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溪散人吧 关注:441贴子:1,843
  • 16回复贴,共1

三国十大战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战役何其之多,今天我整理了一下,十大战役


IP属地:江苏1楼2013-11-02 19:50回复
    1、战役概况:中平元年六月,卢植被拘押回京,灵帝另调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太守董卓为东中郎将,指挥广宗战事。董卓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被张角击败.获罪罢职。八月底,汉廷再以皇甫嵩代董卓率军继续围攻广宗。此时,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陈国(治所今河南淮阳)、汝南(郡治干舆,今河南平舆北)、东郡(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市西南)等各路黄巾军已相继失败,南阳黄巾军困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广宗黄巾军已成孤军。又恰值张角病死,义军失其统帅,士气受挫。在此不利形势下,张梁继续率义军与皇甫嵩激战。义军部众精勇,皇甫嵩围攻一月有余,仍不能胜,作战持续到十月,黄巾军因接连击败卢植、董卓,皇甫嵩也久攻不下而戒备松懈。皇甫嵩乘机于夜勒兵,鸡鸣出兵,突袭义军阵地。义军仓猝应战,大战至午,遂被击溃。张梁战死,3万人被杀,5万余人赴河而亡。皇甫嵩入广宗,悉虏义军家属,焚烧大批辎重,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后汉书·皇甫嵩传》)。此战,皇甫嵩乘黄巾军久攻不下而戒备松懈之机,一举歼灭河北黄巾主力,使河北黄巾主力损失殆尽。
    历史意义:广宗之战是汉朝末年[1]、三国前期发生具有重要转折性的战役之一,黄巾军的主力在此被消灭殆尽,虽然史料上记载并不详实,但可以看出,此役无疑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东汉政权在黄巾之乱下迅速瓦解,同时地方势力迅速崛起,造成群强割据局面,与戏之战一样虽然都以农民阶级的失败告终,但也反映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I


    IP属地:江苏2楼2013-11-02 19:54
    收起回复
      2、经历了黄巾之乱,汉室威信受挫,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用计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铲除反对者,如诱使丁原部下吕布杀死丁原以夺其兵马,和逼走反对者袁绍。一切准备好后,便于九月甲戌日废少帝为弘农王,而推刘协为献帝,至丙子日,更鸩杀了何太后,成为汉室实际控制人,担任相国。他在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连皇室、公主、宫人也不能幸免,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
      不过,董卓受周毖、伍琼之言,为收纳名望和平息反对,重新任用党人,荀爽、陈纪、韩融都不自愿地受到任用,又以袁绍为勃海太守、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等。但这些举动也不能平息各地愤恨。在京都的袁术因畏惧董卓而逃到南阳,而曹操认为董卓必定会败亡,所以亦逃出京都。
      逃到陈留的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孝廉卫兹的帮助,组织约五千义军准备讨伐董卓,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另一方面,桥瑁向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十八路诸侯讨董。
      面对关东诸侯军的势力,董卓大为震惊,又董卓女婿牛辅以兵三万征讨伐河东白波军大败,担心两方连络,便先在正月十二日癸丑(《后汉书·献帝纪》作“癸酉”。初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无癸酉。袁宏《后汉纪》作“癸丑”,则为此月十二日),派李儒鸩杀了废帝弘农王刘辩,又与众臣议论要发大军对抗关东诸侯军,但被郑泰劝阻。后提议迁都到关中的长安,杨彪、黄琬一再劝阻,被董卓在二月初五日乙亥以因灾异免去黄琬、杨彪等的职务,伍琼、周毖仍认为不能迁都,董卓便在初十日庚辰,以向敌通讯而杀死了当初举荐袁绍、刘岱等升官的周毖与伍琼等。但董卓又后悔杀死了二人,便重新任用黄琬、杨彪。
      但迁都一事并没有停止,在十七日丁亥开始,董卓以车驾先送献帝西迁。又以步兵、骑兵逼徙洛阳数百万人到长安,百姓被人踩死、被马踏死、饥饿而死、遭抢劫而被杀的堆满道路。董卓则留在洛阳毕圭苑,下令捉拿富翁,以罪名将他们杀害,没收财产,死者不计其数。又派吕布掘开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没收内里的珍宝。
      三月初五日乙巳,献帝到达长安,因董卓未到,便以王允辅政。最后初九日己酉,放火烧了洛阳宫庙、官府、居家,洛阳二百里内,建筑物全毁,鸡犬不留,董卓便留守在洛阳坞附近。而董卓在十八日戊午,因袁绍起兵而杀了其叔父袁隗、袁基及家人,涉及五十多人,包括婴儿、妇女。I


