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些关于英皇考级的信息和他们的理念
随着上海各方面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接近国际化,关于英皇考级也越来越走进中国学生家长的关注,也有很多家长会想要了解英皇考级,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考试,评判标准如何,难易程度和国内相比有什么差距,包括英皇考试有什么用?
我就自己对英皇的了解和以前的教师培训的感悟做了一些小结
第一次接触英皇的考试体系和教育理念,是让我非常震撼的
因为通过他们的教学理念,就会发现中国和西方教育的差距之大
首先他们那边的老师再三强调,整个考级不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考试
而是借考试曲目来教我们如何从小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阅历和技能
英皇的考级是全方位的,和中国仅仅演奏式考级不同
首先,英皇的考级分为视奏,试听,试唱和演奏
演奏仅仅只占4分之一,所以说外国人是十分重视乐理,还有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的
很多中国考生考出十级了但连音程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从不了解音乐的背景,文化,历史,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最缺乏的
其次,英皇考级的评判标准,是以正确把握风格,很好的理解音乐为主
换言之,没有固定的正确的演奏方式,只要处理的好,听起来好听,都能通过
而且,他们不会因为学生的年龄,学龄,长相和曲子难易程度等,还有手型和身体姿势的好坏等各种因素来“酌情”处理加分,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只用耳朵辨别
这与中国的考试截然不同,因为中国的考试和比赛是很容易受一些外在因素影响的,比如学生年龄小,有年龄优势分,学生穿的漂亮些会有印象分,选择的曲目难一些,老师会放低些要求,中国的考试和比赛习惯揣摩考题,考官的心思,或者总喜欢在别的地方动些心思,喜欢打感情牌,在国外,考试只是一个评估系统,来检验学生的能力,但在国内,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目的
溯其根源,其实是中国人和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中国人是为考而考,为分数而考,为面子而考,为文凭,为前途……有些人连学习音乐的目的都不知道,只是很茫然的跟风,或者听说某乐器能在某学校加分而去学习
而对外国人来说,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目的也是追求生活的美好,人人都有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他们所有传递的理念始终是围绕这一点的
不论学什么,只要你的作品带给人们快乐,带给人们生活的希望,就是好的
他们的“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你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你就是最棒的,“just do yourself”,如果你有创造力,你也是最棒的,他们没有所谓的“合格率”,如果每个人都很好,就都是优秀
我还记得一位老师弹完一首曲子一首赞美母亲温暖的摇篮曲时,我在瞬间就不由自主想起了妈妈,想到妈妈无私的爱,想起妈妈拥抱的温暖,想着想着,就流下了泪,整个会场也是一片寂静,而当老师弹起带摇摆风格的爵士乐时,现场人们都会跟着曲子的节奏不由自主摆动起来……
这就是一种感染,会让人们的心灵凝聚在一起,会让人们产生共鸣,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中国教育缺乏的,不论音乐,还是其他教育,那就是学习的目的为何,很多人依然很茫然
另外,英皇的考级对于学生音乐理解的要求比较高,即使你只考一级,也要求学生能弹出相应曲子的音乐性,并且能熟练的判断风格,时代,这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时不可思议的
有老师会问,我们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很小的年龄接受这些风格的教育
其实我想,这正是英皇考试带给我们的思路
作为钢琴老师,或者小提琴,管弦乐老师,难道要教授的仅仅是乐器的技术吗?
那些更富有音乐性,文化性的东西难道就真的都丢在一边吗?
这样的学生,就算技术再好,又有什么内涵呢?
而怎么在早期就对学生融入这些元素,让他们从小就一点一滴的渗透,不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应该思考的,或者说改革的地方吗?
这是对我们老师的考验,新的挑战,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
融入更多样化,高科技的东西进去,让教学始终充满新鲜感
比如让学生多听,多看,互相评比,自我纠错,而不是一味的对着钢琴死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一定不能闭塞,更不能为考而考,多交流,多思考,才会有突破
作为老师,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成长
随着上海各方面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接近国际化,关于英皇考级也越来越走进中国学生家长的关注,也有很多家长会想要了解英皇考级,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考试,评判标准如何,难易程度和国内相比有什么差距,包括英皇考试有什么用?
