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二把刀大夫和二流医院,二流的归国留学生和二流的学校。
下面我说个更直观的例子。我们家这里有个大医院,三甲的,这个医院是军队背景,在90年代前是出了名的“大病治不好,小病死不了”,整体就是二把刀,医院挺大吧,管理很差,高难度手术也一点没人敢上。后来90年代回来了一个从日本学医学拿了博士回国的小伙子(相对小伙子。。。起码也30多了),回来当上了副院长,专心研究做手术,没10年后当上了院长。他一个人把那边实习学到的医院的先进管理方式普及了,现在这几家大的军医院管理都大幅改善,然后这个院长自己开发了很多高难手术,就是电视上有时候会报道的那种大医院会免费给某些穷病人做的那些奇葩病的手术的事件,一般医院不敢动,大医院为了宣传和练手免费做,病人则是死马当活马医。然后到了2010年已经是3甲大医院了。
看到这里大伙是不是觉得这个院长应该是那种高端人才也就是一般都流失了那种是不是?问题是,赶巧我出国前学英语的时候同屋有个唐山的老大夫也学英语,他跟我这么说的:他的医院里也有2,3个日本学到医学博士回国的家伙,这帮人全是二把刀,做手术基本靠观望。为什么呢?因为日本那边对中国去的学医的学生很松。由于日本医学界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在那边就算学到博士也是不可能在那边的大医院担任教授的,基本一定会回国发展。而这样一来日本人会随随便便的给你博士学位,反正你不会在日本霍霍,要霍霍也是回国去。反而是日本本地的学生拿博士非常难。
好吧,现在我大胆评价一下,这个院长很可能不一定是在留学生里最高端的,很可能只是很平庸的一个。甚至既然回来就直接当副院长,搞不好还是娇生惯养的军官二代。但这个人依然大幅带动了那个大医院的大幅发展。
大家也一定看出来了,这种情况有个前提,就是:医院水平太TMD低了。而这个人起码也不能太没上进心。但是中国在90年代以前,刚刚改革开放那段时间,国内各个领域都是这个情况,管理一团糟,技术没方向和基础。在这个奇葩的时期,基本随便抓一个国外学的还说的过去的留学生,往往回国就会带动一个大产业的发展。
上面这个例子比较不好量化,我再做个数据上的例子:
比如现在有一所大学,水平不高,世界最高水平是100的话,这学校可能只有40。
这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20到40左右的学生,个别奇葩天才可能到的了50.
这所学校用了20年对学校水平进行提高,但苦于闭门造车,水平只提高了10.到了50
然后现在,这个学校为了改变这个现状, 挑选了100名水平为55的牛逼学生送出去留学。他们在国外接受了一所水平为90的优秀大学的教育
假设100人全部学成,少数学生达到了100水平,绝大多数都只有80到90水平。5年后,这100人只有5人回国,这5人最高水平只有85.
接下来,这5人为学校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学校的水平一举提高到了70.
从这以后,这所学校开始每年教出大量水平为50到70的学生。天才一些的能达到80
好了,在这个例子里,大家看到了我给出的是很悲观的一个假设,就是100个学成的人,95个跑掉了,只有5个回来,这5个人还是水平非常一般的。
但这5个人可以起到一个火种的作用,而学校用这个火种把自己的水平提高了一个显著的水平。虽然只是从50到了70,但这是自己进行建设可能需要4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通过留学生只用了5年到10年。
这样一来,学校用了5到10年的时间,从每年生产几百名水平为40左右的学生的状态,一口气提高到了可以生产平均水平在60以上的学生。而根据学校不依赖留学生的自身的提高速度,40年才可以做到这个成就。关于学校我也是取比较悲观的一种假设,20年才勉强提高10.实际上中国这几十年大学提高还是很快的,只是跟我们的超速工业化还算是有些脱节。
大家都知道,节约了30年对我们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30年是这个国家打基础的三十年。又是这个国家腾飞的三十年
大家也知道,大学是国家人才的生产基地,一所学校的提升就意味着每年供应的人才的提升。30年下来40水平的学生和60水平的学生会在社会上做出多大的不同的成绩。
根据这个例子,大家应该明白了,人才并不是要多数人回国才能起作用的东西。恰恰相反只要人才跑对地方,哪怕人才不算是一流的,数量是最少的,都能起到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