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清水吧 关注:64贴子:8,295
  • 13回复贴,共1

【论文】论西夏建国时期的人口规模 【作者】张艳娟, 王 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 11 月第 29 卷 第 6 期
摘要: 西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王朝之一, 主体民族为党项羌。该国在灭亡后并没有任何一条关于其人口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 迄今为止, 在史学界对其人口规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试从西夏建国前党项及夏州政权的发展和西夏建国初期的军事力量来分析, 得出西夏建国时其人口规模大概在200万左右的结论。 关键词: 西夏; 建国; 人口规模I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29 07:51回复
    现在关于西夏人口规模的推测主要有四种。乔幼梅认为, 西夏境内总户数约15万至18万户之间,极而言之亦不过20万户、百万人口上下, 这样百万人口的小国, 即使全民皆兵, (军队)也不可能达到50余万【1】。杜建录认为, 从西夏丁壮人数、宋人关于西夏人口估计与部分州的户口数三个方面推测,西夏人口应在30 余万户(帐)、150万口左右, 上限不超过180万或200万口, 下限不低于100万或120万口【2】。李虎认为, 假定西夏“二丁取一正军”, 则根据1084年 80 万大军围攻兰州分析全国有 100 万壮丁, 壮丁人口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由此推出西夏人口 400万【3】。余苇青认为, 假定西夏每一正军配二名抄, “兵三人共一幕0”则根据正军 50 万推算全国军抄150万, 军抄人口占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由此推出西夏人口不下900万【4】。
    笔者力图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西夏建国前党项族的发展状况和西夏建国时的军事力量来分析其人口规模, 不妥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I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0-29 07:53
    回复
      一.西夏建国前党项及夏州政权的发展 党项, 又称党项羌, 是我国古老羌族的一支, 最早于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今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地带的草原上, 从事畜牧业生产, 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由隋至唐, 其生活区域不断扩大, 部落人口也相应增加。到唐代时, “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 一姓之中分为小部落, 大者万余骑, 小者数千骑, 不相统一。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 而拓跋最为强族”【 5】。如果按每一个大部落有“万余骑”来推算, 那么这八部应有10 万骑。由于党项人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 平均三四人中就有一人为兵, 所以唐初党项族的人口大概在40万左右。I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0-29 07:54
      回复
        贞观末年, 吐蕃势力逐渐向北发展, 党项各部也因受其威胁而陆续北迁。“其在西北者, 天授三年( 692年)内附, 凡二十万口, 分其地置朝、吴、浮、归等十州。仍散居灵、夏等界内。”【8】在这次内迁中,著名的拓跋部不包括其中。后来拓跋部也迁至庆州, 《资治通鉴》卷220 载:“贞观以后, 吐蕃浸盛, 党项拓跋诸部畏逼, 请内徙, 诏庆州置静边军州处之。又置芳池都督府于庆州怀安县界, 管小州十, 以处党项野利氏部落。”显然这次拓跋部的迁徙还包括了野利等部, 规模是比较大的。因此, 这两次内徙的党项人口应该在40万以上。I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0-29 07:57
        回复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 党项首领李继捧因为无法解决内部矛盾而主动献出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 宋朝在这五州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官制, 并派兵镇守。但是, 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对此极为反对, 并纠集力量对宋朝发动了一系列恢复故土的战争, 使宋军疲于应付。至道三年( 997年) , 宋太祖死, 宋真宗即位。真宗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 归还了李继迁夏、绥、银、宥等州, 授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 党项夏州政权终于恢复了昔日的地盘。但李继迁并未满足, 而是继续向外扩张, 于咸平五年( 1002年)集结重兵攻陷灵州城, 改灵州为西平府 并迁都于此。灵州地方千里, 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代时置朔方节度使开府于此, 河西旧有五镇拱卫, 《武经总要》 卷18下 《西蕃地界》所举河外五镇有: 保静镇, 夏为夏州; 怀远镇, 夏为兴庆府; 定远镇,夏为定州; 灵武镇, 隔河东距灵州25 公里, 夏为顺州; 临河镇, 夏所立州名失载。李继迁拥有富庶的灵州及河西五镇等地区后, 实力大增, 治下人口也随之增加。I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0-29 08:00
          回复
            很好,很强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0-29 08:01
            收起回复
