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吧 关注:103贴子:465
  • 1回复贴,共1

太 极 拳 推 手 的 研 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 极 拳 推 手 的 研 究
向恺然著――曹树人批注
(此文研究法理颇有正见,虽不免亦有舛误,但对初学仍极有益,要在能识别、始足以取其长弃其短,可矣。 ——树人浅识)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实为未真知者即一般常人所见。),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麽、用又是什麽。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点明体用之概念、练习之诀要。)十三势是掤捋挤按踩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拳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动后若无作字似更好)?(此点睛意也,立意甚明且正。)当然有许多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上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点明世上学拳众生相,所谓:不听老人言、光苦没有甜。)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先贤良苦用心,被后世愚人糟蹋久矣。)立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 ,(以意成势)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岂只是劲?连用劲的想法都不能有。先贤多以劲指功夫,致后人专在劲上下功夫,然而劲字实含有力的成分,易引出本力。故当以劲意、即劲的意思为恰当---
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是劲意。以意成势。),我用捋按两种守势(仍指劲意)化解,这个动作叫做走(动作应为做法。彼用意形成 、挤,我以捋、按意应,自然形成运动状态。)。
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有力则背、无力则顺。) 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攻逼(失于有形),意图使对方失势,(有形有意皆是假)这动作叫做粘。(非也。粘者乃随意也。有侵人意已失中正心即有依靠,违“不偏不倚”原则;欲攻人时因重心已系靠彼身,彼若有力,即成顶撞;彼若无力,我即落空。如何能谓之粘?)拳经又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此语乃太极拳学原则,岂能单以攻守论之?)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体动由人、意行由己。缓急以能随人为善。)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重心的保持,在于守中;守中又以无中、不守之守为善。中在则不易守,无中则不须守。但使心中有一中,常使此中虚虚灵灵、若亡若在,需时有不需时无,随物应人,则中自在矣。,可说已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推手乃一练习方法,而言及攻防,过矣。况真及于攻防,岂仅不失重心而已?且欲不失重心,莫过于不作应付之应付即不予理会。)
0


