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能吧 关注:12贴子:748
  • 12回复贴,共1

催眠之声伴随你:第五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故事中,艾瑞克森在阐述克服极限的两项重要因素。其一是建构较宽广或较不会受局限的心智系统。其二是着眼工作本身而非个人极限,并以此态度面对考验。就打高尔夫球为例:“将每个一洞都看成第一洞。换言之,当集中心神注意每一项挥杆动作之际,整体状况(包括目前已打致第几洞、先前得分如何,以及其他细节事项)早已被抛诸脑后,所谓极限的问题也就不在考量之列。待整场球结束全盘计分时再行审核个人限度也不迟。”
如果你渴望变得更具创造性或是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不妨勤加练习所谓的“分离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而非一般人常采用的“凝聚式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凝聚式思考模式令人在行为上愈发拘束而难有挥洒的空间,在思考过程中,不同的故事或不同的主题将被综合归纳成同一个故事或主题。分离式思考却恰相反,单一的想法可以延伸至许多不同的方向——一如成长中的大树,枝叶伸向四方。我认为,瑞德·戴兹曼(Reid Daitzman)所著的《心灵慢跑》(Mental Jogging)是一本有助于刺激想象力以及(或许)增强创造力的书籍。书中涵盖了三百六十五项心智活动——诸如:“请指出七种开车时避免咖啡溅出的方法”之类的课题。
稍后列举的故事则是艾瑞克森惯于用来延展众人心智能力的典型故事


1楼2013-10-27 15:07回复
    故事2:从这房间到另一房间
    我曾询问某位学生:“你如何由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呢?”
    他回答:“首先,你得站起身来。然后,你迈步向前……”
    我立即打断他的话:“请指出你可以由这房间到那房间的所有可能方式。”
    他回答:“你可以用跑或用走的方式;你也可以双脚跳、单脚跳,甚至以翻筋斗的方式前去。你可以由这扇门出去、离开整幢房子,再由另一扇门回来,走入另一个房间。又或者,你可以爬窗——只要你愿意……”
    我再度插口说道:“你原本说你会巨细靡遗地详述各种可能的方式,但你却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这个人一向喜欢以实例佐证,传达重点。让我这么说:‘如果我要从这房间到那房间,我会由这个门走出去,搭计程车到机场,买张机票飞往芝加哥、纽约、伦敦、罗马、雅典、香港、檀香山、旧金山、芝加哥、达拉斯,然后返回凤凰城,再乘坐加长型的豪华轿车回到后院,并经由后门回到室内,走入那房间。’你刚刚指出的全是向前进的方式!你并未想到以倒退的途径达成目的,是不是?此外,你也完全没有想到可以爬进去。”
    那学生闻言又加了句:“或者可以靠我的肚子滑进去。”
    我们确实在思考方面严重局限了自己。


    3楼2013-10-27 15:09
    回复
      故事3:我总是赢得奥林匹克冠军
      我曾向艾瑞克森请教该如何协助我的一位个案。这位个案是位钢琴演奏家,他十分害怕双手的关节炎将使得他在键盘前僵住,而无法顺利演奏。艾瑞克森的回答如下:
      钢琴演奏家,不论他的双手状况如何糟糕,绝对熟知音乐。他也必定懂得该如何作曲,作曲是他永远不会遗忘的事。双手虽可能不再中用,但他依然能够自由作曲,甚至表现得较以往更为出色。曾坐轮椅的我,“总是赢得奥林匹克冠军”


      4楼2013-10-27 15:10
      回复
        故事4:推铅球金牌得主
        唐纳·劳伦斯(Donald Lawrence)练习推铅球已有一整年之久,所属的高中教练整整耗费一年时间每晚义务指导他,且分文不取。唐纳身长六尺六寸、体重两百六十磅,全身没有一丁点赘肉。教练一心一意训练他缔造全国高中学生推铅球的新纪录。令人气馁的是,到了年底距离比赛仅剩两星期时,唐纳竟只能将铅球推至五十八尺远——离刷新记录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他的父亲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带唐纳来见我。我指示唐纳坐下来进入催眠状态,引导他悬浮起手臂,感受其间每一块肌肉,并告诉他下回再前来进入催眠状态,聆听我说话。我随后问他是否知道一里路本是四分钟长的滑雪路径,但罗杰·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却破了此项记录——此项历久不衰的记录。我问他是否明白班尼斯特当初“如何”成就此一状举。
        我告诉他:“这位以十项全能闻名于世的班尼斯特,十分了解自己能够以十分之一秒甚至百分之一秒些微的差距赢得滑雪径赛;他同时意识到四分钟一里路的记录可视为两百四十秒。只要他能滑出两百三十九又五分之一秒的成绩,便足以打破长久以来四分钟一里路的记录。”
        我接着转会话题:“唐纳,你目前已达到五十八尺远的推铅球距离。请你诚实地告诉我,你能分辨五十八尺与五十八尺又十六分之一寸之间的些微差距吗?”