              1003年, 李继迁在攻打西凉时中箭而死, 子德明即位。德明采取了倚辽和宋的政策, 向北宋进誓表, 表示归顺, 同时宋朝也不愿再与夏州政权作战,便将横山及山界蕃户划给德明, 以示友好。这样一来, 西夏的左厢地区就完全形成了。德明在解除了宋朝的威胁后, 开始全力向西扩张, 先后攻取了甘州、凉州等地区, 为以后的西扩奠定了基础。到1036年, 元昊最后举兵攻破回鹘, 全部占有了河西走廊, 又攻兰州, 形成了西夏的右厢地区。甘州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西阻弱水, 南跨青海, 北控居延”, 西夏在这里设甘肃军司。凉州也是河西重地, 农牧业兴盛, 经济繁荣, 元昊攻占后升为西凉府, 后来凉州成为西夏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再往西, 是肃州、瓜州、沙州等城镇, 它们像一颗颗珍珠散落于辽阔的河西走廊上, 这些州县由于有祁连山雪水的滋润, 都是著名的绿洲。这一广大地区并入西夏版图, 使一大批回鹘人、吐蕃人、汉人等成为其属民, 西夏的人口进一步增加了。I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0-29 08:02
              回复
                到元昊建国时, 其地“东尽黄河, 西界玉门, 南接箫关, 北控大漠, 地方万余里”【10】。此时西夏的人口已颇具规模, 不仅有主体民族党项羌, 还包括大量汉人、回鹘人和吐蕃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0-29 08:03
                回复
                  二. 从西夏建国初的军事力量分析其人口规模 西夏建国时的人口规模, 笔者已经从党项族的迁徙和夏州政权的发展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下面从西夏军队的记载分析其建国时的人口规模。关于元昊建国初期的军队数, 《宋史·夏国传》有明确的记载: “置十二监军司, 委豪右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 以备契丹; 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 以备环、庆、镇戎、原州; 左厢宥州路五万人, 以备鄜、延、麟、府; 右厢甘州路三万人, 以备西蕃、回纥; 贺兰驻兵五万、灵州 五万人、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 总五十余万。”【11】依《宋史》的记载来分析, 西夏建国初期十二监军司一共拥有50多万军队, 那么西夏能拥有50万的常备军吗?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材料中得到答案。
                  首先, 从西夏的战术上来看, 西夏擅长流动作战, 集中兵力, 以少胜多。韩琦、范仲淹论边事时说党项人 “种落散居, 衣食自给, 或忽而点集, 并攻一路”【12】。《宋文鉴》卷53 也说, 宋军失败, “其患在于虏兵常合我兵常分也。六路(陕西五路加河东路)兵无虑二十万, 而二十三州、二百余寨, 分屯保戍, 则是我兵虽多, 而散在处处也。贼之来也, 大则六监军、衙头一时俱发; 小则随处寇掠。边城一面受敌, 则所与角战者无几, 而城寨之兵又各有所守, 不可会乘, 多寡不敌, 则乞师告急, 救兵才至, 贼又已去。今贼常以合兵击我散兵, 而我常以不敌之众当其锋, 此庆历之失也。”这显示出了西夏军队擅长流动作战, 并 攻一路这一用兵特点。基于这样的用兵特点, 西夏如果将部队像宋朝那样分散到各地驻扎,就会在军事上陷于被动, 从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作战优势,因而其所谓的五十万常备军并不可信。I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0-29 08:06
                  回复
                    其次, 中国古籍记载出征军队人数, 往往是为了壮声威而高估成整数,或者为了减少自己战败的过错, 也要高估敌人的数量上报。赤壁之战曹军20万, 却号称80万大军。西夏与敌交战, 每每动用精兵总是号“十万”, 号“二十万”, 最多一次为1084年西夏发动了80万大军围攻兰州, “步骑号八十万,围兰州, 意在必取”【13】。此条史料中亦做“号”, 可以看得出这也非实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兰州古城东西约六百余步, 南北约三百步。”面积不足一平方千米, 在兰州驻守的部队, 也就是数万人, 如何守得住西夏80 万大军的围攻而不破? 其常 备军必定不足50万, 更谈不上80万。
                    再次, 从当时的生产力分析, 西夏的常备军也不可能达到50万。西夏军队出征, 每个士兵“赍粮不过一旬”【14】, 在曾巩的《隆平集·西夏传》上也记载:“凡年六十以下, 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对于一支粮食、武器都需士兵自备的部队, 其规模又怎能达到50万之众呢? 西夏军队的后勤补给主要依靠“擒生军”在战争中掠夺, “擒生军”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在战争中俘掠生口、牲畜、财物, 以解决给养和本国劳动力、兵源不足的问题【15】] 。在这种战略物资不能自给的条件下, 50万规模的部队(常备军)不可能长期存在。庆历年间北宋常备军规模为“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16】。经济、军事都占绝对优势的中央王朝不过养活一百多万军队, 还常常不能接济, 大军久驻, 坐而乏食。西夏这样一个寡民小国, 地域面积不足北宋的五分之一, 又怎能拥有50万的常备军呢?I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0-29 08:10
                    回复
                      要从壮丁数推知全国人数, 关键是壮丁数和人口总数的比例问题。一般来说, 15岁到60 岁的男性人口约占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 所以能够推算出西夏建国时境内人口在200万左右。
                      纵观党项族的发展, 从唐至宋, 没有人知道他们会把利剑插向何方。由不断迁徙到建立夏州政权,这些马背上的英雄一步步走向强大, 及至攻下灵州和河西走廊后, 其建立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这时随着西夏所占地域不断扩大, 其治下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宋史》中记载李元昊建国初有50 万“军队”, 这显然是一个虚夸数字, 由于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 因此推断这50万“军队”是其建国时全部的壮丁数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 西夏在建国时的人口规模比人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不过200 万左右。可能其军事上的强势, 是使人们产生错觉的原因吧。I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0-29 08: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