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9,139贴子:26,936,266

【其他】 131027关于26号上午有人发的150W流失人才我要说的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猫们镇楼


1楼2013-10-27 02:50回复
    你说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0-27 02:51
    收起回复
      矮油 二楼是我哦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0-27 02:51
      回复
        26号说好晚上发个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但写到27号3点了才写完了个大概。先发出来了。大家有什么想问的或者我想起什么来也许会继续写。吧务手下留情。。。认真写的东西。


        4楼2013-10-27 02:52
        收起回复
          这是兑现我早上的承诺,我会写个关于出过留学人才回国的文章。
          我这人文笔其实很一般,虽然自认阅历还行但脑子是那种记住事情发生的过程却记不住事情的当事人姓名那种类型,又不会用文学手法包装。
          结果就是我发帖会出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干货会不够干,没有大量的具体数据和具体来源(因为我看过就忘了具体,只记住逻辑和大概),只能说个大概是非曲直。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说服力不够;这在干货原则的兔吧其实是非常愧于写帖子的一个重要理由。
          来兔吧到现在只好好发过一个帖子,动机是几个月前有个帖子提到关于中国大量高端技术人才流失的,里面很多爱国兔友虽然三观很正,但苦于没有亲身经历,又没有对留学这个很大的概念的全面认识,结果全都表示的很不甘心又很无奈,看的我心酸不已,于是用亲身经历和对这个概念的一些了解来给大伙说了两层。结果虽然很多吧友表示看了后释怀了不少淡定了不少,我也很欣慰。可是杯具的是我把标题错写成【新闻】了,回复直线上升的时候24小时一到烟消云散。。。
          这种关于留学人才的悲观消息引起的大面积负能量别说外面那些乌烟瘴气的地方了,在兔吧差不多平均一个月就得出现一次,于是今天早上我打开贴吧,又看到一个关于150W留学生如何如何的帖子,帖子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应该说是老生常谈,但下面又出现了不少明显是不甘心又不知道该如何理智去看这个事儿的情绪比较过激的吧友,干脆把炮口转向了不该转的地方,炮轰了个人仰马翻,最后吧务删帖封号了事。


          5楼2013-10-27 02:54
          收起回复
            从哪儿开始说呢,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前作文让列提纲死活不愿意,现在脑子里的想法想整理出来觉得很困难,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好了。
            一:留学到底是个啥玩意
            留学这个东西,鄙人今年31,从小听到大,从小时候的感觉遥不可及神圣伟大到今天基本是个阿猫阿狗的都感觉垂手可得,感觉上也掉价了不少。当然这是调侃,实际上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环境的改善,同时人民的经济条件的逐渐改善,很多因素导致留学正在平民化。我觉得我印象中的中国留学生,经历过以下几个不同时期的。


            7楼2013-10-27 02:57
            收起回复
              我勒个去,还专门at了我一道……


              IP属地:浙江9楼2013-10-27 03:00
              收起回复
                赶上直播了 今夜失眠 前排茶楼


                10楼2013-10-27 03:00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0-27 03:09
                  回复
                    ④总结,以及回头看看我们的祖国
                    留学这个东西,到现在的2010年,我觉得快要开始第4个时代了,但总得来说留学这个东西,早已成为一种普普通通的选择。留学也早就没有了那种沉重的使命和负担,成为了一种人生的普通选择。而回国与否,对很多人来说更是简化成了类似国内是回老家二线城市生活还是在大城市生活的那种不疼不痒的选择。
                    现在的中国,也早已不是我最开始提到的刚解放哪个由“废墟、文盲、农民、土鳖、穷鬼”组成的中国,而是早已走向世界舞台正中央的,兜里揣着大把钞票,工业化势不可挡,制造业虽档次二流规模早已制霸,人口城市化超快速进行中,虽然贫富差距有些大但大家总体都更有钱生活条件更好了的下一个最有希望成为超级大国的中国。
                    这个过程中,留学生虽然一直都在演绎“人才流失”这个可怕的连续剧,但中国仍然强大了起来。归根结底,留学生确实在国家建设需要的知识技术引进上起到了极大地作用,但留学生毕竟只是国家这个大火车头上,用来点火起步的一个重要部件。开始火车停在那里,推推不动,开开不走,需要留学生带回火种,把煤放进去点着,然后车开始喘着粗气一点一点的移动,然后现在火车飞奔到了几百公里,依然需要一些火种来提高速度,但由于车里的炉子已经烧得很旺了,所以现在支撑这两车飞奔的,是车全身的所有部件,想要继续提高速度就要在车子全身上下做工作,留学生起的作用只是这个车上的一个部件,也许很关键,但,他并不是唯一的重要部件。而且最重要的是:留学生的作用现在并不是完全不可取代的。
                    现在的中国,养的起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想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专家,可以买的起世界上任何敢于明码标价出售的知识和技术。虽然核心的 永远买不到,但以前很多只能靠留学生完成的历史任务,现在多多少少可以靠自己加大投入研发,用特殊手段,用金钱解决。这几种方式齐头并下,效率比以前完全指望着某一个牛人学成归国来拯救一切不那么让人无奈和焦心。现在的中国,也早已不是改革开放前那个街头走个外国人都要被围观的封闭国家,现在也有大批的外国人主动来到中国,为赚钱也好,为做生意也好,有些东西咱们可以直接在国内跟外国人直接学习了。。。不是么?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会反对:为什么国家现在依然在大力推行留学,为什么会因为回国人数少采取行动拉人回国?国内这么多高端技术人才欠缺,为何不能想办法并做到让留学生回国来贡献?定体问,我沉思。。。。
                    好吧,我现在要写第二部分,可能大伙都知道留学生是个什么东西了,(或者说早就知道了)那么,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不知道留学生起作用的方式具体是怎么个过程。