        他立即反应:“当然不可能。”
        我再追问:“五十八尺又八分之一寸呢?”
        他表示:“也不可能。”
        我逐一加长距离,一直问到五十八尺与五十九尺之间的差距,而他依旧无法说出两者之间的分别。在此之后,我又针对他进行了两次疗程。其间,我“缓缓延展可能性”。两星期后,他刷新了全国高中推铅球记录。
        那年暑假,他再次前来见我:“我即将参加奥运,我需要一些忠告。”
        我表示:“奥运史上的推铅球记录尚不及六十二尺远。不过,你还只是个十八岁大的小孩子。拿个铜牌回家就行了,可别夺回金牌或银牌。否则,你将来只好和自己拼成绩了。就让派瑞与欧布莱恩去拿金牌与银牌吧!”
        派瑞与欧布莱恩果真不负众望,分别摘下金银牌。唐纳则依言抱了个铜牌回家。
        随后一届奥运在墨西哥市举行。唐纳第三度造访:“我将前往墨西哥市参赛。”
        我说道:“唐纳,如今你已较前年长四岁,到了可以摘金牌的时候了。”于是他抱回了金牌。
        即将前往日本东京时,他又来见我:“我在东京该如何表现?”
        我回答:“运动成就往往需要费时酝酿才能开花结果。再去拿面金牌吧!”
        他果真再次获得金牌,并进入大学攻读牙科医学。大学就读期间,他发现自己拥有两项竞赛的参赛资格。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他前来见我:“大学竞赛迫在眉睫,它是场正式比赛。我该如何表现?”
        我回答:“唐纳,众人总惯于自我设限。多年以来,奥运的推铅球项目中,选手始终将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六十二尺以下。坦白说,我并不清楚铅球到底可以推多远。但我确知它一定可以推得比六十二尺远,我甚至怀疑七十尺的距离也不无可能。你为何不试着刷新纪录,在六十二尺与七十尺之间缔造佳绩?”我认为他大约将目标设定在六十五尺六英寸的距离。
        另场比赛前,他又循惯例前来造访:“现在又当如何?”
        我说道:“唐纳,你已推出了六十五尺的距离,显见长久以来不到六十二尺的奥运纪录并非是运动选手的极限所在。对你而言,这只不过是啼声‘初试’而已。下回比赛中不妨再行尝试,看自己是否能逼近七十尺距离。”
        唐纳表示:“就这么办。”
        他推出了六十八尺十寸的距离。
        我将自己如何调丨教唐纳·劳伦斯的过程说给一位德州的教练听,这位教练听得非常专注。随后他告诉我:“我目前正在训练麦斯特森(Masterson)推铅球。”
        当这位教练照本宣科地将我训练唐纳·劳伦斯的过程说给麦斯特森听时,麦斯特森说道:“如果那就是艾瑞克森训练唐纳·劳伦斯的方式,我也来依样画葫芦,看自己能超越唐纳·劳伦斯多少。”
        于是他创出了七十尺的新纪录,至于目前应以达到了七十尺四寸的距离。
        艾瑞克森接着将话题转向高尔夫球运动:
        高尔夫球运动中,你一向不难在面对第一洞与第二洞时打至标准杆数。接着,问题便来了:“第三洞还能维持如此水准吗?”因此,不妨将每一洞都“想成”第一洞,放手让杆弟去计算行经的洞数与流程。
        某位高尔夫选手曾前来求教:“我一向可以打出七十出头的杆数,希望能在进入职业高尔夫球领域前赢得州际比赛。目前,我则计划先获取亚利桑那州业余公开赛的冠军。令人气馁的是,自己每回正式参赛的表现总是不尽理想,往往只能打出九十多杆的烂成绩。独自练球时反倒容易达到七十出头的杆数水准。”
        我遂引他进入催眠状态,并趁机暗示他:“比赛中,你将只会专注心神打‘第一’洞。你唯一记得的事就是不断打第一洞。此外,你还会‘独自一人’置身高尔夫球场。”
        他参加了随后的洲际锦标赛。打完十八洞的他继续又朝另一洞走去,幸好有人及时阻止:“你已打完十八洞了。”他回答:“不对,我才刚打完第一洞而已。”接着,他又语带惊讶地表示:“周遭这些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 ※ ※
