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历史吧 关注:19贴子:218
  • 2回复贴,共1

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7-09-18 10:41回复
    杨宁宁

    (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思想战线2006年第3


    2楼2007-09-18 10:41
    回复


       

       食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流动性很大,具有不稳定性。对一些人来说食客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人经过个人奋斗上升到士的阶层,有的逐渐分化为侠客、刺客、说客、游民等等。造成食客身份角色转换的原因有多种。

       权贵举荐是最常见的一种。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虽然机遇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才智和勇气,那么他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捕捉到机遇,或者在机遇来临时更有可能得到机遇的青睐。蔺相如原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门下的食客。一次秦王听说赵国有稀世珍宝和氏璧,让人带书给赵王,表示愿以15城交换和氏璧。在给与不给,如何给又不受骗不被欺的问题上,赵王及朝廷大臣都一筹莫展,拿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关键时刻,缪贤推荐说“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经过与秦王的斗智斗勇,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接着蔺相如又随赵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在酒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为赵王挽回了面子,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6](P2439)。蔺相如这位昔日的食客在机遇来临之时能够不负众望,有勇有谋,不辱使命。他不仅在赵国成了权倾一时的人物,位居廉颇之右,而且成了招揽供养食客的新权贵。他的经历说明,危险与机遇并存,对别人来说出使秦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既危险,又难以完成使命,但是对蔺相如来说却是一个机遇。假如他是个平庸之辈,不会得到缪贤的推荐,即使推荐了,他也无法完成使命,甚至赴秦可能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再有李斯,他跟荀子学习了帝王之术后,到秦国投到丞相吕不韦门下作食客。经吕不韦的推荐,他作了秦王赢政的侍从官,逐渐升为长史、卿大夫,最后作了秦国丞相。

       有时食客自我推荐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们常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但有时候酒好也怕巷子深。如果怀抱才能却不积极地寻找机会展现自己,即使是金子也会被掩埋在沙子中。《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赵国邯郸被秦军包围时,平原君欲率20人到楚国求救,结果仅得19人,他门下食客毛遂自荐,愿随同前往。但是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3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6](P2367)平原君以毛遂到他府上三年,没有任何突出的表现为由拒绝了他,但是毛遂据理力争:假如你给我机会,我早就脱颖而出了。于是平原君带着他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论合纵之事,但是从早晨谈到中午,楚王仍没有合纵之意。毛遂按剑上前对楚王曰:“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6](P2367)迫使楚王与赵国合纵结盟。平原君归来对毛遂的大智大勇称赞不已,他说:“‘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数百,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6](P2368)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经历说明,机遇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自己不断地去争取,努力地去创造,机遇才会惠顾这些有准备的人。如果说毛遂主动要求出使是他善于抓住机遇,那么他持剑胁迫楚王与赵国合纵结盟,可以说是他为自己创造的机遇。

       食客主动寻找的也不乏其人。人们都知道商鞅变法对秦国富国强兵的巨大贡献,但是他早年的食客经历却鲜为人知。《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最初在魏相公叔座家中为食客,替他掌管家中事务。“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6](P2227)商鞅认为既然魏王不接受公叔座的意见用他,也不会采纳他的意见杀他,因此他没有离去。公叔座死后,商鞅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才离开了魏国。他听说秦孝公招纳贤士,于是西入秦国,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革新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并任用他为秦相。商鞅得到了於、商十五邑的封地,显贵之极。当商鞅率秦军攻破魏国军队,魏国被迫割河西之地向秦国求和时,魏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6](P2228)范雎和商鞅一样,早年也作过食客。他在权贵家并没有得到展露才华的机会,还因被怀疑私通齐国受到酷刑。范雎和商鞅在权贵家都没有机会展露才华,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努力,也不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而是毅然选择离开,积极地另求发展。巧的是他们俩都曾在魏国当食客,又都离开魏国到秦国另谋发展,最后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都作了秦国的丞相。
      


      6楼2007-09-18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