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岁?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太岁”是何物。“太岁”到底是什么东西?据专家介绍,太岁是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有专家认为,“太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研究发现,“太岁”生命力极强,具备自身修复能力,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和提高免疫力的物质。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就在相应的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这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具有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位高权重,古人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它而于己不利。为避免得罪“太岁”神,在冲犯“太岁”之年必须在新年开春期间拜祭它,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逢凶化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山东方士徐福到蓬莱三山寻求的长生不老仙药就是“太岁”。
专家说法: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董兆麟:一种活的生物体
董兆麟,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工程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在对太岁进行跟踪研究。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就他看到的照片以及媒体此前的报道,张永平家的这个不明“怪物”极有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岁。董教授说:“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肯定的是,太岁的主要成分是大型粘菌复合体。”
董兆麟教授认为,从他们目前掌握的研究结果看,太岁在三个方面有重大开发价值:由于其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性物质,在食品添加剂、无公害食品开发、食品防腐剂领域有重大开发价值;太岁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体内含有提高免疫力的物质,因此在保健品方面也有开发价值;太岁通过吸收有机质和腐殖质可以自身复制,在医药方面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有重大科研价值。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陕西周至县这个太岁的发现,当年在国内外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专家将其命名为“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认为它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该“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杨教授认为,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真菌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这个粘菌复合体,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
杨兴中的结论是,这种生物叫做原生质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
确有其物的太岁多是发现在南方潮湿的地方,像朝阳北票这样干燥的北方会是太岁的乐土吗?
北票东官营乡出土太岁的所有者叫赵吉全,这块太岁重约5公斤,表面直径20厘米,高13厘米。三年时间它长了2.5公斤。这太岁没头没身、表面凹凸不平,黄褐色。
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天体,它是古代民间对木星的一个别称,木星每12年绕太阳一周,每年都有一个不同位置,地下就有一个太岁出现。 古代文献里说太岁是众神之首,它统率众神,盖房子、修院墙或者宫殿发现了太岁可千万不能动。
那么赵吉全一家是怎么发现太岁的呢?那是2003年1月的一天,赵吉全的爱人李秀文在家做饭,发现柴火不够,就到院墙外去取,在一堆松树枝子里发现这个怪物,当时还以为是河套的黄石头呢。
赵吉全一开始并没在意,就把这个怪物放在自家院墙上,偶尔浇点水,后来发现它还能长,这才重视起来。后来有个邻居就说这个玩意它不是死的,是活的。
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的周主任鉴定———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太岁。
可赵吉全夫妇疑惑的是,不是说太岁会有红色的血丝冒出吗?他们找来民间研究者阎海清,鉴定结果这块黄石头就是太岁。
有太岁的日子里,赵吉全一家非但没遭灾,相反个个神清气爽。此外还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发生。
这太岁在水里泡着,三伏天泡一个月也不变质。用它泡的水喝下有点中药味,一位老人喝了泡过太岁的水哮喘病有所缓解。那么这太岁水是否真的具有神奇功效?还是一种巧合呢?
朝阳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太岁在哪?在李广辉家里。它重达20公斤,高13厘米,围长1.35米,还有海带样的裙边,最令人惊奇的是大太岁里还有小太岁,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他说:“这东西也奇怪,道上下大雨捡一个,走道一滑也出来一个。前后不到四年捡了3个了。”
这块太岁一直被认为是废旧的橡胶坨,而被丢弃在废品里。2002年的一天,李广辉值夜班回家,在楼下发现了它。当时他把自行车放在雨棚下面,发现一个圆东西,用手摸一摸很柔软。在农村,每年正月初一都迎财神,防止太岁进入,似乎说太岁就是一种灾星。
李广辉的妻子尝过太岁,说太岁有牛板筋的口感。阎海清在接触李广辉家的太岁的几天里头痛迷糊,难道仅仅是某种心理作用,也或者是太岁真的拥有某种神秘力量?