      IP属地:江苏4楼2013-11-02 20:10
      回复
        曹操回到酸枣后,见联军虽有十多万人,但每日都只在设宴聚会,不图进取,曹操十分不满,便向他们进计:只要袁绍领河内兵到孟津,酸枣将领进驻成皋,占据敖仓,在轘辕、太谷建立营塞,控制险要,袁术则由南阳到丹、析,入武关偷袭关中,那时形势便可大定,又认为如果只是在此不图进取,只会失去天下名望,招来耻辱。但张邈等人不接受,曹操便带夏侯惇等到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募得千多兵,屯兵河内,转属袁绍。
        另一方面,孙坚由长沙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后,终于与袁术会合,被表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部属袁术,准备北攻。冬天,孙坚派长史公仇称回州督促军粮,于城门东外设帐幔,邀请官属为仇称设宴送行。刚好董卓军数万步、骑突然出现,但孙坚仍在行酒令、谈笑自若,整顿部曲,命他们不可妄动。后来董军骑兵渐到,孙坚才起来,徐徐率军入城,对他们说:“向坚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我所以不立即起来走避,是怕士兵互相争先,令各人反而不能入城。)”董卓军见孙军整齐,不敢攻势而归还。
        后孙坚与颍川太守李旻改屯梁东,而董卓派徐荣、李蒙四出虏掠,与孙坚在梁县发生遭遇战,孙军大败,孙坚与数十骑突围而走。因为孙坚喜欢用红色的头巾,被董军认出,便脱下来给了近将祖茂戴上,引开徐荣军骑兵,孙坚则由小路逃出。祖茂被敌军追得困迫,便下马将头巾放在一条烧过的柱上,自己则隐藏在草堆中。骑兵看见头巾,以为是孙坚,便将头巾重重围绕,到近看才发现是柱,便离去。孙军大多兵将被俘,更以残酷手段所杀,如颍川太守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则以布缠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热油灌杀。另外,屯兵河内的王匡亦派泰山兵屯河阳津,准备进攻,董卓便派出疑兵摆出要由平阴渡河,暗地里派遣精兵从小平北面渡河,绕过王匡军,在后方攻击,在津北大破王匡军团,死者甚多。I


        IP属地:江苏5楼2013-11-02 20:11
        回复
          此次战役,虽然名义上是联合讨伐,实际各群雄互相估量对手、保存自身实力,为此结下不少仇怨。联盟中两个最有人望的群雄袁绍、袁术反而是最先挑起内斗的人,袁绍首先用计夺取了韩馥的冀州,与公孙瓒开战。而袁术拥有南阳,与新任的荆州刺史刘表交恶,其麾下在讨伐董卓中威名远扬的孙坚在攻打刘表时中伏战死。其后袁家两兄弟决裂,形成中原混战。其后,曹操杀死王匡和因私怨进攻徐州陶谦;刘岱杀死桥瑁,张杨被南匈奴单于於夫罗胁持而脱离袁绍。其他势力也纷纷明争暗斗;及孙坚部下拥立孙坚长子孙策亦进攻江东各地,割据一方。由于朝廷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已经被奸臣董卓控制,各地诸侯间公开的杀伐也已经无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三国割据战乱弱肉强食从此全面展开。
          而董卓到了长安后,并没有减少恐怖的统治,反而变本加厉,进位太师,更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连同黄琬、尚书仆射士孙瑞、杨瓒等密谋要杀死董卓,连络上负责董卓警卫的中郎将吕布以及董卓部下的骑都尉李肃。192年四月丁巳日,王允、吕布等人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在未央殿掖门外杀死董卓,结束董卓的统治。但是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以为其报仇为名,很快率兵攻破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暴政比董卓执政时更甚。最后献帝被迫逃出长安,流离失所,最终投靠曹操,汉室名存实亡。
          在整个战役中,曾与董卓军实际交战的只有曹操与孙坚的军队,而在这十多股名义上参与了此次战役的势力中,却也只有曹操和孙氏父子最终能在三国初期混战中生存下来而且独霸一方。I


          IP属地:江苏6楼2013-11-02 20:16
          回复


            IP属地:江苏7楼2013-11-02 20:17
            回复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I


