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吧 关注:79贴子:475
  • 13回复贴,共1

【历史文渊】鬼谷子-四大弟子乱天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0-13 18:52回复

     这位老者是谁?非常抱歉,因为鬼谷先生是个隐士,流传于史书的事迹少之又少,就连鬼谷先生本人的真实姓名尚且存疑,何况半路杀将出来的莫名老者?我们还是效仿前文,姑且称之为莫名先生。莫名先生是更早隐居于鬼谷的高士,年龄已不可稽考,自言平王东迁的时候就隐居谷中,与世隔绝。
      平王东迁是西周末年的一段往事。周幽王宠幸褒姒,为了能使褒姒开怀一笑,不惜拿国家制度开涮,下令点燃只有在国家万分危急的时刻才能点燃的烽火。烽火从中央辐射四方,到达疆域的最远边界。各地诸侯一看中央王国点燃烽火,以为必是夷狄入侵,就率领军队前来勤王,等到了首都镐京才知道上当受骗。后来,申国勾结犬戎攻陷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却不予理睬。西周由是灭亡,平王在申国的支持下迁都洛阳,史称平王东迁,东迁后的周王朝亦被称作东周。
      莫名先生自称平王东迁的时候就隐居鬼谷,屈指算来大概也有三百余岁了。其言真假,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相信的是,莫名先生见多识广,胸怀韬略,学识渊博,不愧世外高人的称号。


    3楼2013-10-13 18:53
    回复
        鬼谷先生念念不忘老师临走时的嘱托,想要出谷宣扬自己的治平之策。谁知道天下事想来容易做来难,鬼谷先生带着满腔热血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没有人愿意重用他,他的满腹经纶亦不得施展。鬼谷先生的处境可谓如丧家之犬,七个欲称霸天下的强国,竟然没有一个君主能领会他的一片苦心,有的非但不理解,反而恶语相向,态度相当恶劣。


      5楼2013-10-13 18:54
      回复

        鬼谷先生一趟跑下来,累个半死不说,先前的梦想亦烟消云散。在壮士扼腕之余,鬼谷先生想到了先贤孔丘先生的一段故事。
          孔丘先生创立儒家学说,也曾向各个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思想,但同样四处碰壁,甚至到了陈、蔡两个地方,衣食都没有着落,孔丘先生面如菜色,有气无力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就是没人听我的,没有人看好的我的治国之道,我就乘上筏子到海外去,意即归隐江湖。
          鬼谷先生深受启发,又联想到自己游说这么多年,白白浪费了大好岁月,却一事无成,这不正是孔子曾经遭遇过的窘境吗?故而萌生归隐之心。于是,鬼谷先生决定重新回到“鬼谷”所在的云梦山中,去过一种隐居生活。
          由此可见,归隐并不是道家人物的专利。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大道不行,归隐乃是解脱的最好办法。归隐是没有门派分别的,只在于个人的遭际是否到了非隐居不可的地步。此种观点,自然将那种天生隐士排除在外。而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天生隐士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6楼2013-10-13 18:54
        回复

