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问答吧 关注:54贴子:399
  • 14回复贴,共1

【易学】——自学神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学基础知识普及
不要插楼·如有必要可在楼层中回复


1楼2013-09-24 00:12回复

    只有【周易】幸运地流传至今,并得到极为辉煌的发展。而对于其作者与编纂时代则向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说其“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被后人广为传诵。即上古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羑里时演为六十四卦,期间周公作卦辞成正经,春秋时孔子作【十翼】(又曰【易传】)将占筮之书引申为哲学的范畴。但这些多为传说,不足为信。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周易】正经成书于殷、商之际,【十翼】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作者肯定不是一人所为。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里的八卦、六十四卦应该早于卦爻辞产生。根据现代考古推测,早在西周以前的上古时代古人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阴阳概念、干支系统、八卦体系并运用六十四卦符号系统进行占筮活动,有些甚至附有简单的筮辞。直到殷末周初人们才将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成卜筮之书。而《易学》百分之九十的核心内容都已在此之前构筑完成,这些都是令我们值得思索、探讨的地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9-24 00:20
    收起回复

      殷、商之际,朝廷设立了卜官制度。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诸事都很频繁地用卜筮来进行实际指导,使得卜筮向多元性、实用性发展。此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卜筮方法和断卦手段,占、卜、筮各据所长,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群龙无首”之繁盛景象。
      【周易】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其将六十四卦、爻各系之以辞,通过辞义的明释暗寓表达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事方法、人生哲理、自然规律。涉及到当时思想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内容,如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经济意识、法制概念等等,成为符号与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卜筮之书。它使易学从隐晦的不可捕捉的抽象符号意义过渡到可以直观理解的代表性语言文字中,行间披露出卦、爻所蕴涵着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时的卜筮断卦方式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概念,基本上都被后学继存或发展。在【左传】和【国语】中记载了多达二十二种运用之法,可基本概括为四个类型,1.直接用【周易】卦、爻辞的吉凶明义断卦;2.用【周易】经文的义理来断卦;3.用卦的类象特征断卦;4.既用卦、爻辞又用卦象的综合分析断卦。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易学》已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卜筮运用学体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9-24 00:20
      回复

        【周易】固然在飘忽难测的上古《易学》中取得不俗的突破,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过于程式化的机械结构模式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易学》灵活多变、博大精深的多维开放性功能的运用和发展,尤其是在物学领域中理性与科学的探索。因此对【周易】的价值取向,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如果以树形结构来理解,那么【周易】不过是上古《易学》这棵主干上的一个分枝而已。其之所以在后世被提升到群经之首的地位,不仅仅是依靠上古《易学》精妙的象数学体系为准则所建立的卜筮意义而造就,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它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哲学意义的抬升。
        春秋战国时期,自孔子等对【周易】作划时代的注解开始,《易学》进入到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使只具卜筮意义的【周易】,过渡到包涵儒、道思想的多重学术意义。由于孔子的儒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上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对【周易】的研究,期间不乏有【易传】这样优秀的著作。但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之间不可能产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着丰富内容的学术氛围,更难说有学术视角迥异的派别之分,尽管他们研习的重点和角度不径相同。当时在诸子争鸣独以儒墨为显的时期,除【十翼】外肯定还有其它类别的《易学》专著,但由于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上并不重要而未得以流传。我们可以从【易传】里浓重的儒道思想看到它排斥诸学的时代背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9-24 00:21
        回复

          【易传】作为最早对【周易】注解的学术专著,以其颇具深度的哲学内涵和鲜明的思想持续地影响着后学。【周易思想研究】(张立文著)一文将其思想归纳成六点,即政治思想、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辩证法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论、道德伦理思想、社会进化的历史观等。张岱年则将之归为本体论学说、辩证法思想、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三类。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易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哲学古典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当时,既有将义理的司空季子等(【国语·晋书】),也有讲象数的周史等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但【周易】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被用于占筮的首要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敢于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汉书·艺文志】则明确记载;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据史料看【周易】也直至庄子时代才有被称为“【经】”的记录,由此可见百家诸学与【易】尚存在学术上的不可溶性。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周易】方显现出它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并以其经典的教科书般的标志性经书,持续不断地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艺术、宗教等产生极具重要的影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9-24 00:21
          回复

