氏族社会出现了。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制,称父系氏族社会。
氏族制度
氏族制度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但人类的氏族又不同于类人猿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
演变和发展
氏族的演变和发展,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由于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往往和相邻的一个或几个氏族建立紧密的联系,组成为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或者随着人口的繁衍增长,一些子族便从原来的母系氏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大氏族”或胞族。如前所述,族外婚、图腾和氏族制度是三位一体同时发生的,在农业和畜牧业兴起后氏族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无论是由氏族内部发生分化而组成的胞族,还是在氏族之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联合成部落,均可以看作是这种氏族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结果。因此它只能使婚姻制度远离族内婚而不是回到族内婚,从而使人类进一步摆脱以往的野蛮状态,或动物状态。
历史进程
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人类的发展经过了数十万年,除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外,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与生产 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我国远古人类步入了氏族社会。
母系社会
约从10000年前开始,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所谓母系氏族,就是每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母,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吕氏春秋一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指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况。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南的前仰韶文化、西安的半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虽然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农业和饲养业的出现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经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