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4:推铅球金牌得主
唐纳·劳伦斯(Donald Lawrence)练习推铅球已有一整年之久,所属的高中教练整整耗费一年时间每晚义务指导他,且分文不取。唐纳身长六尺六寸、体重两百六十磅,全身没有一丁点赘肉。教练一心一意训练他缔造全国高中学生推铅球的新纪录。令人气馁的是,到了年底距离比赛仅剩两星期时,唐纳竟只能将铅球推至五十八尺远——离刷新记录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他的父亲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带唐纳来见我。我指示唐纳坐下来进入催眠状态,引导他悬浮起手臂,感受其间每一块肌肉,并告诉他下回再前来进入催眠状态,聆听我说话。我随后问他是否知道一里路本是四分钟长的滑雪路径,但罗杰·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却破了此项记录——此项历久不衰的记录。我问他是否明白班尼斯特当初“如何”成就此一状举。
我告诉他:“这位以十项全能闻名于世的班尼斯特,十分了解自己能够以十分之一秒甚至百分之一秒些微的差距赢得滑雪径赛;他同时意识到四分钟一里路的记录可视为两百四十秒。只要他能滑出两百三十九又五分之一秒的成绩,便足以打破长久以来四分钟一里路的记录。”
我接着转会话题:“唐纳,你目前已达到五十八尺远的推铅球距离。请你诚实地告诉我,你能分辨五十八尺与五十八尺又十六分之一寸之间的些微差距吗?”
他立即反应:“当然不可能。”
我再追问:“五十八尺又八分之一寸呢?”
他表示:“也不可能。”
我逐一加长距离,一直问到五十八尺与五十九尺之间的差距,而他依旧无法说出两者之间的分别。在此之后,我又针对他进行了两次疗程。其间,我“缓缓延展可能性”。两星期后,他刷新了全国高中推铅球记录。
那年暑假,他再次前来见我:“我即将参加奥运,我需要一些忠告。”
我表示:“奥运史上的推铅球记录尚不及六十二尺远。不过,你还只是个十八岁大的小孩子。拿个铜牌回家就行了,可别夺回金牌或银牌。否则,你将来只好和自己拼成绩了。就让派瑞与欧布莱恩去拿金牌与银牌吧!”
派瑞与欧布莱恩果真不负众望,分别摘下金银牌。唐纳则依言抱了个铜牌回家。
随后一届奥运在墨西哥市举行。唐纳第三度造访:“我将前往墨西哥市参赛。”
我说道:“唐纳,如今你已较前年长四岁,到了可以摘金牌的时候了。”于是他抱回了金牌。
即将前往日本东京时,他又来见我:“我在东京该如何表现?”
我回答:“运动成就往往需要费时酝酿才能开花结果。再去拿面金牌吧!”
他果真再次获得金牌,并进入大学攻读牙科医学。大学就读期间,他发现自己拥有两项竞赛的参赛资格。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他前来见我:“大学竞赛迫在眉睫,它是场正式比赛。我该如何表现?”
我回答:“唐纳,众人总惯于自我设限。多年以来,奥运的推铅球项目中,选手始终将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六十二尺以下。坦白说,我并不清楚铅球到底可以推多远。但我确知它一定可以推得比六十二尺远,我甚至怀疑七十尺的距离也不无可能。你为何不试着刷新纪录,在六十二尺与七十尺之间缔造佳绩?”我认为他大约将目标设定在六十五尺六英寸的距离。
另场比赛前,他又循惯例前来造访:“现在又当如何?”
