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吧 关注:4,197贴子:22,342

钱钟书《宋诗选注》里写的陆游及与陆游相关的语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花了两三个小时整理出来的,算是我对陆放翁和钱老的致敬。
钱老的观点和我很像,推杜而不推李,爱陆而不爱苏。当然这是相对而言。
钱老在《宋诗选注》里选了苏轼的18首诗而选陆游的27首诗,这是很好的佐证。陆游为选诗最多的诗人。自然这与陆游作诗多有很大关系,不过苏轼也有4000多首诗,如果钱老很爱苏轼自然是可以选出更多的。
我说这些是表示我的反对。语文选修教材和多种书上称苏轼为宋朝最伟大的诗人。实际上若论文学成就,苏轼综合诗词文自然算是第一,但对于他为诗第一着实难以苟同。


1楼2013-10-03 15:12回复
    晏殊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临川人。他的门生说:“晏相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假如这句话没有夸张,那末晏殊作品之多,超过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这一万多篇诗,跟五代时王仁裕“西江集”的万余首诗一样,散失没有流传。到清初才有人搜辑“元献遗文”一卷,后来又有人作“补编”和“增辑”,当然还可以添补些,可是总寥寥无几。
     


    3楼2013-10-03 15:14
    收起回复
      苏舜钦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开封人,有“苏学士文集”。他跟梅尧臣齐名,创作的目标也大致相同。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词上也常犯粗糙生硬的毛病。陆游诗的一个主题——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那种英雄抱负——在宋诗里恐怕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这是值得提起的一点,虽然这里没有选他那些诗。


      4楼2013-10-03 15:15
      回复

        苏轼
        不用说,笺注家纷纷给这种诗吸引。在北宋早有赵次公等五家注的苏诗,南宋到清又陆续添了十多家的注本,王文诰的夸大噜苏而绝少新见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在清代中叶做了些总结工作;其他像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和张道的“苏亭诗话”卷五都算得规模比较大的增补。最可惜的是陆游没有肯替苏轼的诗集作注,这跟杜甫和李白的“樽酒细论文”没有记录一样,是文学史上的大憾事。
         


        5楼2013-10-03 15:16
        回复
          张耒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自号柯山,亳州人,有“柯山集”。在“苏门”里,他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也最不做作装饰,很平易舒坦,南北宋的诗人都注意到他这一点:“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他受白居易和张籍的影响颇深,而读他的七言律诗常会起一种感觉,仿佛没有尝到陆游七律的味道,却已经老早闻着它的香气,有一小部分模仿杜甫的语气雄阔的七律又好像替明代的前后“七子”先透了个消息。


          6楼2013-10-03 15:17
          回复

            徐俯
            元代以后,“东湖居士诗集”失传,徐俯也就冷落无闻。但是在南宋的作品里,我们往往碰见从他那里脱胎的诗句;例如他的名句:“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但陆游、楼錀、敖陶孙、钱厚等人都摹仿过,而且流传入金,给当时与南宋成为敌国的诗人侵占去了。


            7楼2013-10-03 15:17
            回复

              刘子翚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不管道学家是无能力而写不好诗或者是有原则的不写好诗,他们那种迂腐粗糙的诗开了一个特殊风气,影响到许多诗人。有名的像黄庭坚、贺铸、陆游、辛弃疾还有刘克庄本人都写了些“讲义语录之押韵者”,小家像吴锡畴、吴龙翰、陈杰、陈起、宋自适、毛珝、罗与之等等也是这样。就像描摹道学家丑态的周密也免不了写这一类的诗,甚于取个“草窗”的笔名,还是根据周敦颐和程颢等道学家不拔掉窗前野草的故事。又像朱淑真这样一位工愁善怨的女诗人,也有时候会在诗里做出岸然道貌,放射出浓郁的“头巾气”;有人讲她是朱熹的侄女儿,那句查无实据的历史传说倒也不失为含有真理的文学批评。


