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呆 发表于 2006-8-2 17:25:00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纪连海。偶尔遇到此公,勉强看一会,便脑袋生疼。
我不喜欢说话时肢体语言过多的人,象纪老师那样,上课时一会儿伸左手,指点江山,一会儿伸右臂,激扬文字,我尤其不习惯。还有,纪老师的声调我也不习惯,高亢时,声如裂帛,低沉时,喑哑无音,搞得我心脏起起伏伏。当然,我内心可能还有一点审美上的洁癖,说出来可能就有点矫情了。
总之,我不喜欢纪老师的原因,其实跟纪老师的学问无关。倒不是说纪老师的学问有多大,而是,我的学问没人家大。可是,今天中午,终于让我这个没学问的人,看出了纪老师学问上的破绽。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中午,我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陪我小女玩“我是一头小毛驴”的游戏,其时,我头朝电视,负重匍匐,正好看到了我本不愿看的纪老师。因为游戏规则使然,不能轻易掉头。便只好硬着驴头,看了一会儿。
大概是讲到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纪老师提到了当时乾隆皇帝收集民间藏书的上喻,原文是:“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对其中的“寿之梨枣”,纪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也就是政府给予奖励,给几个小钱。
听到这里,我悚然一惊。差点将小女跌下驴背。纪老师真有现代意识,将“梨枣”理解为老百姓口中的“仨瓜两枣”,等于“几个小钱”。我再也无心装扮毛驴,将女儿卸下驴背,摇身为人,来跟纪老师说说学问。
1998年版《词源》合订本864页“梨枣”条:“旧时多用梨木、枣木刻版印书,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与此“同构”的是,常常——几乎是每天,有识之士都要提醒人们敬惜字纸,爱护森林,不得“灾梨祸枣”。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795页,“灾梨祸枣”词条下的解释为:“梨、枣:梨木和枣木。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旧时印书多用梨木和枣木雕版,所以用‘灾梨祸枣’形容滥刻无用的书。”可见,“梨枣”二字无论合用还是并举,其指向都只能是印刷传播。只有这样理解,乾隆诏书中的“以广流传”才算前后吻合,语意连贯,而不是纪老师给出的解释:“你献了书,国家要对你进行适当的补偿,提出表扬,给你俩小钱儿,买吃食去(梨子和枣子)。”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从“寿之梨枣”看出了这个叫纪连海的老师在胡说八道。当然,这肯定不会影响纪老师的大节。只是,我更加坚定了不喜欢纪老师的决心,而且,除了原来那些“无厘头”的原因,多了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
http://www.blogyz.net/user1/yzad/archives/2006/200682172530.html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纪连海。偶尔遇到此公,勉强看一会,便脑袋生疼。
我不喜欢说话时肢体语言过多的人,象纪老师那样,上课时一会儿伸左手,指点江山,一会儿伸右臂,激扬文字,我尤其不习惯。还有,纪老师的声调我也不习惯,高亢时,声如裂帛,低沉时,喑哑无音,搞得我心脏起起伏伏。当然,我内心可能还有一点审美上的洁癖,说出来可能就有点矫情了。
总之,我不喜欢纪老师的原因,其实跟纪老师的学问无关。倒不是说纪老师的学问有多大,而是,我的学问没人家大。可是,今天中午,终于让我这个没学问的人,看出了纪老师学问上的破绽。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中午,我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陪我小女玩“我是一头小毛驴”的游戏,其时,我头朝电视,负重匍匐,正好看到了我本不愿看的纪老师。因为游戏规则使然,不能轻易掉头。便只好硬着驴头,看了一会儿。
大概是讲到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纪老师提到了当时乾隆皇帝收集民间藏书的上喻,原文是:“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对其中的“寿之梨枣”,纪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也就是政府给予奖励,给几个小钱。
听到这里,我悚然一惊。差点将小女跌下驴背。纪老师真有现代意识,将“梨枣”理解为老百姓口中的“仨瓜两枣”,等于“几个小钱”。我再也无心装扮毛驴,将女儿卸下驴背,摇身为人,来跟纪老师说说学问。
1998年版《词源》合订本864页“梨枣”条:“旧时多用梨木、枣木刻版印书,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与此“同构”的是,常常——几乎是每天,有识之士都要提醒人们敬惜字纸,爱护森林,不得“灾梨祸枣”。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795页,“灾梨祸枣”词条下的解释为:“梨、枣:梨木和枣木。使梨木和枣木遭受灾祸。旧时印书多用梨木和枣木雕版,所以用‘灾梨祸枣’形容滥刻无用的书。”可见,“梨枣”二字无论合用还是并举,其指向都只能是印刷传播。只有这样理解,乾隆诏书中的“以广流传”才算前后吻合,语意连贯,而不是纪老师给出的解释:“你献了书,国家要对你进行适当的补偿,提出表扬,给你俩小钱儿,买吃食去(梨子和枣子)。”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从“寿之梨枣”看出了这个叫纪连海的老师在胡说八道。当然,这肯定不会影响纪老师的大节。只是,我更加坚定了不喜欢纪老师的决心,而且,除了原来那些“无厘头”的原因,多了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
http://www.blogyz.net/user1/yzad/archives/2006/20068217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