          锦囊妙计
            鬼谷先生的隐居生活,内容大致有以下两项:一为著书;二为授徒。
            鬼谷先生隐居云梦山后,杜门谢客,一心著书立说。经过数载的潜心著作,又经历几次三番的增删修改,一部奇书《鬼谷子》终于得以问世。《鬼谷子》共三卷二十一篇,乃是鬼谷先生政治思想、军事谋略、心理战术、外交主张和处世哲学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鬼谷先生所特有的“诡绐险滑”的学术风格。
            《鬼谷子》一书一问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纷纷争抢阅读,一时间洛阳纸贵,鬼谷先生的大名也日益远播。不同阶层的人皆能从《鬼谷子》一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主张和策略。那些曾经拒绝过鬼谷先生的诸侯,也都来信来函,诉说“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后悔之意。只是鬼谷先生经历的磨难太多,早把不名一文的虚名看透,甘于隐居的生活,对于入世的各种利益诱惑,亦处之淡然,提不起任何兴趣。
            鬼谷先生认为自己没能完成老师临行前交待的任务,内心时常愧疚难当。当他自我反省的时候,认为自己入世虽不再可能,但可以培养胸怀大志、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继承他和老师的志向,发扬他的学术思想,最终辅佐明主,谋求天下的统一。因此,鬼谷先生决定广收门徒以实现自己的宏愿。
            为此,鬼谷先生再次出谷,遍游天下,寻找适合继承自己衣钵的坯子。之所以称为坯子,是因为最后能不能成为鬼谷先生的弟子还有待考查,即使成为了鬼谷先生的弟子,能不能继承其衣钵也很难说,决定权在于鬼谷先生的品鉴。
            最终鬼谷先生选了五百名弟子,分几期授教,其中不乏优秀者。尤以第一期中的孙膑和庞涓与第二期中的苏秦和张仪最为突出。鬼谷先生亦因这几位弟子而扬名后世。其中更因苏秦和张仪两位先生的历史贡献,鬼谷先生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不仅受到后世门徒的顶礼膜拜,而且深受其他思想流派的追崇和仰慕。
            先说孙膑和庞涓这两位高徒。
            孙膑先生是战国时期名声显赫的军事家。庞涓先生的实际技能不输于孙膑先生,但人格和品质却相去甚远。对此鬼谷先生早有察觉。待到两位爱徒学成之际,鬼谷先生决定对他们两个进行考查。但在考查的过程中,鬼谷先生就发现庞涓的心术不正,功利思想也特别明显,而且对其同门师兄孙膑先生抱有妒忌的心理。
            鬼谷先生觉得如果让庞、孙两位弟子同时下山,而且同去一个国家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庞涓必定容不下孙膑,诋毁、陷害之事也不可避免。为了提前防范诸如此类事情的发生,鬼谷先生让庞涓先下山,过一段时间后再让孙膑下山,并且随赠孙膑一个锦囊。
            诸多巧合,乃验证命运之无常,也印证了鬼谷先生的先见之明。鬼谷先生费尽心力让庞、孙二徒前后下山,就是为了避免二人共事一国,发生令人痛心的悲剧,可不是冤家不聚头,二人恰巧都效力于魏王。


          7楼2013-10-13 18:54
          回复

             在魏国,庞涓先生的官阶要高于孙膑先生,而且鬼谷先生最担心的事情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庞涓先生容不下孙膑先生,认为孙膑先生的存在会危及他在魏国的地位和声誉,因此用尽一切毒辣手段欲除之而后快。
              悲剧就在恶毒的嫉妒思想中诞生。庞涓先生失去理智地陷害同门师兄,致使孙膑先生双腿的膝盖骨被挖去,成为终身无法行走的废人,而且被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石屋里,绝望地等待死亡降临的那一刻。
              然而死神并没有接纳孙膑先生,因为孙膑先生突然想起师父下山前赠给自己的那个锦囊。鬼谷先生曾经告诉他,一旦遇到万不得已的处境,拆开锦囊即可得到解脱的方法。因为一直没有遇到万不得已的境地,故这个锦囊从未拆开过。孙膑先生将其放在最贴身的夹衣里,几经严刑拷打也未曾遗失,这次眼看着已至垂死境地,到了非拆不可的时候。于是孙膑先生拆开锦囊一看,立刻从心底升起绝处逢生的希望。
              锦囊上写着三个字:诈疯魔。意思就是只有装疯卖傻才能躲过此劫。孙膑先生依计而行,整日里不发一言,只是傻笑,而且什么都吃,连难以下咽的猪食也不放过。
              孙膑先生最后依靠着吃下令人作呕的粪便,瞒过庞涓的眼睛才得以逃脱魔爪。孙膑先生逃到齐国,深得齐威王的重用并被拜为军师。后来齐、魏两国发生战争,孙膑先生亦迎来了复仇的机会。
              在这场战争中,孙膑先生施展鬼谷先生所授的绝妙战术,将庞涓的军队引入马陵道,并设下重重伏兵,把一棵大树剥光树皮(有点不道德),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庞涓先生也十分配合地在大树下中箭身亡。至此,一段恩怨才算了结。
              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先生的另外两名得意门生。
              苏秦先生巧舌如簧,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合纵之策,以至于能够谋得身执六国相印的殊荣;张仪先生的辩才当世无可匹敌,因主张连横而被秦王所赏识,最终帮助秦王成就霸业。两位先生都是用舌头改变历史的成功的纵横家,而他们的成功则归功于鬼谷先生博大精深的学问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因此称鬼谷先生为“纵横鼻祖”乃是实至名归。
              鬼谷先生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决定停止收徒并做远游。他骑着一头青牛,出函谷关向西而去,最终抵达昆仑山,因见昆仑山流沙瀚海、瑶池碧草,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就落脚定居。从此风餐露宿,不问世事,世间亦不知鬼谷先生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致使许多人觉得鬼谷先生乃是虚拟中人物。
              德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对鬼谷先生有着中肯的评价:“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合纵连横的艺术)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不可否认,鬼谷先生是个隐士,而且最终隐居而死,但他却有着独特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亦是前文述及的支配世界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传播思想,进而改变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鬼谷先生确实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西方尚有知音,鬼谷先生不必担心身后寂寞。


