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374贴子:9,634,018

条文释义,不定期回复(三五日内必回),有问题的请来询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自认不是大家名家,也希望能为学习的人答疑解惑,同时也获得自我提升和进步。希望大家共同提高。
当然,若有谬误,也请指出。
任何驳论,请说明观点,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欢迎来询。


1楼2013-09-24 11:32回复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


    2楼2013-09-24 11:36
    收起回复
      【163】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3楼2013-09-24 11:36
      回复
        结胸和痞症的不同之处?》


        4楼2013-09-24 11:37
        收起回复
          支持一下!没有带来条文,仅提一个问题:
          《伤寒论》中,有人提出 --- ‘太阳病之后应该是少阳病’。问:除掉现代医家的见解,为什么仲景以来 --- 把六经病的编排次序弄成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仅仅是因为要符合《内经》中的六气次序吗 ?


          5楼2013-09-24 11:42
          收起回复

            @johnxhfkdj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
            提问得还真犀利啊=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所以这里的脉浮是说,这是太阳经病,且尚有表证。头痛发热、盗汗出、恶寒之中,恶寒是最重要的标志,即“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忘了谁说的了)。头痛发热则是在讲太阳热盛,欲传而入里。而脉象则是表明邪气未与有形内在相交,而生里证。误用下法治疗表证,则胃气下则中气陷,邪必侵袭胸膈(肺为一身华盖),所以产生结胸的症状,这是实证。而体内湿气重或本就有湿邪的人,必然会与邪热结合,成为湿热证,故小便不利,而头汗出,此膀胱经气不利也,耗日久则湿热郁蒸,身必发黄(详情参见金匮要略,忘了具体叫啥名了,讲黄疸的那章)。
            【163】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表未解则先解表,这是原则对吧。用下法,首先一个正气内陷,引邪深入;邪气深入而表寒未解,这里的协是合的意思,就是发热、拉肚子同时出现;这个拉肚子主要是脾阳伤到了(数下之),脾阳伤了升降就没人管了,所以浊阴也堵在心下了,就变成了表里同病。桂枝人参汤则是温中解表的方子,很是对证啊。
            结胸和痞症的不同之处?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如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31上】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
            我觉得,这两条原文还挺通俗的,应该足够解释这个问题了吧。


            6楼2013-09-25 20:23
            收起回复
              @meiyoen
              这种理解应当仅仅是应对顺传,也就是说没治病但正气尚算充足,或者没截断病势但治法没错的那种情况。这样说与临床实际是相呼应的,不仅仅是为了与内经六气相合(而且内经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是正确的。
              但伤寒病也有失治和误治,这个时候就不存在按照什么顺序走的问题了,仲景先生也在伤寒论的写作中体现了这个问题,各个经都有变证、本证和疑似证,所以这个传变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7楼2013-09-25 20:27
              回复
                对答入流!顶一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3-09-25 22:32
                收起回复
                  @ak47bad, @齐季格上校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多传于阳明。当其经热方盛,法宜解表,俟至表热传胃,乃可攻下。邪之内传,腑热未成,胸热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病发于阴,寒伤营也。寒伤营血,束闭卫气,而生外寒,腑阳弱者,多传于太阴。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未下之前,经热非盛,故下后原无热入,但痞满不消,久而郁甚,则生热耳。内伤脾虚之证,往往心下痞满,误投寒凉,其痞愈甚,即此病也。
                  结胸上热下寒,而下寒不甚,故用陷胸汤泻上焦之湿热。痞证亦上热下寒,而下寒较重,故用泻心汤清上而温下,结胸证惟阳明、少阳有之,以阳旺而生上热也,阳明上逆,则少阳不降,二气郁升,膈热壅逼,皮毛不泄,故经热内入。痞证惟太阴有之,以阴旺而生下寒也。结胸因于下早,痞证因于误下,大不同也。结胸、痞证,总因胃气不舒,甲木上逆,但有阴阳之分。


                  10楼2013-09-26 08:51
                  收起回复


                    11楼2013-09-26 11:32
                    收起回复
                      大乌头煎治寒疝,治不治小肠疝气疝。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9-26 11:55
                      收起回复
                        @战胜痛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 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五味,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以上即是金匮要略里面关于寒疝的描述。
                        从这里我们知道,这里说的寒疝,指的是体内寒气大盛,阻遏阳气而至实质肿出而成的疝,其内并非如现今所言疝气里面是空的,而是实的,有内容物的。而从用药配伍上也大都是热性,药物作用也大多是行气、温通的效果,故而对应的是实寒证的重症,即寒疝。
                        现在所说的疝气,一般医家认为是元气不足导致的气不摄形,或言之云阳不制阴,表现大多数是有鼓包出来,内容物少,按了不是那么疼。治疗中多以益气方治疗。
                        其实寒疝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那时候的人们穷苦,东西冷了也舍不得丢掉,天气凉了又没有特别暖的衣服可以穿,又或有人连被子都没有,吃冷食且外中寒邪,阳气大折,导致邪气直中脏腑,合血气而成疝形。按之剧痛,甚至不按也超级疼,跟现在社会说的疝气完全是两样东西的。


                        15楼2013-09-26 14:02
                        收起回复
                          《伤寒杂病论》一书,成书是有其原因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正因为其宗族死于伤寒病的过于多,而当时医家“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所以才要作一本真正有用的医书。而取名“伤寒论”,其原序中亦有言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有一定的纪念警醒意义存在。
                          单就“伤寒”二字来说,广义上指一切外感热病(素问·热论),狭义伤寒则有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五十八难),而本书中则明言“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而本书本应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再加散佚的一些篇章的整体,只是后世研究时受书局限而分成了伤寒与金匮两本书。


                          17楼2013-09-27 20:38
                          回复
                            最近频繁梦遗,以前都没这样过。坚持早睡早起,总之就是一切都是往好的发展,就是梦遗越来越频繁,每三天一次,现在人都虚脱了,以前都是一个月才梦遗一次,是不是吃的东西有问题, ,这段时间我早上起来吃的是黑米,小米和大米一起熬的稀饭,然后基本都偏素,晚上吃的也不多。其他的什么坚果,发物就都没吃过。要怎么办


                            IP属地:湖北19楼2013-09-29 08:05
                            收起回复
                              请问大夫 我手淫四年今年21现在早泄 舌苔白有齿痕 手脚凉 没精神 手指甲没月牙没晨勃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请给开个方子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3-09-30 08: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