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将它誉为“河南的赵州桥”,却遭地名专家驳斥
史书记载的唐代“永定桥”,并非它的前身
虽然冠冕“省重点文物”,却无人关注它的处境
一座古桥,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
原本不敢下笔写这座桥,因为它的名气太大,曾有人将它誉为“河南的赵州桥”,并多次见诸报道,长篇累牍。然而,随着对它了解的增多,却发现其中误解甚多,致使永和桥的真实身世被混淆。
桥终归是桥,虽然岁月侵蚀,人事无常,它依然守在原地,岿然不动,任人评说。斗转星移,桥也老了,它好像什么也不说,却又像有好多话要说。那一块块支撑着桥身的花岗岩,一道道轧进青石里的深深车辙,一片又一片残断的石雕,昭示着这里发生的一切,诉说着不尽的沧桑与感慨。
踏访:难见昔日风采的古桥
想象中的永和古桥,应是青石铺就,桥身挺拔,纹饰精美,古朴大气。然而,顺着永和西街村向东走,在一个隐蔽的拐角处,见到东西跨向的这座古桥时,我一时有些失望。这是一座怎样破落的桥啊:树叶和黄土散落在桥面,长年无人打扫;大块的青石相接,露出深深的凹槽,杂物填充其间;桥面两侧已见不到护栏,石块突兀地前伸,下面是七八米深的干河沟;最可怖的是桥下,已成为一片规模庞大的垃圾场,生活垃圾散布,和下雨冲下的泥土粘连,气味难闻,蚊蝇乱飞。若不是桥身上还留有蛟头石雕,路过的人不仔细察看,这里很可能被当做一条废弃的沟渠,无所用处。
这就是那座曾被赞誉无数的永和大石桥吗?甚至,有媒体还说它可与鼎鼎大名的赵州桥相媲美!我不甘心,走下桥去,寻找它昔日的风采。在难闻的垃圾堆里,我看到一块断裂的石狮雕刻——原本,它应该卧在桥两侧的护栏上方,看着人来人往;又找到一块断裂的青石——不知道它的往昔应是何处;在桥的西北侧,看到三根青石护栏横布,顶端有仙桃石雕……从桥下看去,桥身大拱正中的蛟头石雕引人注目,虽经风雨侵蚀,仍可见其威仪。在1983年版《安阳地区文物录》中,永和桥的面貌是这样被描述的:“中间大拱宽7米,两侧桥墩上镌有高浮雕龙头,怒目而视,毛发八字披散,龙须后甩,两爪各攥一火焰宝珠,作镇守洹河之势;有金龙乘祥云攀援而上,飞马腾空纵横驰骋,海狮呼啸,金牛羚羊窜跃。两头拱孔较小,分别雕刻有卷叶蔓草盘龙和王字虎等浮雕图案。整个石刻刀工粗放,线条苍劲。”
此刻呈现在眼前的石桥,已很难重现往昔的风采。原本三孔相连的桥身,如今也只可看到中间的大拱,因为两边的小拱已被泥土和垃圾掩埋,不见踪影。很久之前,桥下也许有过水,但那是下雨存积的死水。永和西街村的老人陈杰今年68岁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学时,每次都经过这座石桥,那时桥下有雨水,他和伙伴们还一起下水游过泳。那时两个小拱孔还完好,有两米多高,桥周围树木繁茂,一到夏天时,村民们就在小拱孔下支起麻将桌打麻将。到上世纪90年代时,村里的生活垃圾渐渐增多,由于无人看护,永和石桥便成为垃圾集散地,变成如今这个样子。
在78岁的赵成香老人记忆中,永和桥过会的盛况尤其令人难忘。那大概是50年前的事了。逢到永和村过庙会,永和桥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十里八村的百姓都来赶会,外地的商贩也齐聚这里。庙会一过就是十天,在石桥的周围,全都摆满了摊位。外地的商贩提前在桥头租赁了房子,一住就是十天半月。过会时,桥上人山人海,吆喝四起,喧闹欢喜,民风淳厚。赵成香指着桥头东北的一片破房,说以前过会时,那里就是卖饭的地方,常常人满为患。后来永和庙会渐渐向北转移,挪到了现在的永和集所在地。提起永和桥上那过会的情景,周围村里的老人都还记得。这座石桥,因为一段繁盛的岁月,留在了上辈人的记忆中。