            易学真正得到多维发展的时期是汉代,逐渐形成了以象数、义理两大派系为主,期间又参杂不同观点、思想的多样性学术格局。总其大略,可归为训诂学、阴阳灾变说、章句守师说、以【传】解【经】说四种不同的学说。期间易学著作与新的思想理论得以爆炸性地拓展,诸如【孟氏易】、【京氏易】、【费氏易】、【焦氏易林】、【太玄经】、【灵棋经】、【参同契】……等一大批优秀【易】作纷涌而出,一派兴旺盛况之景象。
            汉【易】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象数为主,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上古易学予以了广泛、深度地挖掘。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涉及互卦、消息、错对、爻辰、卦变、纳甲、积算、卦气、蒙气、十二禽辰、阴阳升降……等,且多与天文星象历法相辅相溶,成为汉【易】最精粹的部分。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中,易学派别及书作层出不穷,分门别支,仪态万千。【四库全书】将之归为“二派六宗”,包括注重思维方式的象数派;弘扬哲学思想的义理派;【易】占预测运用的占筮派;考古名物、训诂字义的训诂派。而从易学流派的影响力与特点看又可分为:图书学派、佛家易学、丹家易学、【易】外之易…等等。易学思想理念更是随时间的浸染渗透到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科,诸如古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哲学、史学、历法、医学、数学、物理学、物候学、音律学、军事学、自然科学……。
            中华文明五千年,易学始终经久不熄地紧跟着历史的发展而从未有殆。可以这样说,中华文明有多悠久,易学的发展史就有多长。【易】被视为大“道”之源、万法之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势其形,蔚为大观。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9-24 00:24
            收起回复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一种学术最具传奇色彩,从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到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学习它、运用它。它缔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深邃的底蕴,以它独有的思考方式、方法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乃至历史的更迭。它就是《易学》。
              人和万物一样都禀承着宇宙最具普适性规律的正、负两态象性,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的这一特性。对于原始的上古先民而言,亢长而无休止地处在自然的韵律之中,时刻感受着宇宙的本我脉动,有意无意的会作出相应的生存之共振。暨时,处于正面的社会形态发展刚刚起步,有意识思维相对稚嫩,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要求。相反,处在宇宙共振之中深具负面意义的潜意识思维正十分活跃,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进入到潜意识领域。所谓“潜意识”,既是受宇宙全息、共振下的意识形态之不自主反映。它使先民们以一定必然的趋势演变、发展着,尽管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蒙蒙憧憧。怀着这种与生俱来的冲动和灵性,上古先民开始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普适性规律。经过不断的积累、总结,形成早期的上古《易学》范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9-25 22:16
              回复
                或许,就在这种幼稚的认识中巫卜之类孕蕴而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时的重大决策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出于对占卜术的更高要求,使得先民们必须将客观世界所存在的自然规律进行理性的探讨,在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过程中,知识与潜意识能得到长足进步,并由此摸索出丰富的占卜实践经验。随着卜术的不断优化、完善,出现了更为简便、易行的筮法。即通过特定的卜筮程序,可以得到事物变化的微妙规律启示,从中推导出未来发展态势,作出趋吉避凶的积极行动。到了殷、商时期不但形成了专业的卜筮官员“太卜”,还为大量预测资料与卜筮经验的传承、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给后来《周易》等卜筮之书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9-25 22:17
                回复