        相信读者不难注意到艾瑞克森利用老生常谈进行暗示的特殊之举。“唐纳,如今你已较从前年长四岁,到了可以摘金牌的时候了。”这番话前段陈述的是具体事实,后端陈述的则是一种可能性。艾瑞克森刻意将它们并列,好让两者地地位相等,增强说服力。当艾瑞克森暗示唐纳争取铜牌时,唐纳果真依言行事,展示出超凡的自我控制力——一种定点的控制力。如此自我控制能力远比获取金牌更加难能可贵。思念之后,当艾瑞克森暗示唐纳不难摘下金牌时,成果早在预料之中。唐纳先前的自我控制表现,即足以肯定他稍后必能稳居冠军宝座。
        值得注意的是,这故事中所描述的唐纳·劳伦斯真有其人,而且确实获得过好几次奥运冠军。只不过,为了信守保护隐私原则,当事人的名字与细节均已经过适当的修饰与修改。其间治疗效益既非纯粹的理论,也并非出自艾瑞克森一厢情愿的幻想。
        唐纳的确步步有所进展。打从一开始,艾瑞克森即提醒他众所周知的事实:罗杰·班尼斯特打破了四分钟一里路的滑雪记录。班尼斯特是如何办到的呢?他改变了原有的思考方式。他将四分钟改视为两百四十秒。如此一来,挑战变成了以秒计算而非以分钟计算,应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艾瑞克森的策略即是引导唐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一旦思考方式有所改变,唐纳便会犹如班尼斯特般,足以克服心理,超越个人极限。艾瑞克森刻意先将改变的范围缩小——将差距界定在五十八尺与五十八尺又十六分之一寸之间。他先行将改变的范围缩小,接着再逐渐递增改变的幅度。
        每一项难题都自有其历史与未来。艾瑞克森认为若能把焦点集中于改变未来,而不为过往历史伤神,三分之二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因此在高尔夫球赛中,你若视每一洞为第一洞,自然不至于背负来自先前表现的压力。你既往不咎,必有能力改变未来,而未来应是惟一的冀望所在。
        先前两段故事着实令我获益良多,它们使我知道该如何告知求诊个案:依赖的解决之道在于扩展个人的能力与极限。如此观点远比告诉他们必须学习独立(一如其他人对他们的耳提面命)更具实质上的意义


        5楼2013-10-27 15:11
        回复
          故事5:训练美国射击队战胜苏俄选手
          陆军高级射击队伍的教练开始阅读有关催眠的书籍,并认定催眠必可协助他的队伍击败苏俄对手。这支队伍预定在乔治亚州进行集训。结束旧金山的一场比赛后,他们在回程途中路经凤凰城。这位教练遂伺机来访,询问我是否能够训练他的队伍在国际比赛中战胜苏俄对手。
          我对他坦诚以告:“当我十几岁时,曾经发射过两回来福枪。我知道枪口与枪托的分别——这就是我对来复枪的全部认知了。这些来福枪射手熟知一切有关枪的必要知识。身为医生的我则熟知一切有关人体的必要知识。我愿尽力训练你的队伍。他们已拥有足够的来福枪知识,而我也拥有足够的医学知识。”
          军队司令官对于我这一介平民竟敢训练射击队感到异常愤怒,于是他将两名苦练两年却仍达不到入选枪队标准的射手也派来接受调丨教。我并不确知入选来福枪队的资格何在,但隐约明白大约是六十多分左右。那两名被额外指派而来的枪手,曾经利用所有闲暇时间苦练,分数依旧在四十多分左右徘徊。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毫无指望晋级国家代表队。
          当我发现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必须连续射击四十回合后,我头一项告诉参训者的重点即是:“我知道第一枪命中靶心并不难。问题是:‘你可以重复命中两次吗?在十次连续命中靶心后,你可以命中第十一次吗?……当你命中十九次靶心后,你会命中第二十次吗?……随着每一次的成功射击,紧张程度便会逐渐升高,且说你已命中了二十九次靶心。你能命中第三十次吗?……当你命中三十五次靶心后,再命中第三十六次如何?第三十七次如何?第三十八次呢(紧张得快令人透不过气来了)?第三十九次呢?可不可能连续命中四十次?’”