见证:1987年的一次考古发掘
对于永和石桥,没有谁比陈杰对它更熟悉的了。从小时候起,陈杰就在这石桥上玩耍嬉戏,攀援经过。桥渐渐破损了,陈杰也老了。每一个对石桥感兴趣的探访者,都会找到陈杰,听他讲述桥的历史和故事。
陈杰和石桥,似乎有种割不断的缘分。1987年,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7名专家来到永和乡,对永和桥进行考古发掘。当时在乡办公室工作的陈杰被抽调出来,专门配合专家考古。那次发掘工作持续了1年3个月,陈杰全程陪同,亲历了石桥的整个发掘过程。那时候,桥已经有所破损,不太完整了,专家们想看看以前石桥是什么样子,就叫陈杰去找老照片。永和村没有老照片,陈杰就去附近的几个村子找,结果还真的找来十几张。那个年代,农村的照相机很少,有人为了在大石桥前留个影,真的拍下了桥的样子,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后来发掘工作开始了,专家们把桥全部封闭,不准通行,桥下全部用布棚遮挡,在干涸的河道里挖掘。当时专家们住在乡政府里,为了加快进程,还雇佣了二三十名村民,一人发一把铲子,用来清理残土。为此,研究所还每天支付给村民5元钱,作为工资。
专家们从曾经交通繁荣的河道中,挖出不少东西。陈杰记得的,有建桥时所用的花岗岩、一排排木桩、铜钱、铁器等。根据发掘的木桩,专家推测,建造此桥时,工匠们是先打好一排排木桩,然后再往上面铺石块,一层层砌好了桥。那些发掘出来的石块,有石灰岩,大多数是花岗岩,是建桥时所用石材。陈杰听专家说,这些石头应该是从西部山区运过来,用于修桥,所用的运输工具是船。在发掘过程中,最大的发现是一艘古船,为木材制成,上面装有瓷器。陈杰见过那艘船,那是在河道以下七八米深的地方挖出的,船身完整无缺,应为沉船。陈杰记得,那艘船全长约14米,宽约两米多,形制宏大。那是什么时代的船,专家们当时没有得出定论,陈杰也无从知道。考古工作结束时,工作人员带走了一部分瓷器和木材,说要回去研究,确定年代。剩下的花岗岩和古船,成为百姓眼中一探奥秘的稀奇东西,零七八碎地横在河道里,时间一长,也就莫名失踪了。有些老人还记得那些花岗岩,他们叫做白石,据说后来有的村民拿回家用了。
还有一块断裂的石碑,也是陈杰了解石桥的线索。那时考古工作刚开始不久,有人听说陈杰负责配合省里的专家发掘古桥,就来到他家说,附近的杨家堂村有一村民家里有一块石碑,好像跟石桥有关。陈杰跑到那村民家里,问起石碑的事,这家人指着院里支起的石板饭桌说,是有这块石板,但现在已经用作吃饭的桌子了。陈杰赶忙叫他们把这不规则的石板竖起,果然看到“永和大石桥”的字样。叫来考古专家一看,确实是石碑,但已残缺不全,上面记着文字。陈杰还记得,碑题为“重修永和大石桥记文”,首句为“永和大石桥始建于何年不详,位于洹河永和镇要隘,桥为东西走向,该道路东通齐鲁,西至秦晋……”,落款为“嘉靖癸卯年夏月立”。后来此残碑被放置于永和乡政府大院,以后的不少年,陈杰还多次见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