1楼2013-09-25 08:18回复

    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能倚“人刚我柔”法则,自然可随人而动。),乃当然之理。(理虽当然,身难自然。)容易明了。(先要眼明,再要心明,再要身知,终至神明。)不过要练的娴熟,(练不熟,只能悟透,玄机在于舍己从人而已。)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须知车轮上还有很多零件呢。)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劲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那也得人家愿意。)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如何引?是意引意、还是意引形、仰或是形引形?理同而境实不一。)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岂非仍是形体动作?到处皆是空地、只除己身,该引向何处?)不抵抗(不抵抗岂非任人宰割?不以力抵抗而已。),不截击(拳经云:闪开正中定横中。又曰:手脚齐进横竖找。以横破竖、以竖破横,非截为何?不截者不以力截之意。)。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此言大误!若不能退,岂非都是天下第一?不退是不能心生退意,自然可避免在有形体动作时产生直线,同理进时亦不能有进意,否则行亦直。故不是退不得,而是要讲究进退法理。由此可知中定之说真乃圣人识见!何故?一圆因也。圆则只有转、何来进退?)彼进我退,便是自促。(促意当指:若彼急进则我意使接触点成松空虚无,并使彼觉我退势甚速,四句一理,皆是“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意。自促之论、实未及义理矣!)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太极为圆,圆则只有转动并无直线进退,此所以忌之理也。但太极功夫可表现为形直而意曲,可使对方捉摸不透即人不知我。)《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进退须用转换来体现)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思。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顾盼乃圆转意动之始,非姿势也。当为以意成形耳。)“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是经非向!且转有万向、只左右是不够的。)其他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退为果时方为败,为因时果尚未得,如何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此进有进意、退亦有进意之意,当知退乃是因,既为因则无真假之别。)《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此语指人之勇气,并非要求不顾一切只管向前的傻瓜。) 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己身松空至虚无之境,毫发之重量亦不承受。)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此一厢情愿之说,人力侵来,靠“十分灵敏的触觉”察觉了,用何法不许其停留?故行功之要在于松空周身内外!内外松空,境界自然虚灵,虚灵则神识不昧。人力侵来,不管我人知与不知,我身与人接触处自会自然形成走化的运动,此神明境矣。)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我身虚无毫不受力,蝇虫自然无立足处。)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应该是做到使人无法借力,而不是不许!)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未必!太极乃周身内外的综合功夫,缺一不可,理论也是如此,岂有轻重之别?)
    拳诀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此为拳学正道法理行深之必然现象,可以这样说:运动自然的程度越高,已离迹象,所以“人即不知我、我独能知人”单习推手岂能得之?)。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锻炼触觉(既为锻炼触觉,就不能说是拳之用),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两手、尤其是十指的罗纹、探听对方动作的意向和劲路(此诚良法。不过凡与人接触处、只要留心,皆会有感,若是只有两手才能听劲,则无手人如何练习?);而我则处处意在敌先(劲意敷于彼身,意即已在人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在我则时刻安排好自身,使周身各处神意圆满自在,彼来挨我何处,则何处自会自然变化应付,并不需特殊处理,诀云“挨着何处何处去,我也不知玄又玄”即此意也。意在敌先者:自身先要圆满即仍是安排好自身之意也,所谓未雨绸缪,并非有所对待或先于彼进或快而使敌不及防备。敌不及防御,是因我之举动出乎其意料之外,非关意之先后耳。)陈鑫有两句话说的最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经(心静则神明,神明则可因现象而查知将生而未生之事,于神经何涉?),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籍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此解大非!智当作灵解,知明则智,智明则慧,慧则生灵,始足以隐己所往。能使动静无形,乃是身上的功夫,修炼功夫需要智慧,隐藏则不必。)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此想当然之理,非真正义理。太极拳“人不知我”的功夫,决不是指的动速行疾,或以快打迟、以熟击生,或胜以巧力,或胜以突袭等等,而是凡有所为,都是在空虚状态下、纯以神行,渐趋自然。因无形声迹象,故能达“人不知我”之境。)。 又云;单重则随,双重则滞。——(此诀若是用于推手时则勉强可解为:只能一方为保持重心而有力,才符合太极拳学法理;若是双方都有力,则违背法理。)这两句话是练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须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到会太极拳;(此至理明言,需时时刻刻牢记。)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不在推手上下几年苦功,也还谈不到随机运用。(此则未必,功夫当在拳中求。况且若是认识错误,则下多少年苦功,也照样谈不到!)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却是极平常极容易了解的。(却是极不容易作到的!)前面说过“身如车轮、腰如车轴。”,试想车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推不动了。所以《太极拳谱》上说: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因有缺陷凸凹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不圆只是双重病因之一,病根在于有力!只要有力,便无单重,纯是双重!惜此理人多不识,足至扼腕------)
    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实为内容表现的形式)太极拳是轴心运动,找着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轴心原本自在,何用找?只要去找,便寻不到!况既知触处成圆,则触处非圆心而何?惟此圆心为虚假,实为诱人而设;人一旦落实,即成外圆,犹如圆规的两只脚,虽分明而不定哪一只脚为轴心,要因敌变化而以某一只脚为轴心、某一只为外圆。)处处单重。(单重在结果不在身形)找不着重心,则触处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手两脚,就是一个手指头,也免不了双重。(此见极明,足证有力即错!)陈鑫说: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无凸凹,哪得有双重?(此阴阳生化之理,凡动有阴阳,即无双重。)
    又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就是圈的中心点,(无极才是!若太极为圆的中心点,则已成定局,执于有、失于有为;若是无极则能随触成象得无为,始能无所不为。)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为阴,(语甚牵强。太极阴阳变转,看似两分、实则同向,亦无内外之别即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况太极行功,全在学规矩、知规矩、明规矩、守规矩,能守规矩则阴阳自然变化,不必假于人力。然阴阳实最难知也,经云:往复须分阴阳。又提示: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阳中有阴)走又是粘的准备(阴中有阳)。所以拳经又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之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乃是理解学会了正确之行功法,乃真入太极门户之初;再往后才算真正意义上开始练拳!此前都是在学,学不会懂劲就不算会练拳,任下多少工夫也不会有功夫。)所谓阴阳粘走、刚柔沾连者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代名词(攻守皆是意!即有动作也是意因形成。),攻里有守,守里有攻,所以谓之“相济”。认识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础上做功夫,才能愈练愈精(相济者:需阳则阳到、需阴则阴至。如某处原为阴,因需即可成阳,阳亦然。若言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者,实误人!太极功夫在于得机得势一击必中,何必攻中有守?攻中又如何守?非专业思想)。
    又云: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即“因敌变化示神奇”,不能做到是有:对待、安排、因故、等待,不能认为是什么也不干。自己周身上下内外要事先合规矩安排好才行。),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此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身中松空而虚,自然轻灵圆活。),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舍己即无我,始能轻灵无碍;无碍是从人之境,即拳诀“从人则活”之意。)但是有人认为舍己从人四字,是要从对方研究来势,而早安排一个如何应付的心思,这便是“舍近求远”了(此误!不从对方来势研究,如何去从人?又如何“因敌变化?”舍近求远意当为:本来能随机应化、无须耗力费神,却偏要自作主张、自主运动,耗时未必有功,自属舍近求远。)以上所标举的都是王宗岳《太极拳经》中,属于推手的理论。这是太极拳最高深、最精确的学理,非细心体验,不能有得。(体验者:身体验证也。当在一举一动中感受,并非盲打瞎练耳。)


    2楼2013-09-25 0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