          其次,我将一位正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叫到这些射手面前。我告诉这位被催眠者:“当你醒来后,有人将请你抽根烟。你的烟瘾立即蠢蠢欲动。你会很高兴地接受这根烟,将它置于唇间进行吞吐,然后心不在焉地扔弃它……接着再伸手接下第二根烟……完全不记得你已抽过地一根烟了。”如此这般——这位被催眠者连续接受了一百六十九根烟!
          在场射手于是知道自己同样拥有遗忘的本事。如果“那人”竟能忘记自己抽了一百六十九根烟,“他们”也不难忘记四十回合中的每一次射击。
          我接着告诉他们:“现在,设法让脚跟舒适地接触地面,然后确定脚踝、小腿、膝盖、臀部、关节、躯干与左手臂通体感到轻松舒适;你的手指随即扣上扳机,来复枪托抵上肩膀。设法准确找到‘适当的感受’。接下来,你可以开始上下移动来复枪的准星,并且来回瞄准目标。当你找到恰当时机的刹那,请立即按下扳机。”
          史无前例的,这些射手在莫斯科击败了苏俄的国家代表队,那两位被司令官硬塞入受训队伍的射手“也”名列其中。
          ※ ※ ※
          先前故事旨在说明如何建立宽广或少受局限的心智系统。本篇故事则指出专注于任务本身的重要性。为了达成目标,当事人不仅必须忘记过往的射击成果,还必须将心神专注在当下身体的各种感受上。


          6楼2013-10-27 15:12
          回复
            故事7:走在光滑如镜的冰上
            战争期间,我曾在底特律的军营中工作。某日,当我走向军营时,眼见一位一条腿装着人工义肢的退伍老兵,神情不安地望着前面一片光滑如镜的冰地裹足不前——因他知道自己八成会四脚朝天。
            “这冰非常平滑,”我告诉他,“请先留在原地,暂时别轻举妄动。我这就过来教你如何走过这片滑冰。”
            他眼见我跛脚而行,知道我的话必定属于经验之谈。他看着我若无其事地走过光滑如镜的冰地,忍不住开头询问:“你是怎么办到的?”
            我回答:“我不会告诉你,但我会亲自指导你该怎么做。现在,请你闭上双眼。”我遂将他转身,陪伴他来回走过毫无滑冰覆盖的人行道。我领他来来回回地踱步,逐步缩短来回行走的距离,直到他显出一脸大惑不解的神情。最后,我终于领他安然走过了那片滑冰地带。
            我告诉他:“请睁开双眼。”
            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景象:“那片滑冰到哪儿去了?”
            我回答:“在你身后。”
            他惊讶万分:“我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解释:“现在,你可以获知个中道理了。你就像走在水泥地上一般,轻松越过了那片滑冰地。当你试图走在冰上时,多半会不由自主地绷紧肌肉——像是随时准备摔跤似的。你早已预设好后果,果真就会摔个四脚朝天。如果你毫不迟疑地将重量置于双脚——就好似行走在干硬水泥地上一般,你绝不至于滑倒。你不敢将全身重量置于双脚,且老是提心吊胆地绷紧全身肌肉,将是导致摔跤的真正原因。”
            我足足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现这番道理。你是否曾经在上楼时多次以一只脚为重心,不断踩着相同的步伐前进?其间过程一定颠簸不已。若以这种方式下楼——你八成逃不过跌断腿的命运。只不过,你一向对个人心中的预设立场毫无所觉。
            ※ ※ ※
            此处,艾瑞克森具体示范出他协助当事人脱离既定心智状态的典型模式。首先,他设法令对方感到疑惑。其次,他趁着当事人感到大惑不解之际,进而引导当事人克服障碍,获得成功的经验。当然就文中例证而言,成功的体验即发生在当事人不再以惯有的心智状态与紧张反应做出回应之际。旧有的心智状态已被认知所取代。当事人转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走过平滑如镜的覆冰地带。他开始以全新态度迎接新的“滑溜”情境,而不至于老是带着先前“跌倒”的经验引发的恐惧之情,面对新考验。
            避免运用惯常的认知与观点至关重要,为达此目的,艾瑞克森遂促请故事中的老兵闭上双眼。一旦当事人无法得见眼前情景,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完成任务。眼见危险处境会使他的身体产生知觉方面的反应,从而令他采取错误的应对态度。
