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片刻之闲,到古乐中流淌
景三郎
西哲有言:没有音乐,生命是一场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一直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的内核,音乐无疑是人天沟通的重要媒介。中国音乐的历代传承完成着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塑造。传统音乐的“雅乐”被整合进礼教体系,唯“宴乐”一脉流向人间,至今我们仍然能从传统诗词的平上去入、戏曲的紧锣慢鼓中窥到它的吉光片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先是满街的卡拉OK复苏了群体的音乐细胞,后是钢琴提琴课、二胡琵琶古筝培训班成为学童成长的必修课。人们继而发问,技艺之外,音乐如何与心灵对语?音乐能否迈过语言来表达自我的喜怒忧伤?音乐能否让心灵释放在远古与未来的时空?
在寒露节后的一个月圆之夜,保定古城的20余名文艺爱好者相约去分享一场古老音乐的盛宴。
华灯初上的东大街车声渐稀,一个个卷帘门发出咣当当的锐响,把店主们一天的劳碌驱赶进慵懒的沙发。独有一家店铺前步履团集,沁凉的晚风调皮地掀动着它的门帘,店内的架子上一把把黄土经过主人的加水揉搓、旺火烧制、开孔点睛,如整装待发的兵马俑一样阵列着。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一个中年汉子目似垂帘,他椭圆形的脸酷似一种古老的乐器——陶埙。是的,他注定为陶埙所生。他多年痴迷古乐,制古器、研古谱,终于从一位街头艺人成长为埙乐大师,新近又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就是保定市陶埙文化研究会会长于连军。
于先生简单介绍了陶埙古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大家放松坐姿调息静心后,一枚陶埙轻触唇边,幽幽的埙声便吹进了人们的内心。曲毕各谈心得,有人满脸泪水却又满怀喜悦的说从未体验过这种安详,有人说自己置身的是一条山谷,那乐音像一缕风像一片叶划过了百代的过往,有人说自己眼前是那个磁力十足的“明月夜、短松冈”。
《老母爷亮堂堂》是根据保定民谣编的一支埙乐组曲,于先生曾带着他的土风古乐团在河北电视台的春晚上演奏。此刻无需再入静调息,也不必闭目而听,在人们的直视中,于连军和他的几位弟子开始了这个组曲的演奏。汩汩的泉声中,我们的身体幻化成一亩泉的河水开始在保州大地上流淌,荒烟蔓草中,辛勤的一家人在田间劳作,斗转星移,个体的躬耕变成群体先民的劳动狂欢——埙乐并不代表悲伤,镜头拉进一家场院,清脆的童声响起:“老母爷亮堂堂……”民谣用保定方言有节奏地说唱,埙声未息,民谣文字的诙谐劝谕与亘古的内心苍凉在每一位听众的脑际引爆。掌声,掌声起伏,土风古乐团早已起身谢幕归座良久,掌声仍然在整齐地爆响。仿佛唯有这掌声,能把我们拉回到今世,好挣脱出埙乐把我们带进的万古之安详!
于先生看着人们整齐端坐不忍离去的样子,笑着说:“在古代演奏雅乐时,专门有一种乐器叫敔,在演奏结束时用竹条刮擦之,意在用这最接近现实的枯燥之音让人们从神乐中回到现实,呵呵。”说话间,他从架子上取下一枚尚未经烧制的埙胚,介绍此器为十二律中的应钟,应钟之律正合当下之季节,用它吹一曲现实之音吧。在一阵秋末冬初的沁凉、秋树繁茂秋虫喧闹的嘈杂过后,人们的肢体得以复苏,表情开始丰富。
走出埙馆,大慈阁的檐铃叮咚,皎洁明月安静地照耀着我们。祖先创造的古乐是如此亲切,工余,不妨试着把自己还原成一股清澈的溪水,寻片刻之闲,到古乐中流淌!
