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瑜吧 关注:75贴子:480
  • 7回复贴,共1

【考据】关于荀家三代同音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名字读音的无聊考据


1楼2013-10-03 14:50回复
    荀家的人名有两个看似很奇葩的地方:一个是冷僻字多,能念全的可以获封活字典,二是荀家三代人名同音(荀彧-荀俣-荀寓),念起来形同绕口令。第一个大概可以用荀家太有文化来解释,第二个,荀家难道不用考虑避讳问题吗?
    有没有可能乱世中不讲究避讳呢?显然不是。三国志中记载曹真在明帝即位后“进封邵陵侯”。裴松之注曰:真父名邵。封邵陵侯,若非书误,则事不可论。在江东,也有禾兴县为避太子孙和名讳改名嘉兴县的记载。可见当时无论是中原还是江左,都存在严格的避讳制度。
    是否因为当时同音字不必避讳呢?《礼记·曲礼》曰:“礼不讳嫌名。”郑玄注:“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所谓嫌名,就是同音异形字。避嫌制度的初衷,确实是不避同音字。但在实际执行中,特别是汉代以后,同音字事实上是需要避讳的。如为避汉文帝刘恒讳,“姮娥”改名“嫦娥”;又如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荀卿”改称“孙卿”(感谢天恩浩荡令君他不必改姓孙23333),禾兴改嘉兴也是避同音字。如果避讳制度是根橡皮筋的话,在荀家这样的世家大族无疑是绷得很紧的一种情形,在普遍避讳同音字的情况下独荀家不避实在难以说通,何况荀家也没必要缺心眼到去打这种擦边球。
    那么,唯一的结论就是,这三个字其实是不同音的。有这种可能吗?当然有!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认为,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北方语系的变化最大,而相对偏远的南方语系则保留了更多的古代发音,其中粤语和吴语是公认的两种保留古音较多的语言,比较这三个字在粤语和吴语中的发音,也有助于印证三字不同音的可能性。
    由于天高皇帝远的关系,粤语的发音资料保存得非常完好。以代表性的广州话为例,“彧”、“俣”和“寓”的发音分别是juk1、jyu5和jyu6,无同音情况。
    吴语由于近年来受普通话侵蚀非常严重,一些冷僻字的发音已很难考证。LZ不得不为“彧”和“俣”选取了形旁相同的常用字“域”和“娱”作为替代。(在吴语中,形旁相同的字通常发音相同或接近,如“情”和“晴”(第一组)发音相同,“请”和“清”(第二组)发音也一样,前后两组仅存在清音浊音之分,其声母分别为“ts”和“z”,但韵尾相同。而“清”和“轻”在吴语中的发音是不一样的。)以北区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为例,“域”、“娱”、“寓”的发音各不相同,其中“域”、“寓”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娱”、“寓”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三字均不同音。
    综上,立足当时的避讳制度,并通过与古汉语发音更接近的方言的印证,可推断荀家三代人名在当时并非同音字。


    3楼2013-10-03 14:51
    回复
      不会说粤语,jyu5和jyu6只是调不同吧
      应该是因为三个字音不同的缘故,但是粤语不一定是古代哪个朝代的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0-03 20:00
      收起回复
        南方方言与北方不同,那官话是什么口音。洛阳?


        5楼2013-11-13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