            8楼2013-10-13 18:54
            回复

              在纷乱的战国时代,有一位鹤立鸡群的学术界名人,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敢想敢做的直率个性。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子,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孤独的哲学家。他就是纳兰秋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庄周先生。
                很多人都误解了庄周先生,甚至连司马迁先生都瞧不起他,不屑为他立传,只是把他与很多人放在一起,蜻蜓点水式地一笔带过。包括司马迁先生在内,很多人认为庄周先生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因为他主张清静无为。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边顺应天地万物,一边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过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一句话,庄周先生只不过是在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罢了,这不但不是消极避世的,反而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和谐与美满吗?这种和谐与美满难道不是积极的吗?
                庄周先生的思想与他的前辈李耳先生的思想大体是一致的,虽然他们俩没有什么渊源,但中国人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毛病,喜欢把庄周先生和李耳先生放在一起,称之为“老庄哲学”。至此以后,中国古代的隐士就有了儒家隐士和道家隐士之分,即信奉道家思想的被称为道家隐士,信奉儒家思想的被称为儒家隐士。


              9楼2013-10-13 18:55
              回复

                 我的理想
                  一个人的思想往往与他童年时的经历有关,庄周先生也不例外。
                  庄周十岁那年,作为私立学校的旁听生,庄周小子没有课本,没有桌子,没有凳子,他只能站在偏僻的角落里听老师讲课,因为他交不起学费。
                  庄周小子的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在竹简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理想。老师看到第一份答卷,是个官儿,他笑了一下,第二份答卷,第三份答卷……老师笑不出来了,因为所有的学生写的都是官名。老师这时有点审美疲劳,所以他本来可以不管庄周小子这个非正规学生的,但是他很好奇,庄周小子的理想会是什么呢?于是,老师对庄周小子说:“庄周同学,你啥都没有,就不要写了,用说的,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同学们都回过头来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这位与众不同的同学,庄周小子也没有多想,他答道:“我的理想就是每天吃饱了穿暖了,开开心心地去山上放牛。”
                  庄周小子的回答立刻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有的人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说道,瞧他那没出息样!
                  所有的同学都在笑,老师却没有笑。老师当着同学的面大声说:“你们所有的人将来都比不上庄周同学有出息。”
                  同学们都不笑了。几十年后,老师的预言得到了验证,庄周先生成为名声远播的大思想家,而当初嘲笑他的那些同学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如果现在让他们回过头来看庄周先生当初的理想,他们还笑得出来吗?
                  庄周先生的理想其实并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是他后来一直追求的逍遥境界。庄周先生把物质生活水平降到最低,只要吃饱穿暖,而不是吃好穿好,他注重的是精神自由,精神自由的前提就是快快乐乐,不委屈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不妨碍他人与社会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至于这件事情是放牛还是其他已经不重要了,放牛只是所有快乐事情当中的一个代表。
                  当然,当庄周先生还不能被称为先生的时候,也是不懂这些道理的,这是他的天性,是他的潜意识。


