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祥云县城以东一个叫“烟坡”的小山头,但见蓝天白云下,莲花湖波光粼粼,周围田野阡陌,沟渠交错,笔直的祥姚柏油公路横贯东西,好一片宽广的坝子——那就是美丽富饶的禾甸坝。
“坝子”,是云南独有的方言,就是小盆地的意思。禾甸坝子里居住着5万多白族,是祥云县白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祥云唯一以白族人口为主的乡镇。绝大多数村子的世居人口都是地地道道的白族。
据有关资料记载,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继续东征,用武力强徙大量白蛮置于滇西,祥云县境内大部分白蛮相继被迁徙走。至大理国建立后,白蛮成为主要统治阶级,才逐渐有了趋于一致的语言、风俗,成为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即白族的前身。被南诏迁徙剩下的白蛮,在现在的禾甸、刘厂地区定居繁衍,加上南诏先后又派了大量白蛮官兵到祥云镇守,这两部分人就是白族的先民。这就是禾甸白族的来历。在禾甸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明代大量汉军屯驻,当时的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加上清代“改土归流”,强迫少数民族改变语言、着装及风俗习惯,使部分少数民族因受不了歧视而迁往山区。机智的禾甸白族一致“承认”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苏南京“应天府大霸柳树湾”,从而避免了迁往山区的悲惨命运,加上禾甸坝汉军势力较小,使得白族世世代代在禾甸安居下来,成了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禾甸坝子自古以来就是祥云的鱼米之乡。在坝子北边是祥云面积最大的自然湖泊——莲花湖。莲花湖,又名莲花池,位于禾甸坝西北角处,上莲、小淜、大淜三个自然村之间,因昔日湖内盛开莲花得名。湖长3.5公里,宽1.2公里,水域面积4.2平方公里,水深4米,湖容量300万立方米,湖区控制流域20平方公里,湖水自西向东流入禾米河,可灌溉耕地3825亩,湖中东西各有一岛,称莲渠双岛,岛上风景秀丽,旧时有亭阁。
在雨量充沛的年份,莲花湖的蓄水量可达300多万立方米,惠及十余个村、数万人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祥云县城小商小贩摊子上卖的鱼十有八九都是来自莲花湖和青海湖。莲花湖是禾甸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在古代是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可惜,在历代古藉中却鲜有记载,也没有被路承熙列入祥云“八景”或“十景”之一。我想,很可能是因为过去交通闭塞、“宣传”不够的缘故吧?不然,像徐霞客那样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还有,吴三桂、林则徐等名人来到云南(今祥云),不可能不到禾甸的莲花湖游览“考察”吧。
禾甸白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历史上曾借用汉字标记白语,也就是“汉字白读”的“白文”。最初“白文”只用在佛经的传诵上,后来发展到民间唱本、记事书籍以及祭文、诗词、对联等。至今,禾甸白族地区还在祭祀、丧葬仪式中广泛使用“白文”,道教、佛教、本主教的许多经书以及花灯表演的许多唱本都在沿用“汉字白读”的“白文”,是古“白文”曾经进入禾甸地区民间流传的证据。只不过由于汉文从很早时候起就一直是白族的通行文字,“白文”最终还是没有在禾甸地区得到推广和普及。
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禾甸白族服饰受汉族影响,逐渐得到改变,至今已几乎汉化,只有少数老年人在穿戴上仍保留着部分本民族的传统装饰。妇女头缠方形彩色头巾,身着蓝色或黑色右襟衣,外加黑领褂,胸前系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男子则身着右开襟长衫,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禾甸坝子气候宜人,山清水秀,至古以来孕育了许许多多的美丽女子。在祥云县,禾甸姑娘的美丽是出了名的,经常听到有人问“禾甸在哪跌?给是说禾甸呢姑娘咋实漂亮呢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交通的改善,禾甸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不少禾甸的姑娘走出了禾甸坝子,到了县城及昆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务工经商。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