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吧 关注:5贴子:78
  • 4回复贴,共1

七古吧 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古:古诗的一种。每篇句数不拘,每句七字。
  七言古体诗的省称。《花月痕》第三七回:“荷生轿中,口占七古。”林纾《书黄生札记后》:“至于昌黎作铭时,胸中不作七古之想,此语实深知昌黎者。唯其不作七古之想,故力求其蹇涩,正以敛避七古。”


1楼2013-10-29 13:18回复
    古体诗类分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三个栏目。专门列出古体诗组,意与律诗(近体诗)进行区分。古体诗不依律诗的平仄、粘、对、韵式等规定,句数也无定数。


    3楼2013-10-29 13:20
    回复
      五言古诗既每句都五个字的古体诗。
        七言古诗为每句七个字的古体诗。
        杂言古诗指每句字数不为五、七言(如四言、六言等)的古体诗。杂言古诗除包括每句字数一致的古体诗外,还包含句中字数不一致的古体诗。


      4楼2013-10-29 13:21
      回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I


        6楼2013-10-29 13:21
        回复
          大家快快发表自己的作品吧


          7楼2013-10-29 13: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