                10楼2013-10-13 18:55
                回复

                   漆园小吏
                    庄周小子终于长成了庄周先生,他结婚了,又生下儿女,为了一家老少能够吃饱穿暖,他暂且没有开开心心地去放牛,而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做了一名漆园小吏。
                    漆园小吏,简单地说就是掌管漆事,即负责所有与油漆相关的事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漆器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两样漆器。照理说这样的差事应该很有油水的,但是庄周先生当时的工资少得可怜。


                  11楼2013-10-13 18:55
                  回复

                      本来选择做漆园小吏已经是迫不得已了,工资又那么少,因此,庄周先生这个漆园小吏当得很不爽。幸亏那时候都流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庄周先生的老婆在家里种种菜,做点纺织活,虽然小康生活不敢奢望,但温饱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只要是官就会有人巴结,那些做漆器生意的商人免不了要来骚扰庄周先生,送点礼物什么的,不过礼物实在太小了,因为庄周先生就是一个小官嘛,至于那些大礼当然是送给庄周先生的领导啦。
                      对这些行为,庄周先生是这样处理的:把礼物统统扔到门外,让自家养的狗把送礼的人赶出去。有一次,庄周先生的老婆收了一个商人送来的一篮子鸡蛋,没有告诉庄周先生,庄周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说了老婆几句。老婆委屈地说:“我收下这些鸡蛋只不过是想为你补补身子,难道我嫁给你就是跟你一起受苦的吗?”庄周先生说:“吃了这些鸡蛋也许我们的身体会好些,但是我们的心里不好受,我宁愿身体不好也不愿心里不好受。”最后,庄周先生亲自把这篮鸡蛋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
                      除了送礼,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应酬,庄周先生官小,自然没有人请他吃饭。但有很多人请他的领导吃饭,领导为显示排场,自然要他的下属作陪。怎么办呢?遇到这样的事情真是左右为难。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去的话就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不说真心话。不去的话,领导一生气,自己的饭碗也就砸了。庄周先生的处理方法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于是他选择在酒桌上保持沉默,一句话也不说,沉默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每次从酒宴上回来,庄周先生就像从地狱里逃出来一样,他对自己说,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再也不能过这样的生活了。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庄周先生下半辈子影响深远的事情,这件事情直接促使庄周先生递交了辞职报告。
                      庄周先生的一位领导,卖出去一小批漆器,这位领导也不知道是利欲熏心呢,还是家里真的像庄周先生一样穷得叮当响,反正他决定把出售漆器所得到的钱贪污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找到庄周先生。
                      找庄周先生干什么呢?原来庄周先生还兼管了漆园的记账工作,这个领导明确地告诉他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不记账,漆器销售所得款两人二一添作五;二、卷铺盖走人。
                      领导没有马上要庄周先生做出答复,他给了庄周先生一天的考虑时间。庄周先生也不可能马上做出答复,他承认自己不是圣人,如果仅仅是他一个人他可以马上卷起铺盖走人,但是他还有一大家子。
                      这天晚上,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庄周先生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做二选一的选择题了。这时候,他开始回想起他童年时的理想,开开心心地放牛,开开心心地放牛……终于,庄周先生做出了决定。
                      第二天,庄周先生对这位领导格外的热情,又是端茶又是倒水,领导心想,嘿嘿,这家伙脑袋终于开窍了。但是领导刚泯了一口茶,还没有来得及咽下去就吐了出来,因为他看到了庄周先生递过来的辞职报告。
                      庄周先生就这样告别了他的漆园小吏生涯,也永远地告别了他的官场生涯。走在回家的路上,庄周先生的脚步是那么的轻松,庄周先生的心里是那么的畅快,炒老板鱿鱼的感觉真好!
                      不幸的是庄周先生马上又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因为他的老爹和老娘在他辞职后不久相继去世。不过少了两张嘴吃饭,庄周先生的生活负担也轻了很多。安葬好老爹和老娘之后,庄周先生把家迁到了郊区,开始了他长达五十年的隐居生活。
                      他维持生计的方式——书上说他一边耕种,一边编织草鞋售卖。


