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乐园之歌
张敏胜
你从乐安河边来,
我从历崌山里来,
我们相聚在斗风源,
这里是我们的乐园。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实现人生梦想。
同桌的你,
同窗的你,
无论你走到哪里,
我将把友情珍藏永远!
你从磻溪河边来,
我从凤凰山里来,
我们相逢在三乐园,
这里是我们的家园。
知类通达,弘道养正,
伴随理想远航。
眼里的你,
心中的你,
无论你飞向何方,
我会把真情祝福永远!
有关名词解释
乐安河:发源于婺源县婺水,与来自德兴的洎水在洺口镇戴村汇合后始名乐安河,流经万年县与鄱阳县,注入鄱阳湖。全长279公里,流域总面积为9615平方公里。本市境内长83.2公里,流域面积为1944平方公里。其为我市最长的一条河流,被誉为母亲河。
磻溪河:发源于塔前镇月形山,至鸣山东麓注入乐安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原为市区自来水主要取水源。
历崌山:位于本市境内东北部。主峰海拔789.2米,为本市最高山峰。1981年,乐平三中创办于历崌山麓。1983选新址斗风源。1984年迁入现址。
凤凰山:位于市之东南众埠镇境内建节水旁。山上早建有凤凰山寺庙。1958年,在鸬鹚乡内阳台山建有国营凤凰山垦殖场。
“两山二河”,为乐平名山大河,泛指乐平各地。
斗风源:指三中北面天湖,原名斗风源水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引自《中庸·第二十章》,历为劝学名言,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密地思考,明晰地辨明是非,切实地去行为,总结了学者学、问、思、辩、行的治学途径。
“知类通达”:引自《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今取“知类通达”一句,意为推广其知以辨事类,通所知以达于行。简言之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成就大业,达到化民易俗、近服远怀之“道”的目的。
“弘道”:《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往今来,对“道”(人心、人性、人情)的发扬光大,乃人的天职,“文以载道”,“弘道”是教育事业的天职。
“养正”:《易经·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指发蒙,又指启蒙。旧时指教少年、儿童开始识字读书;养正,是指培养学生端正的心性及行为,是功德无量的事。
三乐: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领导乐干”之精神,简称“三乐”精神。又意为三中为师生快乐的地方。
又引《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008年,购巨石立于校门之侧,上题“三乐园”,并将此文刻碑铭记于旁。2011年,江西省高考作文以此为题。今特以“三乐园”为校歌之名。
张敏胜
你从乐安河边来,
我从历崌山里来,
我们相聚在斗风源,
这里是我们的乐园。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实现人生梦想。
同桌的你,
同窗的你,
无论你走到哪里,
我将把友情珍藏永远!
你从磻溪河边来,
我从凤凰山里来,
我们相逢在三乐园,
这里是我们的家园。
知类通达,弘道养正,
伴随理想远航。
眼里的你,
心中的你,
无论你飞向何方,
我会把真情祝福永远!
有关名词解释
乐安河:发源于婺源县婺水,与来自德兴的洎水在洺口镇戴村汇合后始名乐安河,流经万年县与鄱阳县,注入鄱阳湖。全长279公里,流域总面积为9615平方公里。本市境内长83.2公里,流域面积为1944平方公里。其为我市最长的一条河流,被誉为母亲河。
磻溪河:发源于塔前镇月形山,至鸣山东麓注入乐安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原为市区自来水主要取水源。
历崌山:位于本市境内东北部。主峰海拔789.2米,为本市最高山峰。1981年,乐平三中创办于历崌山麓。1983选新址斗风源。1984年迁入现址。
凤凰山:位于市之东南众埠镇境内建节水旁。山上早建有凤凰山寺庙。1958年,在鸬鹚乡内阳台山建有国营凤凰山垦殖场。
“两山二河”,为乐平名山大河,泛指乐平各地。
斗风源:指三中北面天湖,原名斗风源水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引自《中庸·第二十章》,历为劝学名言,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密地思考,明晰地辨明是非,切实地去行为,总结了学者学、问、思、辩、行的治学途径。
“知类通达”:引自《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今取“知类通达”一句,意为推广其知以辨事类,通所知以达于行。简言之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成就大业,达到化民易俗、近服远怀之“道”的目的。
“弘道”:《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往今来,对“道”(人心、人性、人情)的发扬光大,乃人的天职,“文以载道”,“弘道”是教育事业的天职。
“养正”:《易经·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指发蒙,又指启蒙。旧时指教少年、儿童开始识字读书;养正,是指培养学生端正的心性及行为,是功德无量的事。
三乐: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领导乐干”之精神,简称“三乐”精神。又意为三中为师生快乐的地方。
又引《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008年,购巨石立于校门之侧,上题“三乐园”,并将此文刻碑铭记于旁。2011年,江西省高考作文以此为题。今特以“三乐园”为校歌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