太岁有微弱呼吸代谢
辽宁大学一直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刘宏生博士说,太岁初步定为属于粘菌类。也有人说太岁是动物植物的一个祖先。
从太岁作为粘菌的特性来看,是不具有辐射能力的。阎海清的头痛症状应该是他潜在的心理暗示造成的。此外,太岁可以通过“吃”细菌的方式来维持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有太岁的人家在容易患流感的冬天没人生病的原因。
太岁有些微弱的呼吸代谢。并非所有太岁都有药用价值,在食用太岁前一定先鉴别。
太岁不是不可以动土,是完全可以动土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太岁不像同族蘑菇一样随处可见呢?事实上,因为太岁只限于在土壤中的某一特定区域繁殖,随风或被动物带走的几率很少,因此会被长埋于地下。只有当房屋动土,太岁才会显露出来。
2005年4月,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巴都根营房村村民李兵拾到一个淡黄色、貌似蘑菇、手感如牛筋、重4.2公斤的肉状物体。他把它放进铁桶中养了起来,目前,这个大家伙已接近7公斤的重量。村民们怀疑此物可能是民间所说的“太岁”。据专家解释,民间俗称的“太岁”就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又称“肉灵芝”。它生存于土壤或水中,是自然界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太岁”是何物。“太岁”到底是什么东西?据专家介绍,太岁是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有专家认为,“太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研究发现,“太岁”生命力极强,具备自身修复能力,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和提高免疫力的物质。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就在相应的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这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具有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位高权重,古人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它而于己不利。为避免得罪“太岁”神,在冲犯“太岁”之年必须在新年开春期间拜祭它,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逢凶化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山东方士徐福到蓬莱三山寻求的长生不老仙药就是“太岁”。
专家说法: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董兆麟:一种活的生物体
董兆麟,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工程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在对太岁进行跟踪研究。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就他看到的照片以及媒体此前的报道,张永平家的这个不明“怪物”极有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岁。董教授说:“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肯定的是,太岁的主要成分是大型粘菌复合体。”
董兆麟教授认为,从他们目前掌握的研究结果看,太岁在三个方面有重大开发价值:由于其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性物质,在食品添加剂、无公害食品开发、食品防腐剂领域有重大开发价值;太岁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体内含有提高免疫力的物质,因此在保健品方面也有开发价值;太岁通过吸收有机质和腐殖质可以自身复制,在医药方面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有重大科研价值。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陕西周至县这个太岁的发现,当年在国内外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专家将其命名为“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认为它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该“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杨教授认为,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真菌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这个粘菌复合体,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
杨兴中的结论是,这种生物叫做原生质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
确有其物的太岁多是发现在南方潮湿的地方,像朝阳北票这样干燥的北方会是太岁的乐土吗?
北票东官营乡出土太岁的所有者叫赵吉全,这块太岁重约5公斤,表面直径20厘米,高13厘米。三年时间它长了2.5公斤。这太岁没头没身、表面凹凸不平,黄褐色。
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天体,它是古代民间对木星的一个别称,木星每12年绕太阳一周,每年都有一个不同位置,地下就有一个太岁出现。 古代文献里说太岁是众神之首,它统率众神,盖房子、修院墙或者宫殿发现了太岁可千万不能动。
那么赵吉全一家是怎么发现太岁的呢?那是2003年1月的一天,赵吉全的爱人李秀文在家做饭,发现柴火不够,就到院墙外去取,在一堆松树枝子里发现这个怪物,当时还以为是河套的黄石头呢。
赵吉全一开始并没在意,就把这个怪物放在自家院墙上,偶尔浇点水,后来发现它还能长,这才重视起来。后来有个邻居就说这个玩意它不是死的,是活的。
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的周主任鉴定———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太岁。
可赵吉全夫妇疑惑的是,不是说太岁会有红色的血丝冒出吗?他们找来民间研究者阎海清,鉴定结果这块黄石头就是太岁。
有太岁的日子里,赵吉全一家非但没遭灾,相反个个神清气爽。此外还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发生。
这太岁在水里泡着,三伏天泡一个月也不变质。用它泡的水喝下有点中药味,一位老人喝了泡过太岁的水哮喘病有所缓解。那么这太岁水是否真的具有神奇功效?还是一种巧合呢?
朝阳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太岁在哪?在李广辉家里。它重达20公斤,高13厘米,围长1.35米,还有海带样的裙边,最令人惊奇的是大太岁里还有小太岁,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他说:“这东西也奇怪,道上下大雨捡一个,走道一滑也出来一个。前后不到四年捡了3个了。”
这块太岁一直被认为是废旧的橡胶坨,而被丢弃在废品里。2002年的一天,李广辉值夜班回家,在楼下发现了它。当时他把自行车放在雨棚下面,发现一个圆东西,用手摸一摸很柔软。在农村,每年正月初一都迎财神,防止太岁进入,似乎说太岁就是一种灾星。
李广辉的妻子尝过太岁,说太岁有牛板筋的口感。阎海清在接触李广辉家的太岁的几天里头痛迷糊,难道仅仅是某种心理作用,也或者是太岁真的拥有某种神秘力量?
太岁有微弱呼吸代谢
辽宁大学一直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刘宏生博士说,太岁初步定为属于粘菌类。也有人说太岁是动物植物的一个祖先。
从太岁作为粘菌的特性来看,是不具有辐射能力的。阎海清的头痛症状应该是他潜在的心理暗示造成的。此外,太岁可以通过“吃”细菌的方式来维持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有太岁的人家在容易患流感的冬天没人生病的原因。
太岁有些微弱的呼吸代谢。并非所有太岁都有药用价值,在食用太岁前一定先鉴别。
太岁不是不可以动土,是完全可以动土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太岁不像同族蘑菇一样随处可见呢?事实上,因为太岁只限于在土壤中的某一特定区域繁殖,随风或被动物带走的几率很少,因此会被长埋于地下。只有当房屋动土,太岁才会显露出来。
2005年4月,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巴都根营房村村民李兵拾到一个淡黄色、貌似蘑菇、手感如牛筋、重4.2公斤的肉状物体。他把它放进铁桶中养了起来,目前,这个大家伙已接近7公斤的重量。村民们怀疑此物可能是民间所说的“太岁”。据专家解释,民间俗称的“太岁”就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又称“肉灵芝”。它生存于土壤或水中,是自然界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