            为了说明催眠方式的全神贯注,艾瑞克森会询问众人:“假如我在地上放置一块一尺宽、五十尺长的木板,你们走在上面会有任何困难吗?”想当然耳,答案是否定的。于是他又接着再问“如果我把相同的一块木板架在两栋高楼间——由其中一栋的五十楼跨向另一栋的五十楼,你们的反应又将如何?”在这例子当中,视觉再度与身体知觉连成一气,进而令绝大多数的人丧失安全感。若欲完成此项挑战(或是成功地走在拉紧的绳索上),你绝不能运用自身早已拥有的知识讯息——意即你的视觉以及你的想像力


            8楼2013-10-27 15:14
            回复
              故事8:暖身运动
              美国西南部一个保留区的印第安人,往往能够轻松跑上百里路而面不改色——奔跑过程中,他们的血压不会上升,心跳速率也不会改变。某位企业家曾突发奇想将数位此类天生的长跑健将带进奥运比赛(一九二八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运会)。未料,这些印第安人竟无法入选决赛。原因是他们习惯将二十五里长的距离视为暖身过程!从未有人向他们解释奥运赛程仅仅只有二十五里而已。
              ※ ※ ※
              每当我在工作上遭遇难题,在写作文或修理家庭用品过程中横遭挫折而感到沮丧不已,以及在慢跑行径中上气不接下气时,偶尔会想到这个故事。类似以下的话语立即浮上心头——“我只不过正在进行暖身运动而已。”有了这些念头后,我常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精力充沛。


              9楼2013-10-27 15:15
              回复
                故事12:逆向操作的减肥法
                一位女士前来想我求助:“我重达一百八十磅,曾经遵照医师指示减肥成功不下数百次。我的目标是一百三十磅,然而,每回当我达到理想体重一百三十磅时,便会冲向厨房大吃大喝籍以庆祝自己减肥成功。过不了多久,我的体重又回来了。如今,我还是重达一百八十磅。你能利用催眠治疗协助我回复到一百三十磅的体重吗?我的体重回升到一百八十磅大概已有一百次之多了。”
                我告诉她,我可以利用催眠治疗协助她减轻体重,但她绝不会喜欢我的方式。
                她表示十分渴望获得一百三十磅的苗条身材,只要能协助她达到目的,她并不在乎我使用何种方式。
                我告诉她,我会发现这种过程相当痛苦。
                她坚持说道:“不论你说什么,我一定照办。”
                我于是说道:“好吧!我要你做出绝对的保证,你会确实遵照我的指示行事。”
                她十分爽快地向我保证她绝对依言行事,我随即将她引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中,我再次向她说明她绝不会喜欢我协助她减肥的方式,重新询问她是否愿意向我保证她绝对遵照我的指示行事。她郑重许下了承诺。
                我这才告诉她:“让你的潜意识与意识共同聆听我的指示。你应遵照以下的方式行事。你目前的体重是一百八十磅,我要你再增加二十磅体重。当你重达两百磅时,依我的标准衡量,你应可以正式开展减肥工作了。”
                她确实双膝落地,跪下来哀求我收回成命。随着体重每上升一磅,她就会对我纠缠不休,希望我能恩准她立刻开始减肥工作。当她重达一百九十磅时,她表示既然体重已距两百磅不远,应该可以开始回头减肥了。我却坚持她非达到两百磅的标准不可。
                当她终于重达两百磅而可以开始减肥时,她高兴极了。一旦体重回复到一百三十磅后,她说道:“我再也不要增加体重了。”
                她的体重模式一向是先减轻后增加。我却反转了此项模式——让她的体重先增后减。她对最后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自此始终维持着一百三十磅的理想体重。她再也不愿意经历一次徒增二十磅体重的痛苦过程了。
                ※ ※ ※
                对这位个案来说,增加体重已不再是她对减肥成功的反动,或是个人所渴望的某种发泄过程,它变成了被强迫完成的工作。因此,诚如她先前怨恨自己必须进行减肥一般,现在的她转而无法忍受必须增加体重。
                在前一个例证中,艾瑞克森指出协助个案“突破禁令”的必要性。此处,艾瑞克森则显示出令个案改变固有模式的效益。他只不过简单反转了当事人减肥与增重的模式,即获得显著的效果。一旦文中女士经历如此奇特的减肥过程后,便再也不愿重蹈覆辙,她显然只能容忍个人体重上升至一百八十磅的地步。许多深受体重困扰的人士均拥有类似反应,他们的容忍度有限,只要体重上升至某一程度,编辑且感到非得减肥不可。艾瑞克森则令此容忍极限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他强迫个案超越能够容忍的范围。