                    14楼2013-10-27 03:09
                    收起回复
                      二。留学生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
                      ① 火种怎么烧出瓷器
                      上一节我最后提到了,国家好像一个火车,开动它,需要火种,留学生就是这个火种。当你面对这一大堆煤炭却没有火种点着它们的时候,由于火车舱内的一片黑暗,你可能会觉得火种简直就是上天赐予的一盏明灯一般的神器。这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既然是火种,那么大家都知道,火种是用来点火的,而不是用来直接烧煤的。火种可以引燃大一些的火种,比如一摞纸,然后这一摞纸就可以引燃一堆柴,然后一堆柴就可以引燃一车煤了。道理大家都懂是不是?
                      回到说留学生的情况上,在解放前,乃至解放后,国内在某些领域可以形容为:两眼一抹黑。解放前一抹黑的是怎么解放国家的问题,而解放后一抹黑的是怎么建设国家的问题。这个时候,一个小火种,就可以燎原。特别是解放后,如果说解放前国内的乱象导致你就算拿着火种回来都不敢保证找得到能点着的东西的话,解放后应该说中国的建设一直在全力铺干柴和煤。
                      只要你拿回哪怕一个火种来,随便都能点着一大片东西。比如钱老,两弹一星国内肯定是准备了一个大窑炉,燃料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就是这种燃料吧,有点难点着火,一般人还真点不着,就只能想办法把钱老这个大火苗换回来,然后点着后烧了几年,烧出来两弹一星这几件够中国人吃几辈子的瓷器。
                      但是,就算是钱老,大家都是知道这个事情的,就是钱老如果解放前回来,是一定没有什么建树的,因为解放前,没有人去做这个大窑炉,也没人去找那些名为核燃料的超高温也超难点着的燃料的。所以钱老这个火种再大,你举着个大火把烧瓷器,烧的出来么?
                      说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明白,留学人才这个东西,本身起的作用更多不是直接参与燃烧,而是抛砖引玉。


