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立
京剧《野猪林》(电影版)集京剧文武老生之大成,不仅是京剧艺苑中的一枝风姿瑰美的艺术奇葩,也是一出雅俗共赏久唱不衰的传世之作。据闻,最早把这个故事搬上京剧舞台的是武生宗师杨小楼。1922年,他在上海跟牛松山学了《夜奔》的身段后,回到北京正式改编上演颇受欢迎,成为武生戏的典范。此剧演红后,激发了杨小楼排演全部《林冲》的豪情——共分四本:《野猪林》、《山神庙》、《夜奔梁山》、《火并王伦》(杨只排了前三本)。杨小楼扮演林冲,鲁智深最早由侯喜瑞扮演,后来由郝寿臣扮演,上演后享誉剧坛。之后,著名武生李万春、李少春和厉慧良均演出此剧。
手头珍藏的有:杨小楼《野猪林·结拜》的老唱片录音,李万春《野猪林·一路上受不尽无情恶棍》等著名唱段,厉慧良《野猪林·发配》音配像,由崔嵬、陈怀恺导演,李少春编剧并领衔主演的电影艺术片和舞台实况演出的音配像。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以为:虽然是同一个题材,同一个行当,同一个人物(林冲),则无论从主题的提炼到情节的安排和唱腔的设计,李少春的《野猪林》都更为贴近生活,更是引人入胜,更能与内外行观众产生共鸣,给人以最美的艺术享受。
一代宗匠余叔岩轻易不赞许同行,在谈到杨小楼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杨小楼完全是仗着天赋好,能把武戏文唱,有些身段都是意到神知;而在他演来非常简练漂亮,怎么办怎么对,别人无法学,学来也一无是处,所以他的技艺只能欣赏而绝不能学。”大师级的论断对于其他后起之秀可谓“此言”不虚,而对于自己的入室弟子李少春则应另当别论。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杨小楼先生的《野猪林》可能是一出较纯粹的武生戏,李少春在继承杨派艺术的基础上表现出许多新的创造,有不少超越杨先生的地方。
有人说,中国的京剧从谭鑫培开始,经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基本风格都是属于古典唯美主义的,特别适合于中上层士人的欣赏口味。其时,典雅、精致、细腻、婉约……之“美”成为当时衡量艺术效果的唯一标准。“剧”义是无关重要的,“艺”是第一位的。所以,早年的很多京城戏迷上戏园子只是去“听戏”,大多闭上眼“听享”美妙的韵腔。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完全成了附属于“表演”的位置。京剧远离了现实生活,为下层平民百姓所可望而不可即。
杰出的艺术大师杨小楼为后人留下的《野猪林·结拜》的老唱片录音,无疑成为极其珍贵的传世之作。被称为京剧界通天教主的刘曾复先生在《回忆杨小楼的演出》一文中有过生动的描述:1929年杨与侯喜瑞排出《野猪林》、《山神庙》,杨演林冲、侯演鲁智深,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的第一舞台公演。杨小楼的《野猪林》没有武打,主要是唱、念、做。这样安排正是服从全部《林冲》的整体性,在此戏中杨的创作艺术境界确实很高。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完全躲开了与此戏相似的《大名府》的表演,深受当年观众的称赞。
“误入白虎堂”一场,高俅要斩林冲,林高喊冤枉,高俅惊思之下吩咐把林送开封府定罪,由中军押下。由于剧情与《大名府》发配太相似了,大家猜不出林冲脚被烫伤后到底走什么脚步,真怕出来跛跛像《大名府》卢俊义那样不美观的走法,甚至人们想如果杨小楼上来一步一颠唱一段二黄散板,那可就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了。等出场一看,大家全服了。
“野猪林”一场前接鲁智深过场下,解差董超(迟月亭串演)、薛霸(先是傅小山、后来是王福山)后台一声喊叫,董超先上,林冲斜身磋步上,薛霸随后上,林归中间后转身端丫后倒、低头坐地不起……后是董、薛搀林,捆树上,鲁救,松绑,薛背林,与鲁智深合唱二黄散板下。这样表演既合理又火炽,既美观又能充分发挥杨本身的特长,杨的磋步是有口皆碑、无可挑剔的绝技。杨所演的《野猪林》里的林冲是“忍而又忍”,这样就更便于衬出《山神庙》以后林冲的“忍无可忍”。这种欲擒故纵的表演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学习。
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根据回忆撰文指出:一是《野猪林》的末场杨小楼扮林冲穿红色罪衣罪裙上场,按“编辫子”的走法走蹉步,穿的是草鞋戴脚镣;二是这一场下场时所唱四句二黄散板,末句是林冲、鲁智深齐唱,杨的嗓音十分响亮,竞盖过郝寿臣,博得满堂彩声(有人说杨小楼只会唱西皮不会唱二黄,此亦不确;这出戏就是唱二黄的一例;而《下河东》更是杨常唱的戏,也是唱二黄的)。三是曾经看过三次《野猪林》,杨每次演法小有不同。即末场走蹉步时有时竞直截了当坐于台上,有时则翻一小软抢背后再坐于台上。吴先生认为:杨小楼执简驭繁,点到而止,只有他才能这样演;而观众对李少春就不一样了,如果少春也只是点到而止,观众就会不答应。两人的路子是不能互相代替的。I