我就自己对英皇的了解和以前的教师培训的感悟做了一些小结
第一次接触英皇的考试体系和教育理念,是让我非常震撼的
因为通过他们的教学理念,就会发现中国和西方教育的差距之大
首先他们那边的老师再三强调,整个考级不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考试
而是借考试曲目来教我们如何从小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阅历和技能
英皇的考级是全方位的,和中国仅仅演奏式考级不同
首先,英皇的考级分为视奏,试听,试唱和演奏
演奏仅仅只占4分之一,所以说外国人是十分重视乐理,还有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的
很多中国考生考出十级了但连音程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从不了解音乐的背景,文化,历史,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最缺乏的
其次,英皇考级的评判标准,是以正确把握风格,很好的理解音乐为主
换言之,没有固定的正确的演奏方式,只要处理的好,听起来好听,都能通过
而且,他们不会因为学生的年龄,学龄,长相和曲子难易程度等,还有手型和身体姿势的好坏等各种因素来“酌情”处理加分,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只用耳朵辨别
这与中国的考试截然不同,因为中国的考试和比赛是很容易受一些外在因素影响的,比如学生年龄小,有年龄优势分,学生穿的漂亮些会有印象分,选择的曲目难一些,老师会放低些要求,中国的考试和比赛习惯揣摩考题,考官的心思,或者总喜欢在别的地方动些心思,喜欢打感情牌,在国外,考试只是一个评估系统,来检验学生的能力,但在国内,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目的
溯其根源,其实是中国人和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中国人是为考而考,为分数而考,为面子而考,为文凭,为前途……有些人连学习音乐的目的都不知道,只是很茫然的跟风,或者听说某乐器能在某学校加分而去学习
而对外国人来说,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目的也是追求生活的美好,人人都有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他们所有传递的理念始终是围绕这一点的
不论学什么,只要你的作品带给人们快乐,带给人们生活的希望,就是好的
他们的“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你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你就是最棒的,“just do yourself”,如果你有创造力,你也是最棒的,他们没有所谓的“合格率”,如果每个人都很好,就都是优秀
我还记得一位老师弹完一首曲子一首赞美母亲温暖的摇篮曲时,我在瞬间就不由自主想起了妈妈,想到妈妈无私的爱,想起妈妈拥抱的温暖,想着想着,就流下了泪,整个会场也是一片寂静,而当老师弹起带摇摆风格的爵士乐时,现场人们都会跟着曲子的节奏不由自主摆动起来……
这就是一种感染,会让人们的心灵凝聚在一起,会让人们产生共鸣,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中国教育缺乏的,不论音乐,还是其他教育,那就是学习的目的为何,很多人依然很茫然
另外,英皇的考级对于学生音乐理解的要求比较高,即使你只考一级,也要求学生能弹出相应曲子的音乐性,并且能熟练的判断风格,时代,这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时不可思议的
有老师会问,我们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很小的年龄接受这些风格的教育
其实我想,这正是英皇考试带给我们的思路
作为钢琴老师,或者小提琴,管弦乐老师,难道要教授的仅仅是乐器的技术吗?
那些更富有音乐性,文化性的东西难道就真的都丢在一边吗?
这样的学生,就算技术再好,又有什么内涵呢?
而怎么在早期就对学生融入这些元素,让他们从小就一点一滴的渗透,不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应该思考的,或者说改革的地方吗?
这是对我们老师的考验,新的挑战,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
融入更多样化,高科技的东西进去,让教学始终充满新鲜感
比如让学生多听,多看,互相评比,自我纠错,而不是一味的对着钢琴死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一定不能闭塞,更不能为考而考,多交流,多思考,才会有突破
作为老师,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