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55f71168d5494ee87220f111df4e0e1/d0c8a786c9177f3e91880ca471cf3bc79e3d56df.jpg?v=tbs)
北宋末年,在道教界突然出现了一个法术流派,号称"五雷正法"。它先在当时的新符派神霄派中流传,以后迅速被其它道派所采用,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法术体系。自那以后,五雷正法几乎成了正一道法的别名。从南宋以降,道教法术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除度亡多沿用灵宝法,一般祈祷、驱邪等则多袭用五雷正法,因此,它又是自宋代以来最大的道法体系,我常称之为道教法术发展史上最后的重镇。因为从它以后,实在没有足以与之相比的道法出现。 然而,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法术体系,其渊源何所自来,却很不清楚。比较早地探索五雷正法的,有陈兵先生,他在《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中指出了雷法与南宗丹法有关,也指出历史上有过雷法出自北宋末王文卿之说,但对其详情未作具体探讨。以后各类道教史论著,言及雷法,虽然有进一步的阐述,但对王文卿以前的情形的探索,仍几乎是空白。其实,雷法不见得创自王文卿,在他之前实远有端绪。据笔者所考,其源主要在自南北朝及于唐流于宋的北帝派。它的重要特征是符派法术与内丹相结合,采纳南北丹法比较突出。然而此类内丹外法的思想,并非从北宋始,至迟五代谭峭已启其端。本文循此认识,稍作考证,以期引起更多的探索。 一、北帝雷公法、雷公箓与召役五雷 五雷正法简称为雷法。而类似的名称在北帝派的符系统中已经出现。 北帝派,以崇拜北极紫微大帝为基本特征。《道藏》正一部收有《北帝说豁落七元经》、《七元璇玑召魔品经》和《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等七部经典,据《中华道教大辞典》介绍:"从文字内容上看,此七篇应为同时传世之一组经文,系北帝派的经典,成书年代约在南北朝末或隋唐。"如此则由来甚古。但其创始者为谁,则素不清楚。就其符、神将名字等推测,它与上清派颇有关系,与正一派也有渊源。北帝即北极紫微大帝,七元为北斗七星君。他们是古来相传的崇拜对象,在正一法中也颇有地位,不过北帝派特别对之尊崇有加罢了。该派道士称上清北帝太玄弟子。唐孙夷中编《三洞修道仪》说他们"治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所受符法中有各种经书符十余种,其中正有"北帝雷公法"一种。这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提到与雷公有关的法术。该法术体系中还提及召役五雷神兵的方法,称: 若有道士一心目,专一法,建立道场,燃灯行道,符章厌镇,追捉鬼神,我当为召请五雷神兵亿亿万骑,来降道场,消灭精魅,挥割虫毒疫精(《七元召魔伏大天神咒经》)。 是则该派有召五雷神兵的秘法。所谓召役五雷,指中央大云雷和东、南、西、北大云雷,各统有火铃神兵,并伴有木、火、金、水、土精神兵。召役五雷,正是后来的五雷正法的主要内容,只是后世的五雷正法,召役之法与北帝法颇有差异,而且雷法盛行之后,对所谓五雷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除如北帝派的五方五雷外,又构想出各种不同的"五雷"称号,但其间的沿袭之迹宛然可见。 雷法的源于北帝派,在五雷正法的理论中也有痕迹可寻。雷法理论中有雷受天罡所制的说法,称"原雷霆之根宗,专以天罡为主。天罡乃天之柄星。经云:斗柄前星曰魁,斗柄后星曰罡。万物无罡不生,无罡不育。""天罡属火,所指之方为雷门。河魁属水,对冲之方为雨户,又为地户。凡破地召雷,合从天罡对冲,方作用行事。若召役雷神,只是罡光所指之方,发号施令,冲则动,动则有电,有雷,有霹雳也。"(《道法会元》卷七十七载张聎愚《天罡说》)这一雷属天罡之说,理论表述的清晰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却是与五雷正法自始相伴随的。后世雷法人士奉为宗师的王文卿便说过: 雷城高八十一丈,列一十二门,并随天罡所指。天罡河魁,是为檄雷召霆之司。三五者,斗之妙用。北斗子为魁,第五廉贞为罡,午为魒。假如北斗正月建寅,昏则魒星指寅,夜半罡星指寅,平旦魅星指寅,余月亦然。北斗第一魁星属辰,第五罡星属丑,第七魒星属戌,三星皆是土。北斗属坤土,雷即斗,斗即雷。(《道法会元》卷六十七) 王文卿的表述比较系统,也比较有哲理的外观。他将雷法中设想的仙界雷司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说、五行理论统一起来,显得相当有条理。