                    12楼2013-10-13 18:56
                    回复

                        世间的事真是奇怪,你越不愿意出名,你就越容易出名,你越不想被人关注,别人就越来关注你。庄周先生是优秀的心理医生,每当老百姓遇到疑难问题来问他的时候,庄周先生都耐心地为他们解答,从不摆谱。这不,隐居不到五年的时间,庄周先生的美名就传开了,老百姓说他是神仙,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知道的。
                        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威王听到了关于庄周先生的传说,心想,要是把此人弄到朝廷中来做我的帮手,岂不妙哉?
                        楚威王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的君王,他迫不及待地派遣两个使者先去传达他的意向,并探一下庄周先生的意图。
                        两个使者千里迢迢来到庄周先生的家门口,庄周先生并不在家,使者问庄周先生的老婆:“你知道你老公去哪了吗?”庄周先生的老婆说:“知道啊。或许在钓鱼,或许在放牛,或许在一棵大树下睡觉,或许在给别人讲故事……”
                        使者一听傻了眼,这说了不等于白说吗!没办法,找吧!
                        好在两个使者的运气不错,就在前面不远的濮水边,他们看到了庄周先生。
                        庄周先生正在钓鱼。使者很不礼貌地向他打招呼,庄周先生没有理他们,继续钓他的鱼。使者有点气恼,心想这人架子还蛮大的,竟然不理咱们。于是,又高声说:“庄周先生,我们有事找你。”庄周先生答道:“有什么事等我钓上这条鱼再说。”
                        听庄周先生这么一说,其中一个使者大为光火,主想我辛辛苦苦地跑到你这里,啥也没得到,星级宾馆住不成,山珍海味吃不到,红包也没有一个,你还对我们如此傲慢?看我怎么羞辱你。正想发作,突然庄周先生一提钓竿,一条肥大的鲤鱼钓上来了。庄周先生这才回过头,笑呵呵地说:“阁下,不知道你们找我有啥事呢?”
                        两位使者见庄周先生笑容满面,也不好意思开口骂人了,还是办正事要紧。于是,他们说:“我们大王想请你出山,帮助他治理天下,你意下如何?”
                        庄周先生哈哈大笑,两位使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曰:“先生笑啥子哟,愿不愿意快回个话,我们好回去禀报大王。”
                        庄周先生说:“我听说你们大王弄死一只三千年的神龟后,把它供奉在庙堂之上,有这回事吗?”
                        两位使者点了点头。
                        庄周先生又说:“那么,你们认为,对一只乌龟来讲,它愿意做一只死龟让人供奉呢,还是愿意自由自在地活在淤泥之中好呢?”
                        两位使者异口同声地说:“废话,当然是活在淤泥之中好啦!”
                        庄周先生说:“现在你们可以回去禀告你们大王了,我庄周先生愿意做一只活在淤泥之中的乌龟。”
                        两位使者恍然大悟,又像是受到羞辱一般,灰溜溜地跑回去了。
                        庄周先生这个比喻后来被很多隐士所引用,包括嵇康先生,他们用庄周先生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绝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绝不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绝不为名利所诱惑,从这个角度来讲,庄周先生是后来很多隐士的精神领袖。
                        两位使者跑回去报告楚威王曰:“庄先生太不识抬举啦,他说他愿意做一只活在泥巴里的乌龟也不愿意出来做官。”
                        楚威王没有生气,而是伸出大拇指夸奖庄周先生说:“高,实在是高!”
                        于是,楚威王决定亲自去请庄周先生。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不信他这么诚心还打动不了庄周先生。这一回,楚威王带去了很多贵重礼物,打算用他所谓的诚心换取庄周先生的真情。可是他阁下没有搞清楚,这并不是诚心不诚心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用诚心去摧毁庄周先生的原则,那就大错特错了。
                        楚威王兴冲冲地前往,结果败兴而归,很显然,庄周先生又一次拒绝了楚威王。庄周先生信奉一句名言:要想不被别人拒绝,就要先拒绝别人。庄周先生是比喻高手,他拒绝别人的时候也要讲究艺术,这一次他是这样对楚威王说的:“大王啊,你给我提供的官位和聘金也许对别人有用,但对我却没有一点用处。你见过太庙里用来祭祀的牛吗?它活着的时候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一旦它走进太庙,它再想做一条普通的牛,还有可能吗?”


