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烛
这个“白烛”在网上流传的年单子的不同版本里可谓多种多样:“钹盔”、“钵盔”、“拨灰”甚至“锅盔”。其实听少马爷的录音比较清晰,只是把白读作“bó”,bó烛。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错误,可能是因为老马爷的录音相对模糊一些。
但正如同我在前面说的:贯口内容可以改动,但不能改的让大家匪夷所思。以“白烛”在年单子里的位置:前为藏香、后为灶王龛,应该能推测出“bó zhú”也属于神佛上供所需之物。而再看那些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钹盔”,无此物;“钵盔”可以解释为古代士兵的头盔,但谁会把此物放在供桌上呢?“拨灰”,拨灰烬用的器物?掏灰耙?太牵强了,应不会当做年货发放;至于“锅盔”,倒确有此种食物,在西北地区常作为外出的干粮,但在北京一带不具有代表性,出现在供桌上似乎也显的档次不够。
固然老马爷在背这段贯口时语速稍快,吐字也有些不清,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加思考、胡乱揣测其内容,让观者一头雾水,以致以讹传讹。
如果一定要按“bó kuī”来念,倒是有一物勉强合适:“钵盂”。《说文解字》载:盂,从皿,亏声。但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于、亐、亏、於”是异体字(异体字指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说文解字》载:亏,於也。从这个角度看,把“亏”按现在的“kuī”发音,“钵盂”就念成了“钵kuī”(当然这非常牵强),不过,作为佛教的经常用品,“钵盂”总比“钹盔、钵盔、拨灰、锅盔”等更适合放在供桌上。
白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