所谓正月建寅云云,本来是天文学描述的客观情形,此处拿来做了寻找雷霆所在的方法,即让人循着斗柄的运转以确定该时刻雷霆所在的方位,其法或称为"雷霆起例"。而其说的中心思想则是"雷即斗,斗即雷"。按所谓雷即斗之斗,在北帝派即是最重要的神,他们受命于北帝,号为七元星君。前面引述北帝派经典言及"我"能命五雷神兵下降,"我"便是七元星君。所谓雷受天罡所制实际上就是受七元星君所制,只是称依于天罡稍稍隐蔽了其中的人格神的地位,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根据不同道派的需要,在"雷司"中安排别的主法和神将。如此,可以肯定,雷法的基本神学主张来自北帝派,却比后者更加精致。北帝派是五雷正法的主要渊源。 不过,召役雷公的法术直至北宋初期仍然不怎么为人所知。五代宋初的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其中谈到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种"雷公箓",但不被视为正法: 巴蜀间,于高山顶或洁地建天公坛,祈水旱,盖开元中上帝所降仪法,以示人也。其坛或羊牛所犯,及预斋者饮酒食肉,多为震死。新繁人王荛因往别业,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斋,回乃即席食肉。王谓曰:"尔不惧雷霆耶?"曰:"我与雷为兄弟,何惧之有?"王异之,乃诘其所谓,曰:"我受雷公箓,与雷同职。"因取其箓验之,果如其说。仍有数卷,或画壮夫以拳磝地为井,号"拳扠井",或画一士负薪卉,号"一谷柴",或以七手撮山簸之,号"七山簸"。江陵东村李道士舍亦有此。或云:"三洞法外,有一百二法,为天师子嗣师所禁。唯许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责阴诛也。"(《北梦琐言·逸文》卷三) 这一雷公箓是否与北帝派有关,文献阙如,无从确考。但由此可见当时有关召雷之法社会上流传不多,民间不熟悉,甚至道门中也不视为正法。不意一百数十年后,这一被当成旁支不预正流的召雷之法却蔚为大国,其它所谓正法中的不少内容且因之被掩却光华,其中?舾赡谌荼阌芍獾教蕴H欢笫赖奈謇渍ㄓ胝舛档睦坠偹允疽约氨钡叟傻睦坠ǘ计挠胁煌V饕牟畋鹪谟冢謇渍碛幸惶咨窳橄低常髋芍鞣ú痪∠嗤劣谀纤危话愣甲鹁盘炖鬃娲蟮刍蚓盘煊υ咨栈熳鹞芟嚼做淖罡呱瘛F溆嗬撞可窠陨裎А⒋蠼钣忻奈恕⑿痢⒄拧⒐丁⒈稀⑻盏龋劣谠吹睦坠⒌缒傅仍蚪滴艚@坠傊心切┕止制嫫婷窦淦⒑芘ǖ姆椒ㄒ膊患谖謇渍ā4送猓謇渍ㄓ幸惶淄暾碌睦砺郏医岣叩椒ㄊ跽忱砺鄣牡匚唬彩蔷傻睦坠ㄋ薹ㄍ湎畋车摹?lt;BR>
二、谭峭《化书》与内道外法的观念 雷法的重要特点,是它明显的内道外法的观念,或者说,是它的精致理论。人们常说,这一理论,与当时的金丹南宗有关,诚然有理。但南宗成熟于北宋熙宁年间,而类似的内道外法思想已见于五代谭峭《化书》,故论雷法渊源,不能不述及谭峭这一精深之作。 谭峭《化书》在道教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然而人们很少了解,它与道教的法术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化书》的基础乃在于道术,它是道术的哲学概括。对此,我曾经撰写《谭峭〈化书〉与道术》(《中国哲学》第17辑)予以探讨,其中便谈及它与北宋的道法理论的关系,认为它是宋代道法的理论先驱。北宋的道法理论,主要的就是五雷正法的理论。 五雷正法,北宋时一哄而起,根本找不到一个具体而确切的创立者,所以,无法判断谁是其理论的奠定者。
二、谭峭《化书》与内道外法的观念 雷法的重要特点,是它明显的内道外法的观念,或者说,是它的精致理论。人们常说,这一理论,与当时的金丹南宗有关,诚然有理。但南宗成熟于北宋熙宁年间,而类似的内道外法思想已见于五代谭峭《化书》,故论雷法渊源,不能不述及谭峭这一精深之作。 谭峭《化书》在道教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然而人们很少了解,它与道教的法术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化书》的基础乃在于道术,它是道术的哲学概括。对此,我曾经撰写《谭峭〈化书〉与道术》(《中国哲学》第17辑)予以探讨,其中便谈及它与北宋的道法理论的关系,认为它是宋代道法的理论先驱。北宋的道法理论,主要的就是五雷正法的理论。 五雷正法,北宋时一哄而起,根本找不到一个具体而确切的创立者,所以,无法判断谁是其理论的奠定者。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55f71168d5494ee87220f111df4e0e1/d0c8a786c9177f3e91880ca471cf3bc79e3d56df.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