                反转固有模式(或以逆向观点看待事物)的策略,是艾瑞克森偏好用来改变个案心智结构的有效途径。他经常喜欢向个案展示由彼得·纽威尔(Peter Newell)所著的《颠倒香》(Topsys & Turvys)。当这本书反转过来阅读时,其中故事与插图的含意全然改观


                13楼2013-10-27 15:20
                回复
                  故事13:尽情吃喝式减肥
                  现在,让我们谈谈另一位体重显著超出标准的女孩。我曾对她直指问题所在:“你体重超重,即使你一再节食,依旧逃不出肥胖的阴影。你曾告诉我,你通常可以节食一星期、两星期甚至三星期之久,但过了这段时间后,你又会故态复萌,开始大吃大喝,因此你感到十分绝望,随即更是吃个不停。”
                  现在让我提供你一项医师处方,请继续按照过去医师替你设计的节食计划行事。如果可以的话,必须确定遵守计划二或三星期之久。然而,在第三周结束的星期日当天却可以拼命大吃大喝,完全不必有所顾忌,因为这是医师的指示。一整天的暴饮暴食不至于抵消你前三天星期的减肥成果。你尽管享受食物的美味而不必心存内疚,因为医师指示你星期日全天大吃大喝。不过,到了星期一时,你却得再回到原先的节食计划中。如果可能的话,请再次连续节食三星期,接着又可以尽情吃喝一整天而问心无愧。
                  她最后一封来信表示,这种连续三星期储存饥饿感受,并非是最好的减肥方式。她渴望每天都有权利感到饥饿,并且自由享受食物——每天享用适量的食物。无论如何,尽情吃喝的日子显然使她有能力连续节食三星期。
                  ※ ※ ※
                  如果治疗方式等于“开立症状药方”类型。艾瑞克森指示个案去做的事完全是个案行之多年的事——节食三星期,接着再尽情吃喝一番。其间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大吃大喝的时间大幅缩短。由此看来,如果原先模式可以改变(即使是很微笑的改变),个案即有可能产生更进一步的改变。如果我们再三见到的情形,这可说是艾瑞克森进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式之一——设法启发一项微小的改变。


                  14楼2013-10-27 15:21
                  回复
                    故事14:观光减肥法
                    某位女士要我设法改善她的体重。我注视着她的手指甲,她有着鲜红的长指甲,我想它们是那种商品指甲——黏上去的假指甲。这些指甲相当醒目,她那一团团的肥肉再加上那些鲜红色的长指甲!
                    我说道:“我可以协助你,但你必须合作。你必须攀爬女人峰。”
                    她询问:“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吗?”
                    我回答:“是的。”
                    她表示:“那么,我希望与人结伴同行。”
                    我于是说道:“你曾一再抱怨你那十六岁大的儿子体重将近超过一百磅了。带着他与你结伴同行吧!为他立个好榜样。”
                    我再次见到她时,她表示:“你知道吗?我并不相信自己真的想减轻体重,我知道我儿子也不愿意。你会介意我停止欺瞒自己吗?”
                    我回答:“一点也不!”
                    另有一位女士来电话想我求助:“我很不好意思直接去见你。过去两年来,我一直忽略我的丈夫、家庭与孩子。我整日坐在厨房内,忙着将任何触手可及的食物送入口中。我的丈夫必须每日接送孩子上下学,他也同时负责采购工作,我则仅限于煮饭烧菜与大吃大喝。我实在胖得不像话,甚至不愿意让你看见我。”
                    我说道:“你想减肥。你已忽略丈夫、孩子两年之久了。你为什么不干脆替孩子请段长假?他们不会有什么损失可言。你丈夫的薪水足够你买辆属于自己的车,然后带孩子至各处观光,行遍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加州,以及你所知道的每一处采集棉花的地方。让你的孩子在观光过程中阅览各种手册——历史与地理手册。旅途当中住宿在无厨房可用的汽车旅馆内。你将会忙着照顾孩子而无暇吃喝。依你丈夫目前的薪水而言,他可以选择在周末时间搭机与你们至四处会合,全家人可以好好享受一整年的观光旅游假期。”
                    一年后,她再度来电:“我已恢复到标准体重了。我如今对孩子深感兴趣,我深爱我的丈夫,并希望能回到现实生活中操持家务。我还必须继续观光吗?”
