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林学步吧 关注:45贴子:334
  • 0回复贴,共1

【诗歌鉴赏方法之一】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贴吧吧友鉴赏诗歌时应充分分析理解作者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希望吧友对诗歌有见解请大胆提出,但是请明确指出修改的地方和你自己的见解,以方便作者。
——————————————
景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这就是说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古人写诗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时间中的有感而发,抒发的是一种情感和志向,而这种情感和志向是情感和志向人写诗的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清诗人感情的脉搏,从这一点上说,诗歌是极富个性化的,所以古诗欣赏要尽可能地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等,就能设身处地的去领会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24 19: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