我说道:“唐纳,你已推出了六十五尺的距离,显见长久以来不到六十二尺的奥运纪录并非是运动选手的极限所在。对你而言,这只不过是啼声‘初试’而已。下回比赛中不妨再行尝试,看自己是否能逼近七十尺距离。”
唐纳表示:“就这么办。”
他推出了六十八尺十寸的距离。
我将自己如何调丨教唐纳·劳伦斯的过程说给一位德州的教练听,这位教练听得非常专注。随后他告诉我:“我目前正在训练麦斯特森(Masterson)推铅球。”
当这位教练照本宣科地将我训练唐纳·劳伦斯的过程说给麦斯特森听时,麦斯特森说道:“如果那就是艾瑞克森训练唐纳·劳伦斯的方式,我也来依样画葫芦,看自己能超越唐纳·劳伦斯多少。”
于是他创出了七十尺的新纪录,至于目前应以达到了七十尺四寸的距离。
艾瑞克森接着将话题转向高尔夫球运动:
高尔夫球运动中,你一向不难在面对第一洞与第二洞时打至标准杆数。接着,问题便来了:“第三洞还能维持如此水准吗?”因此,不妨将每一洞都“想成”第一洞,放手让杆弟去计算行经的洞数与流程。
某位高尔夫选手曾前来求教:“我一向可以打出七十出头的杆数,希望能在进入职业高尔夫球领域前赢得州际比赛。目前,我则计划先获取亚利桑那州业余公开赛的冠军。令人气馁的是,自己每回正式参赛的表现总是不尽理想,往往只能打出九十多杆的烂成绩。独自练球时反倒容易达到七十出头的杆数水准。”
我遂引他进入催眠状态,并趁机暗示他:“比赛中,你将只会专注心神打‘第一’洞。你唯一记得的事就是不断打第一洞。此外,你还会‘独自一人’置身高尔夫球场。”
他参加了随后的洲际锦标赛。打完十八洞的他继续又朝另一洞走去,幸好有人及时阻止:“你已打完十八洞了。”他回答:“不对,我才刚打完第一洞而已。”接着,他又语带惊讶地表示:“周遭这些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 ※ ※
相信读者不难注意到艾瑞克森利用老生常谈进行暗示的特殊之举。“唐纳,如今你已较从前年长四岁,到了可以摘金牌的时候了。”这番话前段陈述的是具体事实,后端陈述的则是一种可能性。艾瑞克森刻意将它们并列,好让两者地地位相等,增强说服力。当艾瑞克森暗示唐纳争取铜牌时,唐纳果真依言行事,展示出超凡的自我控制力——一种定点的控制力。如此自我控制能力远比获取金牌更加难能可贵。思念之后,当艾瑞克森暗示唐纳不难摘下金牌时,成果早在预料之中。唐纳先前的自我控制表现,即足以肯定他稍后必能稳居冠军宝座。
值得注意的是,这故事中所描述的唐纳·劳伦斯真有其人,而且确实获得过好几次奥运冠军。只不过,为了信守保护隐私原则,当事人的名字与细节均已经过适当的修饰与修改。其间治疗效益既非纯粹的理论,也并非出自艾瑞克森一厢情愿的幻想。
唐纳的确步步有所进展。打从一开始,艾瑞克森即提醒他众所周知的事实:罗杰·班尼斯特打破了四分钟一里路的滑雪记录。班尼斯特是如何办到的呢?他改变了原有的思考方式。他将四分钟改视为两百四十秒。如此一来,挑战变成了以秒计算而非以分钟计算,应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艾瑞克森的策略即是引导唐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一旦思考方式有所改变,唐纳便会犹如班尼斯特般,足以克服心理,超越个人极限。艾瑞克森刻意先将改变的范围缩小——将差距界定在五十八尺与五十八尺又十六分之一寸之间。他先行将改变的范围缩小,接着再逐渐递增改变的幅度。
每一项难题都自有其历史与未来。艾瑞克森认为若能把焦点集中于改变未来,而不为过往历史伤神,三分之二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因此在高尔夫球赛中,你若视每一洞为第一洞,自然不至于背负来自先前表现的压力。你既往不咎,必有能力改变未来,而未来应是惟一的冀望所在。
先前两段故事着实令我获益良多,它们使我知道该如何告知求诊个案:依赖的解决之道在于扩展个人的能力与极限。如此观点远比告诉他们必须学习独立(一如其他人对他们的耳提面命)更具实质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