                      13楼2013-10-13 18:56
                      回复

                         楚威王终于明白了庄周先生的心境,他叹曰:“要是我不做这个大王,我愿意追随先生左右。”
                          庄周先生却说:“不可。人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的道路,只有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才会觉得快乐。如果我和大王交换,正如我在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得不到快乐一样,大王你在我的道路上行走又怎么可能得到快乐呢?”
                          楚威王要走了,临走的时候,他紧紧握住庄周先生的手说:“先生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再见面呢?”
                          庄周先生说:“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见的。”
                          楚威王走了,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来请庄周先生出来做官了。从庄周先生不愿意做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愿意受名利羁绊的人,因为他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不适合做官,做官不会为他带来快乐,只会为他带来烦恼。
                          我贫穷因为我志在贫穷
                          这一年秋天,蝗灾肆虐,老百姓的庄稼全被蝗虫吃了,颗粒无收。
                          庄周先生家里也一样,编织的草鞋也卖不出去了,庄周先生的吃饭问题又成了大问题。
                          唯一的一点米被熬成了粥,所谓的粥其实和白开水差不多,喝几碗也吃不到饭粒,只能闻到米香,这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两样。又过了几天,连这样的粥都没得喝了,庄周先生的一家饿得肚子咕咕叫。我没有饭吃不要紧,老婆孩子怎么可以没有饭吃呢?庄周先生这样想着,于是他决定低下高贵的头去讨些米来。
                          如果是平常日子,庄周先生去哪家讨米都没有问题的,老百姓一定会慷慨解囊,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老百姓都没有多余的米啊,庄周先生又怎么可以去老百姓家里借米呢?即使他们愿意借,我庄周吃饱了,老百姓却饿着肚子,这样的事情我庄周打死也不会干的。
                          想啊想,庄周先生想起了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有多余的米。他是庄周先生在当漆园小吏的时候认识的,他是监管河道的官员,大家都称他监河侯。这监河侯算不上庄周先生的朋友,但这是他唯一的选择,除了他之外,再也没有认识的人有多余的米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庄周先生硬着头皮敲开了监河侯家的门。
                          可以想象,庄周先生是费了很大的劲才说完这句话的,他说:“借点米给俺行不?来年丰收了一定加倍还你!”
                          接下来是窘迫的等待,两种结果,借或者不借,无论哪一种结果,庄周先生都会如释重负。但要命的是,监河侯迟迟不回答,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也许想好好看看庄周先生的洋相吧。好了,监河侯,洋相你也看了,现在你该借米了吧。随知道他竟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监河侯假惺惺地说:“庄周先生啊,我好想借给你啊。可是我现在手头很紧迫,要不这样,等我把我封地里的钱收起来后,借给你三百金,然后你自己去买米,咋样?”
                          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的话准会被气得七窍生烟,当然庄周先生不会这样做,但他也很生气,他要挫这个监河侯的锐气。怎么挫呢?这时候,庄周先生满肚子的比喻派上用场了,他用比喻作矛,直接刺向监河侯的胸膛。
                          庄周先生不动声色地说:“不知阁下有兴趣听我讲一个故事不?”
                          监河侯心想,我有的是时间,我倒看看你能讲出什么故事来,于是答应了。
                          庄周先生开始讲故事:
                          昨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水洼里有一条快要干死的鲫鱼,它哀求我说:“先生,你能借我一桶水吗?有了这一桶水我就可以活命了。”我说:“你先别急啊,等我去劝说吴国、越国,然后把东海的水引来给你,好吗?”那鲫鱼对我翻了翻白眼,噘着嘴巴生气地说:“那你还是到干鱼市去找我吧!”
                          监河侯听完庄周先生讲的故事,脸红到了脖子根。庄周先生也很知趣地离开了监河侯的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再一次感到世态的炎凉和人间的冷暖,但是他并不在乎,他现在在乎的是,怎样才能借到米呢?难道就让老婆孩子饿死不成?想到这,庄周先生开始心酸,他觉得对不起老婆孩子。


