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30、40年代的主要成绩是资料疏释和整理,代表性作品有吴廷燮《唐代藩镇年表》以及岑仲勉对郎官石柱题名、御史台精舍碑、翰林壁记等的考证文字。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主要从文化史的意义讨论隋唐礼乐刑政主要源于南朝的梁陈和北朝的魏齐(其中包括中原文化在永嘉之乱后移存凉州者),而不是一般所想象的西魏北周。70年代以前出版的力作则有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6)、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科学出版社,1957)、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严耕望对唐代尚书省及其职权的研究、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度》(《武汉大学学报》,1963第1期年)都有一定影响。这个时期大陆没有通论性的政治制度史著作,台湾地区出版的若干部政制史,总体水平都不高。
70年代末叶以来隋唐五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职官、军事、法律等方面都有一些高水平的论著发表。就总体情况而言,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制度史的历史学研究,也就是说,主要把政治制度史问题作为一个历史学而不是政治学的课题来进行描述和考释。这在职官制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对唐代官制的一些基本内容做了简明的概述,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举制度、俸禄制度四章,主要是梳理了迄今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使职差遣、九品中正制度等问题也做了较深入的探究。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指出唐代中央有皇帝御前决策、政事堂宰相会议决策等不同层次的决策形式和运行机制。王素《三省制略论》(齐鲁书社,1986)论述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在魏晋南北朝的酝酿、隋代建立、唐初发展成熟和唐五代遭到破坏的历史过程。吴宗国《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唐研究》3,1997)对三省体制作出了新的探讨。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研究了从三省制到翰林学士、枢密使和中书门下组成的新的中枢决策体制的变化。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试图从行政学的角度,探讨隋朝及唐初人事结构、权力运作及其与政治演进的关系。赵永乐的两本论文集对唐五代宋初变革时期的内廷机构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