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雅鹏吧 关注:6贴子:809

经典书目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坚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27 01:11回复
    【文学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0-27 01:12
    回复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徐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元
        徐迟原名商寿,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作家,浙江吴兴人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他》、《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
        发表于1978年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该书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徐迟按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刻画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的同时,还写出了他善良、坚韧、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作者这种不把作品写成先进事迹介绍,而突出人物鲜明个性的写法,在当时颇为离经叛道。在艺术手法上,作品在介绍“数学家”经历、精神的过程中,着意书写他的品格气质。作者还创造性地将枯燥、抽象的数学计算式大段地以生动的文学语言表现,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使读者迷惑于数学王国的高深时,领略科学研究、探索的艰辛。作者诗人的气质在这篇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上,文辞华丽典雅,恣肆放达,并常常能将抽象的科学研究具体形象化,文中描述陈景润数学研究成果的一段文字早已脍炙人口。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0-27 01:14
      回复
        《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张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元
          张扬生于河南年2月写出《第二次握手》(初稿),后多次重写。《第二次握手》1979年7月正式出版。
          该书曾经感动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文革”期间,它所发挥的作用是“追求光明”、“传递火炬”,让千千万万人“心里燃起了光明的火焰”。在当代文学史上,这部作品不是因为优秀而成为传奇,而是因为作家与作品的特殊命运。小说结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传奇性爱情故事,以热烈的抒情性、紧张的情节性和跨越中西国家、穿越战火的浪漫爱情,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该书长期以不同版本的“手抄本”形式在广大知青中秘密流传,直至1979年正式出版。该书430万册的印数使之成为“感动过一个时代的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0-27 01:17
        回复
          《乔厂长上任记》
            《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元
            蒋子龙作家。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改革文学经历过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自1979年夏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其发轫期。可以说该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甚至在整个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背景中,它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改革图景,该书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小说叙述了某重型机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生产停顿、人心混乱,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它写工厂却突破了以往车间文学的模式,把眼光从车间、工厂放大到社会,揭示改革的困难、斗争和已经出现的变革与转机;它还着力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写他的坚毅刚强和困惑苦恼,写他感情世界的波涛起伏和对待爱情的果敢态度,性格鲜明突出,正好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一时间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盛情赞扬。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0-27 01:18
          回复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4.30元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历时二十多年时间完成史诗般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同类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荣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两次大战之间,其创作上又一次达到高潮,相继发表了著名中篇《哥拉·布勒尼翁》、后期代表作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
              该书创作于1904年至1912年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作者因为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该书是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如交响乐般气势恢弘的巨著。小说共有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作者对克利斯朵夫的描写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不朽的灵魂。克利斯朵夫的少年、青年、中年,是传奇的一生,挫折的一生,斗争的一生。在小说中,作者丝毫没有隐瞒一代人的缺陷和他们的德行,他们沉重的悲伤、混沌的傲气、英勇的努力和超人的使命的重压下沮丧的心情,以及他们重建一个世界、一种道德、一种信仰的内心渴望。作者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洞察了一个艺术家宏阔的精神成长世界,整部作品充满力量、真诚和对自由的追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0-27 01:22
            回复
              《围城》
                《围城》钱锺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0.78元
                钱锺书(1910~1998),生于江苏无锡。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学专著《谈艺录》、古代文学选本《宋诗选注》、论文集《旧文四篇》(后扩充为《七缀集》)、旧体诗集《槐聚诗存》、文史哲研究专著《管锥编》等。
                该书最初出版于1947年,三年三次再版,在发行量上独占鳌头。经过近30年的沉淀,到了1980年,该书在海外被评价为“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有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对未来世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国时代的小说中最受他们喜爱的作品”。从而引起中国读者对《围城》的重新关注和读解,直至在阅读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围城》热”,让《围城》成为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时至21世纪,人们读《围城》依然热情不减,流连《围城》内外,感受钱锺书的人生智慧和文化品格,几乎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程。该书从1980年重印以来,至今还常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位,2000年被教育部列为中学生课外必读;被评为全世界20世纪大学生最喜欢的十本小说中(中国)两本之一,荣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小说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1940年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小说的情节围绕着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展开,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0-27 01:24
              回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著王金陵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0.37元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剧本《军官》、《我的祖国,俄罗斯》等。
                  该书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年在中国出版之后迅速被中国读者所熟悉,对中国的战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以真实生动的画面,亦庄亦谐的文笔,活泼风趣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些才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一旦迫使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男人,全村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娅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爱美的心灵。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该书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0-27 01:25
                回复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明)冯梦龙凌蒙初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冯梦龙一生在科举上不得意,57岁才补了一名贡生,61岁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在小说方面,他完成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选工作,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是中国文学史上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
                    凌蒙初明末小说家。其影响最大的作品即是“二拍”;另创作过杂剧九种。凌蒙初是中国创作拟话本小说最多的作家。