                        14楼2013-10-13 18:57
                        回复

                           我再也找不到谈论的对象了
                            像庄周先生这样一个和蔼可亲的男人,他是不缺朋友的,他是个好老公,也是个好老爹,当然也是个好朋友。但是,他却是一个独孤的人,因为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几乎没有人能比得上,所以他找不到交流、倾诉的对象。
                            幸运的是,在庄周先生不惑之年,上帝把一个人送到了他的面前,这个人化解了庄周的独孤,当然这个人也化解了他自己的独孤。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曾经为庄周先生雪中送炭的惠施先生了。
                            惠施先生与声称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先生是同一类人物,是历史上著名的辩论家,他们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把活的说成死的,把死的说成活的。
                            刚开始的时候庄周先生并没有把惠施先生当做知己,只是把他当做一般的朋友,慢慢地两个人开始无话不说了。他们有时候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兴致来了却像话篓子说个没完没了。通常他们两个不是聊天,而是争论,谁也不服谁,脸红脖子粗的,誓死也要把对方辩倒。但结果是两个人都无法说服对方。争论结束后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这样的争论不但没有伤害对方,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友谊,他们从争论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从争论中了解了对方。
                            钟子期和俞伯牙先生的友谊成为千古美谈,他们志趣相投,性格也差不多,所以能够成为知己。而庄周先生和惠施先生能够成为知己似乎有点不正常了,因为他们有太多的不同。他们性格不同,庄周先生喜静,话也不多,惠施先生喜欢凑热闹,喜欢在人群当中高谈阔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庄周先生遵循内心的想法,喜欢跟着感觉走,惠施先生是逻辑大王,凡事认个理。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不同,庄周先生不愿意做官,惠施先生则沉迷于官场。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到一起呢?因为他们都对形而上的东西感兴趣,因为他们都喜欢辩论。即使当彼此都深刻了解对方之后,他们知道对方一定会这样想、这么说,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仍然企图把对方辩倒。当然他们是辩不倒对方的,所以他们常常在一场辩论结束之后相互哈哈大笑。
                            用“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来形容庄周先生和惠施先生的友谊是最恰当不过了。
                            在惠施先生还没有当上梁国宰相之前,他常常找庄周先生一起散步,于是一场历史上最著名也最让人费脑筋的辩论发生了。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庄周先生和知己惠施先生在河边散步,庄周感觉这是人生当中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于是,当他们经过一座小石桥的时候,庄周先生看到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忍不住叹曰:“你看,水里的鱼多么快乐啊!”
                            惠施先生并没有感受到庄周先生的快乐,他是个认死理的人,他想,嘿,机会来了,这回一定要说倒他!于是,他用逻辑家的口吻反驳庄周的论断,他说:“兄台,你不是鱼你咋知道鱼的快乐呢?”他阁下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知道鱼快乐不快乐,首先你得变成一条鱼。
                            庄周先生一听,心想,好家伙,又来与我抬杠了,于是马上杀出一个回马枪:“兄台,你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不料,惠施先生向庄周先生嘿嘿一笑,来了一招更狠的,他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同样,你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说完,惠施先生得意地看着庄周先生,心想,看你这回怎么说。
                            庄周先生却不慌不忙地说:“让我们回到话题的开始吧。你问我是咋知道鱼的快乐的——换句话说你问之前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然后你才会问我是咋知道的。既然你知道我,我知道鱼,鱼知道快乐,那么,事情就摆在眼前还需要说什么呢?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是咋知道的,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辩论以庄周先生的胜利而告终,惠施先生无话可说了,虽然他心里不承认庄周先生知道鱼的快乐,但好在他不是一个无赖,要是无赖的话,他肯定会说:“我就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你咋的?”


                          16楼2013-10-13 18:58
                          回复
                            r


                            17楼2013-10-20 1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