                    我回答:“除非你又再度增加体重。”
                    她表示:“别担心,医生。我已受够了。我现在只想好好陪伴儿女成长以及照顾整个家庭。汽车旅馆令人窒息,孩子们倒是乐不思蜀,但我却有权利回家享受,我得维护这项权利。”
                    我从未收到应得的诊疗费,也从未见过她本人。在未能与此家庭谋面的情况下,整个家庭却深受心理治疗的影响而获益。由此可以证明,当你触及个案要害时,你的个案必会有所反应而加以改变。
                    ※ ※ ※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已见识到艾瑞克森呢处理超重问题的三种截然不同方式。在先前的每一项案例中,他的注意焦点以及促使个案施力的领域均有所不同。当然,在三项成功的案例中,冬季绝对是决定性因素,而艾瑞克森每每在治疗一开始时,即研判出个案的冬季是否强烈。至于那位毫无改变动机的女士案例中,由她无法遵行攀爬女人峰的简单指令一事,即可看出她对减肥兴趣缺缺。艾瑞克森其实早已料到她会是个懒惰而自恋的女人——当他眼见她的行为举止(包括那虚有其表的人造指甲在内)时,他已预知她将打退堂鼓。
                    接下来的两个故事,动机因素依旧是决定性的成败关


                    15楼2013-10-27 15:22
                    回复
                      故事15:戒酒决心强度测验
                      一位非常富有的男士前来见我:“我是个酒鬼,我想要戒酒。”
                      我说道:“首先,我得对你有些基本的了解。你结婚了吗?”
                      他回答:“非常结婚了。”
                      “我不懂你的意思,何谓‘非常结婚’了?”
                      “我是说,我们拥有一幢避暑别墅,远离人烟十里之外,四周景色怡人,别墅也整修得美伦美奂。我和妻子经常在那儿带上两三星期。我们只需要将钓竿由卧室窗口伸出去,便可以尽情垂钓小溪中的鳟鱼。别墅之内没有安装电话,我们远离文明。室内的设施倒是一应俱全,甚至储存了各种食物以及所有品牌的烈酒。每年夏天,我与妻子两人总要赤身裸体在那儿待上两三星期,籍以纵情恣意地‘享受’美好的生命。”
                      我说道:“太好了,你讲很容易利用如此环境戒掉酒瘾。请你的妻子负责开车到别墅,将所有的烈酒以及你的衣物全部装妥带回凤凰城来。她随后可以商请另外一位朋友开车将她送回别墅。她必须将所有的衣物交托朋友代管。如此一来,你俩就可以彻底快活两三星期,每日一垂钓鳟鱼为乐而完全不受烈酒的诱惑。我知道你应不至于赤身裸体地徒步十里路越过沙漠去买瓶酒来喝才对。”
                      他表示:“医师大人,我想我并非真心想戒酒。”
                      可是,那实在是近乎完美的戒酒之道,而“你的酗酒个案”必须真心实意想戒酒才行。
                      ※ ※ ※
                      籍由使用“你的酗酒个案”一词,艾瑞克森强调出他的治疗信念。他认为心理治疗师一旦接受个案,便应承担起协助个案成长得责任。如果身为心理治疗师的你接受了一位酗酒个案,这位个案立即变成“你的酗酒个案”。文中这位男士回绝了艾瑞克森的治疗方式,因而他并未成为艾瑞克森的个案,只好继续保有他自己的酗酒问题。


                      16楼2013-10-27 15:24
                      回复
                        故事18:幽闭空间恐惧症
                        某位病人拥有幽闭空间恐惧症,她无法忍受待在密闭的小房间内。小时候,她的母亲会将她关在储藏室内作为惩罚。母亲关上门,故意在门外将脚步声踩得咔嗒、咔嗒作响,让女儿以为母亲就此遗弃她远去。
                        女孩自此发展出对密闭空间的恐惧症,我遂要求她尝试待在我办公室的藏书室内。
                        她表示:“藏书室的门必须完全敞开才行。”
                        我说道:“与其百分之百的敞开,不妨试着只差一厘米即完全敞开的程度如何?”
                        她同意接受,于是试着待在房门只差一厘米即完全敞开的小房间内。随后,我们练习逐渐掩上门,先是掩上两厘米、三厘米、一分米,接着则是掩上半寸、一寸的宽度,而房门到底必须开敞到什么地步,才能令她感到安全呢?
