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核电争议
主张发展内陆核电的专家,所持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技术上内陆核电站和沿海核电站没什么不同,二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均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然而,仔细研究我国与欧美在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及时跟踪欧美国家基于内陆核电多年实践后的最新认识,会发现我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巨大风险。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欧洲和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大型灾害(除龙卷风外),而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均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贵州、浙江、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般人熟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但很少人知道,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样道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地区,核电站也将是同样的危险。
其次,我国严重缺水,制约内陆核电的发展。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2011年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都出现了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云南更是持续干旱1年半以上。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数量至少为火力发电站的6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关系着几亿人生命安全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核技术更安全。
事实上,欧美内陆核电站已经面临水资源困境。2012年6月4日,路透社报道称,欧美投运的内陆核电站正面临着困境--因为缺水而难以持续发展。欧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洲和美国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
报道称,2003-2009年的夏季,欧洲和美国的多个内陆核电厂均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并预测,“因为冷却水的缺乏,2030-2060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并强调“建设核电等新的热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I
主张发展内陆核电的专家,所持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技术上内陆核电站和沿海核电站没什么不同,二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均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然而,仔细研究我国与欧美在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及时跟踪欧美国家基于内陆核电多年实践后的最新认识,会发现我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巨大风险。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欧洲和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大型灾害(除龙卷风外),而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均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贵州、浙江、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般人熟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但很少人知道,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样道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地区,核电站也将是同样的危险。
其次,我国严重缺水,制约内陆核电的发展。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2011年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都出现了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云南更是持续干旱1年半以上。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数量至少为火力发电站的6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关系着几亿人生命安全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核技术更安全。
事实上,欧美内陆核电站已经面临水资源困境。2012年6月4日,路透社报道称,欧美投运的内陆核电站正面临着困境--因为缺水而难以持续发展。欧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洲和美国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
报道称,2003-2009年的夏季,欧洲和美国的多个内陆核电厂均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并预测,“因为冷却水的缺乏,2030-2060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并强调“建设核电等新的热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