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时代(前21世纪),信宜地属南交。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信宜地属扬州南裔。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信宜地属南越。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信宜地属南海。周灵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熊商打败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为百粤(越),信宜地属百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设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嚣和赵佗奉命平定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信宜地属桂林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信宜地属南越。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设置南海、苍梧等7个郡,开始设置端溪县(辖现在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5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隶属交州刺史部苍梧郡。信宜是端溪县地,相沿了613年。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意在显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县是信宜县前身,县治在今池洞镇太安围底街,辖地包括现在信宜全市,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县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梁德郡,保留梁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县名为怀德县,意取感怀隋王朝之德,县辖地不变。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以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镇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与招义山的义字,成信义县名,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信义(信宜)置县始此;潭峨县(以潭峨江得名,县址在旧县村)。同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3县(即辖原梁德县地),州治迁到信义县治。武德五年(622年),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县治在今径口镇木威村),隶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窦州(以镇隆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得名。据说,原来有巨长石横贯江的两岸,秋冬潦尽,江水仅从石下的窦洞流出去,为便于通舟楫,后把该洞炸掉),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4县。称信义为窦州,始此。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怀德、潭峨、特亮3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 信义县改名信宜县。信宜县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未变过。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意在显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县是信宜县前身,县治在今池洞镇太安围底街,辖地包括现在信宜全市,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县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梁德郡,保留梁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县名为怀德县,意取感怀隋王朝之德,县辖地不变。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以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镇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与招义山的义字,成信义县名,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信义(信宜)置县始此;潭峨县(以潭峨江得名,县址在旧县村)。同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3县(即辖原梁德县地),州治迁到信义县治。武德五年(622年),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县治在今径口镇木威村),隶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窦州(以镇隆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得名。据说,原来有巨长石横贯江的两岸,秋冬潦尽,江水仅从石下的窦洞流出去,为便于通舟楫,后把该洞炸掉),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4县。称信义为窦州,始此。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怀德、潭峨、特亮3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 信义县改名信宜县。信宜县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未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