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观念的改变
在过去的10年,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引进类图书,不能不提到《数字化生活》《时间简史》《哈利·波特》《鸡皮疙瘩》等。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并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而在计算机及网络并不普及,更多的人对电子技术还较为陌生的1997年,海南出版社就引进推出了《数字化生存》。书中提到的“比特”“原子”“数字化”等概念让大家接受起来并不轻松,然而,并没有人怀疑这本书对中国网民的启蒙作用。当年没读过这本书的人,感觉自己已经被主流文化抛弃,而看过这本书的人更有被主流文化落下十万八千里的失落。如今,回头看看这些年来互联网对我们的“侵入”,也许更能理解这本书在当时畅销的原因。
2002年,史蒂芬·霍金访华,曾出版过《时间简史》的湖南科技出版社将该书重新包装出版了插图本,在与大师近距离接触的同时,这部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全球科学著作、这一最孤独的学问开始畅销,当然,读懂读不懂另当别论,但霍金及《时间简史》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强化了群众对科普的热情,唤起了大家对科学更深刻的渴望。
由《哈利·波特》、《鸡皮疙瘩》始,魔幻开始成为一种风潮并延续至今。由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一些对学习有用的读物,在他们看来,那些魔幻类图书都属于儿童不宜的范畴,《哈利·波特》、《鸡皮疙瘩》面临着严重“水土不服”的危险。然而,哈利·波特挥动手中的魔棒、《鸡皮疙瘩》带着孩子们进行的“安全冒险”不仅征服了无数的小读者,家长们也逐渐开始接受了这种以前根本不予考虑的图书,进而加入到“哈迷”、“鸡皮疙瘩迷”中来。近几年贺卡市场出现的一些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恐怖”贺卡与此不无渊源。
10年引进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
10年来,引进版图书对出版产业的影响作用明显:引进版图书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许多图书虽然不是必需品,但有了更多受到读者认可的好书,读者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图书零售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大;引进版弥补了某些图书类别原创的不足,开启了诸多颇有潜力的细分市场;国内出版社在引进文本的同时,也将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引入,从而提升了书业的整体营销水平,促进了出版产业的国际化;优秀的引进版也带动了本土作者的创作,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更加贴近读者和市场。
开启细分市场格局
10年来有影响的引进图书开启了诸多颇具潜力的细分市场。魔幻故事类图书自引进起花样层出不穷;大众财经走出了艰深难懂的“专业”怪圈,与大众亲密接触;大众教育被人们视作极具潜力的市场开始挖掘;网络文学从虚拟走向纸质,成为新的出版热点;成人童话和绘本则用成人的童话和图象吸引孩子和成人的眼球。
魔幻故事:英国女作家J·K·罗琳笔下会魔法的小男孩“哈利·波特”不仅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神话,也在中国的出版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一笔。自哈利·波特系列成功之后,图书市场各种魔幻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鸡皮疙瘩系列”、“魔戒系列”、《少年魔法师》、《魔眼少女佩吉·苏》一部接一部大获成功。此外,《走马神灯》、《雨人阿喜与快乐/不快乐学校》、《哈里波特与瓷娃娃》、 “魔力故事集”、《贝璧与荆山石室》、《吸血侠达伦·山传奇》、《退魔录》等也陆续出版,魔幻或幻想类作品蔚然成风。有业内人士说,幻想、爱情、武侠为通俗文学作品三大永恒的主题,后二者在国内图书市场都曾有过辉煌的表现,现在该轮到幻想了,这与“哈利·波特”、“鸡皮疙瘩”的启蒙作用关系重大。
大众财经 :200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刮起的“富爸爸”风潮,除了成功实现对中国人的“财商”启蒙外,对出版界而言,其意义还在于催生了一个继股票类图书之后又一个可与大众亲密接触的财经书种类,从此财经图书走出了艰深难懂的“专业”怪圈。此后,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将大众财经类图书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不断推陈出新,并在大众财经领域挖到了第二三桶金。同时,中信社推出的只有3万字,精装、彩印,定价16.8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以一种短小活泼的寓言故事类型示人,在篇幅上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形式上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也开启了寓言类故事图书市场。之后又有如海峡文艺出版社的《非猫非鼠》、《小勇士》,京华出版社推出的《上午的咖啡下午的茶》,新世界出版社的《狐狸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