                      15楼2013-10-27 03:13
                      收起回复
                        ②二把刀大夫和二流医院,二流的归国留学生和二流的学校。
                        下面我说个更直观的例子。我们家这里有个大医院,三甲的,这个医院是军队背景,在90年代前是出了名的“大病治不好,小病死不了”,整体就是二把刀,医院挺大吧,管理很差,高难度手术也一点没人敢上。后来90年代回来了一个从日本学医学拿了博士回国的小伙子(相对小伙子。。。起码也30多了),回来当上了副院长,专心研究做手术,没10年后当上了院长。他一个人把那边实习学到的医院的先进管理方式普及了,现在这几家大的军医院管理都大幅改善,然后这个院长自己开发了很多高难手术,就是电视上有时候会报道的那种大医院会免费给某些穷病人做的那些奇葩病的手术的事件,一般医院不敢动,大医院为了宣传和练手免费做,病人则是死马当活马医。然后到了2010年已经是3甲大医院了。
                        看到这里大伙是不是觉得这个院长应该是那种高端人才也就是一般都流失了那种是不是?问题是,赶巧我出国前学英语的时候同屋有个唐山的老大夫也学英语,他跟我这么说的:他的医院里也有2,3个日本学到医学博士回国的家伙,这帮人全是二把刀,做手术基本靠观望。为什么呢?因为日本那边对中国去的学医的学生很松。由于日本医学界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在那边就算学到博士也是不可能在那边的大医院担任教授的,基本一定会回国发展。而这样一来日本人会随随便便的给你博士学位,反正你不会在日本霍霍,要霍霍也是回国去。反而是日本本地的学生拿博士非常难。
                        好吧,现在我大胆评价一下,这个院长很可能不一定是在留学生里最高端的,很可能只是很平庸的一个。甚至既然回来就直接当副院长,搞不好还是娇生惯养的军官二代。但这个人依然大幅带动了那个大医院的大幅发展。
                        大家也一定看出来了,这种情况有个前提,就是:医院水平太TMD低了。而这个人起码也不能太没上进心。但是中国在90年代以前,刚刚改革开放那段时间,国内各个领域都是这个情况,管理一团糟,技术没方向和基础。在这个奇葩的时期,基本随便抓一个国外学的还说的过去的留学生,往往回国就会带动一个大产业的发展。
                        上面这个例子比较不好量化,我再做个数据上的例子:
                        比如现在有一所大学,水平不高,世界最高水平是100的话,这学校可能只有40。
                        这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20到40左右的学生,个别奇葩天才可能到的了50.
                        这所学校用了20年对学校水平进行提高,但苦于闭门造车,水平只提高了10.到了50
                        然后现在,这个学校为了改变这个现状, 挑选了100名水平为55的牛逼学生送出去留学。他们在国外接受了一所水平为90的优秀大学的教育
                        假设100人全部学成,少数学生达到了100水平,绝大多数都只有80到90水平。5年后,这100人只有5人回国,这5人最高水平只有85.
                        接下来,这5人为学校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学校的水平一举提高到了70.
                        从这以后,这所学校开始每年教出大量水平为50到70的学生。天才一些的能达到80
                        好了,在这个例子里,大家看到了我给出的是很悲观的一个假设,就是100个学成的人,95个跑掉了,只有5个回来,这5个人还是水平非常一般的。
                        但这5个人可以起到一个火种的作用,而学校用这个火种把自己的水平提高了一个显著的水平。虽然只是从50到了70,但这是自己进行建设可能需要4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通过留学生只用了5年到10年。
                        这样一来,学校用了5到10年的时间,从每年生产几百名水平为40左右的学生的状态,一口气提高到了可以生产平均水平在60以上的学生。而根据学校不依赖留学生的自身的提高速度,40年才可以做到这个成就。关于学校我也是取比较悲观的一种假设,20年才勉强提高10.实际上中国这几十年大学提高还是很快的,只是跟我们的超速工业化还算是有些脱节。
                        大家都知道,节约了30年对我们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30年是这个国家打基础的三十年。又是这个国家腾飞的三十年
                        大家也知道,大学是国家人才的生产基地,一所学校的提升就意味着每年供应的人才的提升。30年下来40水平的学生和60水平的学生会在社会上做出多大的不同的成绩。
                        根据这个例子,大家应该明白了,人才并不是要多数人回国才能起作用的东西。恰恰相反只要人才跑对地方,哪怕人才不算是一流的,数量是最少的,都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17楼2013-10-27 03:16
                        收起回复
                          最后补充个事儿,前面提到按吃饭标准衡量澳大利亚的生活水平的那个事情,是这么回事儿:我在澳大利亚打工了2年多,中间和朋友在外面吃饭只有一次,还是AA制,问题这俩朋友不是外人,是我老家的老朋友,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他坐的邮轮停靠了悉尼,在我的怂恿下他跑船了,跟我一起干了两年活儿。这人跟我在老家是天天外面吃饭喝酒的兄弟,但到了这边,我们俩虽然赚着澳元,确一年多没敢约过吃饭。一共就一次还是他张罗,我们提前两个礼拜准备资金,这顿中餐才算吃上。最后还AA制。后来我们俩04年回国了,丫抱着啤酒喝了两个月。我抱着川菜吃了两个月。说多了都是眼泪啊。


                          20楼2013-10-27 03:32
                          收起回复
                            没了。有啥想问的可以问。我会尽量回。


                            21楼2013-10-27 03: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