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靖吧 关注:5贴子:203
  • 2回复贴,共1

假设学医,我会这样学。 这是我的故事的一种假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8.假设学医,我会这样学。
我了解了一下医学专业,我很佩服选理工的人,因为对自己的将来而言付出大收益小,但这是我的小聪明,成功对于一个人或许是不带有强烈目的性,积累各种因素后不经意间取得的,这是我看发小孙氏的例子,至少现在被多数人认为成功。
不是我理解不了理工的知识,而是认为不符合人的思考规律,理解起来痛苦,不愿多了解。理工让人费解的地方之一是先学原理再学现象,不符合思考规律,因为原理是前人通过大量现象抽象出来的,但这样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育无法承受这个成本,为了学生速成才这样。
医学专业化学是基础原理吧,而把化学看作现象,数学和部分物理学就是原理。我上课只靠专心听讲,即便当时明白,抽象知识很容易忘记原理,所以还要经常占用本该休息的时间完成作业和回顾课上的原理,这样就不能总管同学借笔记,所以课上还要把笔记记完整用于平时复习。
回顾之后,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那些化学公式总算保证以后虽然忘记,但找出书来看一下就能想明白如何运用的程度。还要花时间多思考数学原理,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提高理解化学的效率。
但我想我不会费丝毫时间去思考多余的数学的,够化学用的就成了。现在我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很多理论也是矛盾的或未来被验证为错的,知道皮毛中的皮毛就行了。
期末考试的话,不会是开卷吧,也不会划范围?那只能把笔记的知识点复习一遍了,书上有但课上没讲的就不看了,要是找来往年期末考试题,或者学校编写了习题册就更好,考前题还是要做,目的是记住这些学过的原理几天,用它解答期末考题。
I


1楼2013-10-11 15:10回复
    到了学专业课就轻松多了,毕竟这些应用性质的内容像文科,不需要复杂的逻辑思维,但需要记忆的内容更多了,这又是另一种不轻松。生物或者具体说是人,系统的构成组件和生长运行方式,解剖是基础吧。不然那些组件的名词和物理的关系不熟悉,想理解后面关于运行的课程不可能。但内容比法学教学目标多太多,基础组件和基础运行方式算是这个层面的原理,还需要牢记,不然又无助于理解细分门类时的内容。
    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即使理解了,相对基础课还是纯背,大量的,只是理解之后背的轻松一些。考完我就会忘了吧。
    这时基础课和专业课脱节了,谁还在意系统背后的化学解释呢,还有系统的原理也有各种学说,人们总结的这些原理还不能解释一切存在的现象,是需要研究和改进,甚至未来被推翻的。
    但也有在意系统背后的化学解释的人,还有很喜欢动手做实验的人,他们可以从事医学研究了。
    医学资格考试又是高强度的背,幸好基础课学的扎实,看一下就回忆起原理了,背起来相对轻松,专业知识各种背,像法律条文一样。最后总算通过考试了。
    中医还有个挑战,就是课上学的西医内容和中医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像两个独立工具,难以融合。中医识表,理不在医,注重历史经验,西医识里,理在生化,重化学药物和手术。
    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呢?谈谈中医和中国哲学的关系吧,这个选题老师认可吗,感觉像文学。
    I


    2楼2013-10-11 15:10
    回复
      搞研究就算了,如果去医疗管理部门未能如愿,当内科医生吧,刚开始发现课上学的那些病例精细度和数量不够啊,现实中的病人总和病例有几分区别,甚至病的特征模糊不清,符合一种病的特征,又符合另一种病的特征,让我无法判断。但一段时间后,随着看病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归纳总结,很容易把现象归纳为特征,由几个特征断定疾病。另一方面,尝试几种治疗方案,观察效果,病和治的对接逐步顺利。
      但我想,不搞研究的话,总有一天,会遇到疑难杂症自己束手无策;且熟练通常疾病的治疗,各科室无非就是那几十种情况,每天的工作就像分拣苹果,桔子和梨没有挑战性,但我也不想给人去做手术,扣子我都缝不好,缝人的压力太大了。重要的是手术要工作后拿人练手,我前几年工作中食指前端被铁板切开一道深口,协和医院急诊科的年轻女医生是很有耐心,但用针打了两次麻醉药,药效都没有到达指尖,医生说怎么会不管用呢,我说别再打麻药了,就这样缝针吧。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伤口最后留下后遗症,外面的肉愈合,但里面少一块肉,一碰就有不适的感觉,永远的,可能医生医术没错,也很精湛,但我还是不想用人练手提高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但这算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算通过学原理,学现象,积累看病经验,闯过各关口达到的,像竞争我这份工作的人需要从那“遥远”的地方起步才成。
      其实跟着有经验的医生,在看病实践中学习把现象归纳为特征,由几个特征断定疾病就可以成为医生,这也可解释,尤其中医具有祖传性。但这样培养的医生不知道西医科学原理。有多少人能从原理为起点从事研究呢,现代国家医学教育都是从学原理到现象,但只能筛选出极少数人从事研究,毕竟复杂逻辑思考很少有人愿意长期深入思考。
      让人费解之二是思维的切换落差,这个我也非常不喜欢,很痛苦。学法学就轻松多了,上课老师讲商品交易纠纷。我在空闲时,比如周末,读本社科书籍或上网浏览社会事件,内容和上课老师讲的有高度融合,思维不存在切换落差,思考也可以融会贯通,人能得到更好的休息。但理工就存在思维的切换落差,比如刚写完理工作业,想玩电脑游戏或者周末读书,内容和写作业的思考内容完全没有可以衔接之处,但我不想休息时也研究理工,所以学理工自学动力很小,可学理工听课和写作业必须思考理工,这样频繁切换大脑的思维让我很痛苦,理工和现实生活也无法融合,纯粹为能避免更多竞争找工作学理工。
      所以我佩服学理工的人,吃的了这种苦,不是说不感兴趣,比如我学医学,生物体,人体的构成和运行原理,我非常有兴趣了解。主要是上述两个让我无法忍受的原因,我想也是能成为研究者的毕业生很少的原因吧。
      但我想,苦即使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也是人生的体验,会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之一吧。但成功又是什么呢,如何定义。
      但不管怎样,我都想有人陪我一起吃苦,我也愿意陪伴人吃各种各样的苦,体验着人生。因为我们不是为吃苦而吃苦,而是运用智慧相互支持走出苦难,尝到甜。I


      3楼2013-10-11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