                        她就这样一直待在我的藏书室内,并逐渐将房门缓缓掩上。过程中,我一直留意她的恐慌反应。当房门只剩下一寸小缝时,手持门把的她发现自己依然颇为心安。最后,她发现即便房门完全关闭,只要手持门把,她仍旧能够在密闭的空间内自在地顺畅呼吸。
                        接着,我建议她不妨试着由房间的钥匙孔向外张望。既然她能够经由钥匙孔看见外界景象,自然不必再抓着门把不放。
                        ※ ※ ※
                        幽闭空间恐惧症活生生第显示出当事人内心所衍生的局限所在。解释这类恐惧症以及其他恐惧症成因的理论不胜枚举,但艾瑞克森却无意进行探讨。他的关注焦点在于协助受苦的当事人,解除令人窒息的压缩感受、超越自身的恐惧限度。
                        艾瑞克森籍由此例告诉我们,应如何一点一点地逐步处理艰难的课题——先是加以想像,接着再逐渐关上房门,随后则如法炮制应付另一扇门,以及窗户……


                        19楼2013-10-27 15:27
                        回复
                          故事19:星辰界限
                          一位天文学教授在严冬时前来求助。他非但未将大门关上,还刻意将我办公室的房门以及室内另外两扇门一一敞开。
                          除此之外,他也彻底打开了一扇窗户。他拉起了百叶窗,卷上了帷幔并且推开了窗户。
                          他说道:“我应政丨府邀请前去婆罗洲拍摄日全食景象。然而,多年来我一直深受幽闭空间恐惧症所苦。为了到婆罗洲去,我不但得搭飞机,还得坐火车。此外,我还必须乘船、搭汽车,至于暗房工作更是不在话下。你能治好我吗?再过两个月我就得动身启程了。”
                          我令他先进行想像工作——想像某扇门开着的样子(虽说它实际是敞开的)。最后,他终能在催眠状态中安然想像关上一扇门的情境,接着我又要他想像另一扇门也关了起来。随后,窗户关闭了,通往办公室的前门也掩上了。
                          他前往在婆罗洲拍摄日全蚀的任务相当成功。
                          当他在催眠状态中成功地想像房门关闭的情景时,我确实起身关上了房门——一点又一点地逐渐关闭,直到房门完全掩上为止。总之,令他先行想像之后,我即逐一关上了房间的每扇门。在具体关门之前,我总是先让他想像房门关闭的情景。我会将敞开的房门称之为墙上的裂缝,并且说:“现在,且让我们愈合此一裂缝,一点又一点地让它在坚实的墙壁上消失。”
                          如果你也拥有幽闭空间恐惧症,必然渴望处在门户大开的环境中。我却会令你在催眠状态中眼见墙上一道宽广的裂缝。不论你的幽闭空间恐惧症有多么严重,你一定可以安然坐在门户大开的房门内。而当我着手转变你内心的图像时,你将视门户有如你背后墙上的裂缝。
                          催眠治疗的优势正在于此。你可以令处在催眠状态中的当事人,活灵活现第想像宽阔的大门口有如墙壁上的裂缝。他们的身后势必有一道墙壁可供转换内心图像。进行心象转换过程中,门户必须大开。当他们终将门户视为墙上裂缝时,再缓缓关上一道道裂缝。
                          先前的个案到达婆罗洲拍摄完日全蚀景象后,迫不及待地进入暗房冲洗照片。他急着想要目睹婆罗洲的风光以及他所抓住的每一个景像。
                          第二年冬天,他的妻子前来拜访我。她向我表示:“感谢老天,今年冬天我再也不必睡在门窗大开的环境中了。”
                          ※ ※ ※
                          在这项幽闭空间恐惧症的案例中,艾瑞克森再次协助个案逐渐忍受着愈来愈“封闭”的处境。先前另项案例中,艾瑞克森选择在实际的情境内演练,逐渐减轻恐惧的程序。面对这位天文学教授,艾瑞克森却采取先行幻想的准备步骤。幻想经验随后籍着艾瑞克森起身关闭房门而获得印证。艾瑞克森不仅确实关闭了原先大开的房门,还经由催眠暗示在坚实的墙壁上制造出“宽广裂缝”的景象。由此可见,他不仅能够掌控个案的恐惧感受,还有办法变更对方的知觉信念——籍由移动其视觉幻象以达目的。他将宽广裂缝的幻象与开阔感受连成一气——“你可以安然坐在门户大开的房间内。”接着,当他“转变内心图像”时,便可以暗示个案即使“宽广裂缝”逐渐消失,原有的安全舒适感受依旧存在。


                          20楼2013-10-27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