                  《周易》作为《易学》体系旗帜性的招牌,虽说其脱胎于上古大量的卜筮行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的现实意义决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的卜筮著作。随着在各朝各代的奇遇,《周易》伴随着整个《易学》体系悄然地改变着原始而单纯的初创定义,直至渗入到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科之中,形成浩瀚的《易》文化大观。
                  我们大致以秦朝为界限,秦以前可以说它是一门纯粹的信息预测学,建立了朴素的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知体系。而在秦以后的几千年发展中,以“象、”“数、”“理”为三个主要方向所衍生出的各门各派将《周易》烘托成为万法所学的“群经之首”,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学术的狭隘范畴。近代,《易学》传入西方世界后,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对客观世界精辟的见解和与现代科学理论万般巧合的奇特,引起国外人士的广泛兴趣,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万有概念宝库”。《易》中玄奥却有朴实的核心思想,一点也不落后于任何一种现代科学理论。在人们的一片惊诧声中,《易》再次被赋予“宇宙代数学”的称号,其间之价值得到极高的评价,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而《易学》里深邃的物学理念至今都不能被现代科学予以理性的解释,这大概正是《易》的卓越之所在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9-25 22:18
                  回复
                    《易》名释疑
                    《易》以其极强的普适性被溶入、运用到古代几乎所有的学科。在诸学中它扮演着广泛又各有所侧重的角色,这也使得人们很难对之下一个学术上的定义、定位。这种奇特的经历,导致《易》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确立被人们公认的学名。反而因人们对它过多的运用,产生出学名的混乱。大家更多地还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或以“【周易】”、“八卦、”“六十四卦”等,代言《易》之学,至今仍无一统之论。其驳杂之甚,可谓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笑话。此亦为注本节之始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9-25 22:19
                    回复
                      《易》
                      虽无公正之名,但古往今来,大凡言及卜筮、阴阳、八卦象数、义理之类皆不离乎“易”一字。故以“易》”盖论其学,是较为广泛之共识。
                      说文】曰:“易,蜥易、蝘蜓、守宫也。”按其本意,当为今之蜥蜴或变色龙。篆文作“ ”,以象蜥蜴之形。因其能十二时变色,故人们常假借为“变易”之“易”。此也是《易学》之所以用“易”一字的点睛之义。历代各派又都在此基础上广为引申,各有其说,遂成可观。
                      孔颖达认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荫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继,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周易乾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忧,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文坐子伏,此其比易也。”
                      【说文】又引【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
                      虞翻引【周易参同契】:“字从日下月”。取日月更迭,交相变易为说。
                      吴挚甫【易说】云:“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
                      清毛奇龄将之总括为“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
                      近人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一文有“简易”之说。认为筮法是周人创,以替代或辅助卜法,较龟卜为简易,故名书曰《易》。
                      黄振单【论日出为易】中则以殷代甲骨文“ ”象征日出,喻阴阳往来变易之义。
                      综上诸说,可大约掠其个中义蕴。而常被后人论及的不过是“简易”、“变易”、“不易”此三义。“简易”指将宇宙间复杂的事和物,转化成简单的容易解决的方法;“变易”指天地寰宇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不易”指不论何事何物,皆有一定的不变之法则存在,即变中尚有不变之理。集众说,引而申之,不过是周天变化之为“【易】”耳,它所创导的正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性运动及其生生不息的周期变化的探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9-25 22:26
                      回复
                        【周易】
                        【周易】是一部成于殷周之际而流传至今的卜筮之书。由于其“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不凡经历和崇高地位,使其光芒甚至盖过了《易》的科学内涵,以至于有今人只知有【周易】而不知有“《易》”的缪误。
                        古人著书,注重书名的含义,【周易】也不例外。
                        “周”字有两义。其一,指周朝。相传此书乃文王所演,故取“周”为歧阳之名,题周别于殷,谓之【周易】。其二,指周普之义。东汉郑玄释【周礼】三易义曰:“【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即周天变化之为“易”。陆德明【经典释文】:“周,代名也。周,至也;徧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盖取两者之意耳。
                        此后,人们常将【十翼】(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易》进行注解的十篇文章)纳入【周易】正经,统称之为【易经】。而随历代迁变,书名横出,渐至混乱。观之,有作【周易】;有作【易经】、【易学】、【大易】、【六十四卦】、【周易古经】,等等。要言之,不过区别在狭义、广义上罢了。


                        14楼2013-12-02 12:41
                        回复

                          《易学》
                          《易学》一名始于近现代,是现代学术界的惯用之称。适用于现代和未来【易】的开展、研究。它包括【易经】在内的所有涉及“易”的范畴,从而确立了其在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现代《易学》已经认识到,单纯地从文化、哲学内涵去研究《易学》,注定是一条死胡同、不归路。因此,今天和将来人们还是会更多地倾向于科学原理的理性挖掘,形成以科学《易》为主流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以两种形式开展研究,一种是运用现代科学来阐释《易》理,其实质是研究《易学》。一种是运用《易》理来阐解现代科学,其实质是研究诸学科。两者都将成为未来科学《易》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可能深刻地持久地影响到未来科学的发展前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12-02 1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