              8楼2013-10-03 15:17
              回复

                姜夔(一一五五~一二二一)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人,有“白石道人诗集”。他是一位词家,也很负诗名,在当时差不多赶得上尤、杨、范、陆的声望。他跟尤、杨、范也都有交情,诗篇唱和,只把陆漏掉了。词家常常不会作诗,陆游曾经诧异过为什么“能此不能彼”,姜夔是极少数的例外之一。他早年学江西派,后来又受了晚唐诗的影响,在一切关於他的诗歌的批评里,也许他的朋友项安世的话比较切近实际:“古体黄陈家格律,短章温李氏才情。当然在他的近体里还遗留著些黄、陈的习气,七律却又受了杨万里的薰陶,而且与其说温、李也还不如说皮、陆。他的字句很精心刻意,可是读来很自然,不觉得纤巧,这尤其是词家的诗里所少有的。


                10楼2013-10-03 15:19
                回复

                  杨万里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人,有“诚斋集”。南宋时所推重的“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位互相佩服的朋友;杨和陆的声名尤其大,俨然等于唐诗里的李白和杜甫。不过,十个指头也有长短,同时齐名的两位作家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慢慢的总会分出个高低。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但远少于陆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来也数目上不如。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因此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节里只举出“杨诚斋体”,没说起“陆放翁体”或“范石湖体”。
                  扬万里的主要兴趣是天然景物,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多而且好,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不及范成大的多而且好;相形之下,内容上见得琐屑。他的诗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他那种一挥而就的“即景”写法也害他写了许多草率的作品。


                  11楼2013-10-03 15:19
                  回复

                    范成大
                    范成大的风格很轻巧,用字造句比杨万里来得规矩和华丽,却没有陆游那样匀称妥贴。他也受了中晚唐人的影响,可是像在杨万里的诗里一样,没有断根的江西派习气时常要还魂作怪。杨万里和陆游运用的古典一般还是普通的,他就喜欢用些冷僻的故事成语,而且有江西派那种“多用释氏语”的通病,也许是黄庭坚以后、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诗人。例如他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说:“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曾为“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称引的诗就是搬运王梵志的两首诗而作成的,而且“铁门限”那首诗经陈师道和曹组分别在诗词里采用过,“土馒头”那首诗经黄庭坚称赞过。他是个多病的人,在讲病情的诗里也每每堆塞了许多僻典,我们对他的“奇博”也许增加钦佩,但是对他的痛苦不免减少同情。


                    12楼2013-10-03 15:19
                    回复

                      尤袤
                      尤袤(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延之,自号遂初居士,无锡人。他的诗集已经散失,后人几次三番的搜辑,以“锡山尤氏丛刻”甲集里的“梁溪遗稿”算比较完备,当然也还有增补的余地。他那些流传下来的诗都很平常,用的词藻往往滥俗,实在赶不上杨、陆、范的作品。


                      13楼2013-10-03 15:20
                      回复
                        陈造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自号江湖长翁,高邮人,有“江湖长翁文集”。他是陆游、范成大、尤袤都赏识的诗人,跟范成大唱和的诗很多。自从杨万里以后,一般诗人都想摆脱江西派的影响,陈造和敖陶孙两人是显著的例外。他敢批评当时的社会习尚,肯反映人民疾苦,只可惜堆砌和镶嵌的古典成语太多,意思不够醒豁,把批评的锋口弄得钝了、反映的镜面弄得昏了。


                        14楼2013-10-03 15:20
                        回复
                          章甫
                          章甫(生卒年不详)字冠之,自号易足居士,鄱阳人,有“自鸣集”。他是陆游的朋友,诗歌受杜甫和苏轼的影响。
                           


                          15楼2013-10-03 15:21
                          回复
                            另外 表示好奇 在里面提到了陆游的老师曾几却没提到陆游。


                            16楼2013-10-03 15:21
                            回复
                              写了这么多,大概看了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0-04 2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