编者按:10月17日,本报副刊部与保定国学学会“诗词方舟”项目组合办了一期读者联谊会,地点选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之一的保定埙馆,以感官体验的方式去走近传统文化,继而传承传统文化,挖掘保定文化的古老矿藏,讲好新时期保定故事。敬请读者朋友提出新创意、提供新线索。
景三郎
西哲有言:没有音乐,生命是一场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一直占据着神圣的地位。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的内核,音乐无疑是人天沟通的重要媒介。中国音乐的历代传承完成着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塑造。传统音乐的“雅乐”被整合进礼教体系,唯“宴乐”一脉流向人间,至今我们仍然能从传统诗词的平上去入、戏曲的紧锣慢鼓中窥到它的吉光片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先是满街的卡拉OK复苏了群体的音乐细胞,后是钢琴提琴课、二胡琵琶古筝培训班成为学童成长的必修课。人们继而发问,技艺之外,音乐如何与心灵对语?音乐能否迈过语言来表达自我的喜怒忧伤?音乐能否让心灵释放在远古与未来的时空?
在寒露节后的一个月圆之夜,保定古城的20余名文艺爱好者相约去分享一场古老音乐的盛宴。
华灯初上的东大街车声渐稀,一个个卷帘门发出咣当当的锐响,把店主们一天的劳碌驱赶进慵懒的沙发。独有一家店铺前步履团集,沁凉的晚风调皮地掀动着它的门帘,店内的架子上一把把黄土经过主人的加水揉搓、旺火烧制、开孔点睛,如整装待发的兵马俑一样阵列着。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一个中年汉子目似垂帘,他椭圆形的脸酷似一种古老的乐器——陶埙。是的,他注定为陶埙所生。他多年痴迷古乐,制古器、研古谱,终于从一位街头艺人成长为埙乐大师,新近又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就是保定市陶埙文化研究会会长于连军。
于先生简单介绍了陶埙古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大家放松坐姿调息静心后,一枚陶埙轻触唇边,幽幽的埙声便吹进了人们的内心。曲毕各谈心得,有人满脸泪水却又满怀喜悦的说从未体验过这种安详,有人说自己置身的是一条山谷,那乐音像一缕风像一片叶划过了百代的过往,有人说自己眼前是那个磁力十足的“明月夜、短松冈”。
《老母爷亮堂堂》是根据保定民谣编的一支埙乐组曲,于先生曾带着他的土风古乐团在河北电视台的春晚上演奏。此刻无需再入静调息,也不必闭目而听,在人们的直视中,于连军和他的几位弟子开始了这个组曲的演奏。汩汩的泉声中,我们的身体幻化成一亩泉的河水开始在保州大地上流淌,荒烟蔓草中,辛勤的一家人在田间劳作,斗转星移,个体的躬耕变成群体先民的劳动狂欢——埙乐并不代表悲伤,镜头拉进一家场院,清脆的童声响起:“老母爷亮堂堂……”民谣用保定方言有节奏地说唱,埙声未息,民谣文字的诙谐劝谕与亘古的内心苍凉在每一位听众的脑际引爆。掌声,掌声起伏,土风古乐团早已起身谢幕归座良久,掌声仍然在整齐地爆响。仿佛唯有这掌声,能把我们拉回到今世,好挣脱出埙乐把我们带进的万古之安详!
于先生看着人们整齐端坐不忍离去的样子,笑着说:“在古代演奏雅乐时,专门有一种乐器叫敔,在演奏结束时用竹条刮擦之,意在用这最接近现实的枯燥之音让人们从神乐中回到现实,呵呵。”说话间,他从架子上取下一枚尚未经烧制的埙胚,介绍此器为十二律中的应钟,应钟之律正合当下之季节,用它吹一曲现实之音吧。在一阵秋末冬初的沁凉、秋树繁茂秋虫喧闹的嘈杂过后,人们的肢体得以复苏,表情开始丰富。
走出埙馆,大慈阁的檐铃叮咚,皎洁明月安静地照耀着我们。祖先创造的古乐是如此亲切,工余,不妨试着把自己还原成一股清澈的溪水,寻片刻之闲,到古乐中流淌!
编者按:10月17日,本报副刊部与保定国学学会“诗词方舟”项目组合办了一期读者联谊会,地点选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之一的保定埙馆,以感官体验的方式去走近传统文化,继而传承传统文化,挖掘保定文化的古老矿藏,讲好新时期保定故事。敬请读者朋友提出新创意、提供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