                    《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作者为明朝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作者为明朝凌蒙初。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后人将其合称为“三言二拍”,成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反映明代生活最著名的作品。其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曲折生动,描写准确有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最完美结合,古今中外备受瞩目。“三言二拍”中许多故事都广为人知,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包公断奇案》、《错配鸳鸯》、《罗衫恩仇记》等。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与早期的“话本”相比较,《警世通言》在语言、文体和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语言,改变了过去书面语与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话,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醒世恒言》所收录多是成熟的话本小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先前同类作品相比,在写作技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话本小说原是说书的底本,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醒世恒言》继承话本小说的这种传统,并且又有新的发展。作品的多数故事不是直线展开,而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其曲折多变而引人入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0-27 01:26
                  回复
                    《人啊人》
                      《人啊人》戴厚英著花城出版社1980年版/元
                      戴厚英安徽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脑裂》、《我的故事》、《谷中的足音》、《往事难忘》,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在反思文学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自身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涵。该书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文革”期间一对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经历。出版后曾重印十次,总印数不下于百万册;而且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韩等许多语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0-27 01:27
                    回复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全四册)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全四册)
                        袁可嘉等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985年版元
                        袁可嘉(1921~2008),浙江慈溪人。翻译家、诗人、评论家。著有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概论》、《现代派论英美诗论》、《论新诗现代化》、《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文选》,主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
                        该书大规模译介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在1980年代具有破冰解冻的意义。书中主要选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属于现代派文学范围的、有国际影响的十个重要流派的代表作品,以流派为经、时代为纬,分编为四卷11个专辑。一卷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二卷包括意识流、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三卷包括荒诞文学、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四卷包括虽不属于某个特殊的现代派,但有过较大影响,属于广义现代派的作品。主编袁可嘉撰写的前言,对现代派的总体面貌予以全面的勾勒和深入的分析;连同各流派述评及各家小传,对读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0-27 09:12
                      回复
                        《雪国》
                          《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元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雪国》首章创作并发表于1934年,主要部分至1937年大体完成。其时,川端已经越过了刻意学习西方表现主义的“新感觉派”阶段,正自觉地回归传统,探索着现代主义与日本古典文学融合的途径。如果说,在此之前的短篇《伊豆舞女》显示了川端这一探索的最初成就,那么,《雪国》则标志着川端的探索达到了成熟境界。
                          《雪国》篇幅不长,情节线索也不复杂,主要叙写来自东京的文人岛村与艺妓驹子在温泉旅馆的邂逅和恋情。小说从岛村二来雪国写起,首章一段车窗景象的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暮霭中的车窗上,浮现出一个少女的美丽面庞,静止而透明;镜面后的朦胧景色,却不停地匆匆流逝。人物与背景,似乎毫无关联,却重合叠印在一起,相互映衬烘托,“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光映照在姑娘脸上时,那无法言说之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段文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川端康成视觉感觉的异乎寻常,也最为集中地凝缩了《雪国》的基本意旨和结构方式。在虚/实、真/幻交错的情节发展中,车窗作为中心意象向读者暗示《雪国》所努力营造和倾心赞颂的,正是这镜中之像的虚幻之美。这是《雪国》也是川端文学的最突出特征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川端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曾对《雪国》的这一特征予以高度评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0-27 09:33
                        回复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傅雷等著·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10.00元
                            傅雷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从19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各类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嘉尔曼》、《艺术哲学》等。
                            这是一本父亲送给儿子的礼物书,也是父亲的教子“教科书”。出版二十几年来,五次重版,19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足以证明这本书影响之巨。《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在1956年3月1日晨的信中,他写道:“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块,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而操心!”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傅雷先生“大器之成,精心雕琢”,把儿子培养成材的过程。《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10-27 09:34
                          回复
                            《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杨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0.24元
                              杨绛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等;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等;散文《将饮茶》、《我们仨》等;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其中《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很受读者推崇,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干校六记》作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无疑体现了杨绛散文的最高成就。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该书中,作者以“文革受害者”的身份却写得不温不火,娓娓道来,有如闲话家常。她写的似乎都是“小事”,但从一滴水可以见到整个天空,“文革”的祸患,已在她细致的笔触下浮现。惨痛的人生经历,在她笔下成为寒冷中枯寂而生长在荒野的带有绿芽的古树,温情的点滴流露成为生命不息的火光。该书那种坚实的细节,逼真的环境,情感冷硬适度的表现和一字一金、一语一泪的抒写,令同期同类作品无法比拟。那时代的荒谬、社会的无序,在作者笔下显得并不乖张和怨怒,而是化成缓缓流淌的文学风景,让读者在优美简洁的记述之中,体会到历史与人生的变异。其作品透示出的那种隐忍、定力与包涵,那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与灵魂的风骨,让人仰视赞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10-27 09:35
                            回复
                              《鲁迅全集》
                                《鲁迅全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元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年去日本留学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者”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巨人,其作品给当代作家留下的是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年出版《鲁迅全集》是新时期以来最为客观全面的一个版本,也代表着对鲁迅评价与研究的一次“拨乱反正”。在内容方面,增收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和鲁迅的日记,以及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全部书信;另加附集一卷,收入了作者著译年表、《全集》的篇目索引和注释索引。在注释方面,对十卷本的注释作了一些修订和增补;原来未加注释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都已加注;增收的《集外集拾遗补编》等书信、日记,也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10-27 0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