京剧《野猪林》(电影版)集京剧文武老生之大成,不仅是京剧艺苑中的一枝风姿瑰美的艺术奇葩,也是一出雅俗共赏久唱不衰的传世之作。据闻,最早把这个故事搬上京剧舞台的是武生宗师杨小楼。1922年,他在上海跟牛松山学了《夜奔》的身段后,回到北京正式改编上演颇受欢迎,成为武生戏的典范。此剧演红后,激发了杨小楼排演全部《林冲》的豪情——共分四本:《野猪林》、《山神庙》、《夜奔梁山》、《火并王伦》(杨只排了前三本)。杨小楼扮演林冲,鲁智深最早由侯喜瑞扮演,后来由郝寿臣扮演,上演后享誉剧坛。之后,著名武生李万春、李少春和厉慧良均演出此剧。
手头珍藏的有:杨小楼《野猪林·结拜》的老唱片录音,李万春《野猪林·一路上受不尽无情恶棍》等著名唱段,厉慧良《野猪林·发配》音配像,由崔嵬、陈怀恺导演,李少春编剧并领衔主演的电影艺术片和舞台实况演出的音配像。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以为:虽然是同一个题材,同一个行当,同一个人物(林冲),则无论从主题的提炼到情节的安排和唱腔的设计,李少春的《野猪林》都更为贴近生活,更是引人入胜,更能与内外行观众产生共鸣,给人以最美的艺术享受。
一代宗匠余叔岩轻易不赞许同行,在谈到杨小楼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杨小楼完全是仗着天赋好,能把武戏文唱,有些身段都是意到神知;而在他演来非常简练漂亮,怎么办怎么对,别人无法学,学来也一无是处,所以他的技艺只能欣赏而绝不能学。”大师级的论断对于其他后起之秀可谓“此言”不虚,而对于自己的入室弟子李少春则应另当别论。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杨小楼先生的《野猪林》可能是一出较纯粹的武生戏,李少春在继承杨派艺术的基础上表现出许多新的创造,有不少超越杨先生的地方。
有人说,中国的京剧从谭鑫培开始,经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基本风格都是属于古典唯美主义的,特别适合于中上层士人的欣赏口味。其时,典雅、精致、细腻、婉约……之“美”成为当时衡量艺术效果的唯一标准。“剧”义是无关重要的,“艺”是第一位的。所以,早年的很多京城戏迷上戏园子只是去“听戏”,大多闭上眼“听享”美妙的韵腔。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完全成了附属于“表演”的位置。京剧远离了现实生活,为下层平民百姓所可望而不可即。
杰出的艺术大师杨小楼为后人留下的《野猪林·结拜》的老唱片录音,无疑成为极其珍贵的传世之作。被称为京剧界通天教主的刘曾复先生在《回忆杨小楼的演出》一文中有过生动的描述:1929年杨与侯喜瑞排出《野猪林》、《山神庙》,杨演林冲、侯演鲁智深,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的第一舞台公演。杨小楼的《野猪林》没有武打,主要是唱、念、做。这样安排正是服从全部《林冲》的整体性,在此戏中杨的创作艺术境界确实很高。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完全躲开了与此戏相似的《大名府》的表演,深受当年观众的称赞。
“误入白虎堂”一场,高俅要斩林冲,林高喊冤枉,高俅惊思之下吩咐把林送开封府定罪,由中军押下。由于剧情与《大名府》发配太相似了,大家猜不出林冲脚被烫伤后到底走什么脚步,真怕出来跛跛像《大名府》卢俊义那样不美观的走法,甚至人们想如果杨小楼上来一步一颠唱一段二黄散板,那可就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了。等出场一看,大家全服了。
“野猪林”一场前接鲁智深过场下,解差董超(迟月亭串演)、薛霸(先是傅小山、后来是王福山)后台一声喊叫,董超先上,林冲斜身磋步上,薛霸随后上,林归中间后转身端丫后倒、低头坐地不起……后是董、薛搀林,捆树上,鲁救,松绑,薛背林,与鲁智深合唱二黄散板下。这样表演既合理又火炽,既美观又能充分发挥杨本身的特长,杨的磋步是有口皆碑、无可挑剔的绝技。杨所演的《野猪林》里的林冲是“忍而又忍”,这样就更便于衬出《山神庙》以后林冲的“忍无可忍”。这种欲擒故纵的表演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学习。
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根据回忆撰文指出:一是《野猪林》的末场杨小楼扮林冲穿红色罪衣罪裙上场,按“编辫子”的走法走蹉步,穿的是草鞋戴脚镣;二是这一场下场时所唱四句二黄散板,末句是林冲、鲁智深齐唱,杨的嗓音十分响亮,竞盖过郝寿臣,博得满堂彩声(有人说杨小楼只会唱西皮不会唱二黄,此亦不确;这出戏就是唱二黄的一例;而《下河东》更是杨常唱的戏,也是唱二黄的)。三是曾经看过三次《野猪林》,杨每次演法小有不同。即末场走蹉步时有时竞直截了当坐于台上,有时则翻一小软抢背后再坐于台上。吴先生认为:杨小楼执简驭繁,点到而止,只有他才能这样演;而观众对李少春就不一样了,如果少春也只是点到而止,观众就会不答应。两人的路子是不能互相代替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