              IP属地:江苏8楼2013-11-02 21:05
              回复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I


                IP属地:江苏9楼2013-11-02 21:21
                回复


                  IP属地:江苏11楼2013-11-02 22:01
                  回复
                    5、战役概况:曹操派遣钟繇讨伐汉中,刘璋得到消息,大是惊恐。张松借机对刘璋说:“曹操大军天下无敌,若他们借张鲁的势力进攻蜀地,谁能御之?刘备是您的同宗,又是曹操所深恨的人,且有善于用兵,让他去讨伐张鲁,张鲁必败无疑。那样我们益州的实力也增强了,也就不怕曹操派兵来了,刘璋同意后,法正到达荆州后,力劝刘备借机取益州。
                    这时刘备正驻守荆州,应该是做梦都想得到益州的。有这么好的机会,他怎么能放过呢?所以在凤雏先生庞统及益州叛徒法正的劝说下,刘备亲率步兵几万人进入益州。刘璋命令沿途各地给刘备提供给养,刘备入益州就像回家一样。各地前后赠送刘备的物资数以亿计。
                    刘备来到巴郡,巴郡太守严颜说:“这就是独坐穷山,放虎自卫啊。”
                    刘备到达涪县,刘璋亲自带步骑兵三万多人前往迎接。张松让法正告诉刘备,让刘备在与刘璋相见时袭击刘璋。凤雏先生庞统也表示赞同。
                    还是刘备想得远:“初到异地,我的恩德信誉别人还不知道,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这样做是不行的。”那样不是显得我刘皇叔的“仁义”是假的了吗?何况刘璋还带来了几万步骑精兵。
                    这样,两人相见甚欢。
                    刘璋推举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他们的部下将士互相往来,在一起欢饮一百多天。刘备借机大肆结交蜀地将士,收买蜀地军心。
                    刘璋竟然怕刘备兵太少了,大给刘备增兵增补给,并把驻扎在白水的军队交给指挥,让刘备去讨伐张鲁。
                    刘璋回成都后,刘备北进葭萌后却按兵不动,在那里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次年十二月,庞统向刘备献计:“上策:暗中挑选精兵星夜奔袭成都,刘璋不懂军事,又没做准备,大军一出现,必定成功。中策即以曹操攻孙权需回救荆州为由,要求刘璋出兵相助,并作将回兵的样子。刘璋名将杨怀、高沛各领强兵据守关口,常劝谏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这两人听到刘备将离蜀,必来拜会,这时便抓住他们,夺其兵权,然后进军成都。下策即退守白帝城,联合荆州兵力,慢慢图谋攻取益州。”
                    刘备感到上策太冒险,下策实现太慢,刘备采取庞统中策的,以曹操攻孙权需回救荆州为由,要求刘璋增兵一万,并给予粮草物资,而刘璋只答应支援四千兵。刘备借此激怒部众,诱杀白水军督杨怀、高沛,兼并其兵,占据涪城。
                    建安十八年五月,从事郑度劝刘璋实行坚壁清野,坚守避战,然后待机反击。刘璋不听。
                    刘璋派部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率兵出击刘备,全被刘备击败,退至绵竹,吴懿率部投降刘备。
                    刘璋派护军李严、费观往锦竹督战,他们却投降刘备。刘璝、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退守雒城,刘备进军包围雒城,张任集结兵马出城在雁桥与刘备交战,兵败被杀。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与张飞、赵云领兵攻克巴东。抵达江州时,张飞打败巴郡太守严颜,并生擒义释他,并尊为宾客。诸葛亮派赵云连下江阳,犍为;张飞连下巴西、德阳。
                    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刘备让法正写信劝刘璋降,刘璋置之不理。
                    张鲁部将马超在李恢的招降下投降刘备,刘备命其领西凉兵屯兵成都城北,城中守军震惊恐怖。
                    刘备这时已攻下雒城,领军进军至成都。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
                    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降刘璋。当时,成都城内尚有三万精兵,粮秣可维持一年,军民都愿意死战守城。刘璋不欲久战伤民,与简雍同车率部出城投降。刘璋手下没有一个不痛哭流涕。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
                    刘备入成都,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益州太守,对有功将佐论功行赏、加封官爵。同时,采纳刘巴建议,铸直百钱,开办官市,稳定物价,恢复生产,很快巩固了在益州的统治地位。
                    历史地位:奠定了刘备的霸业,刘备势力急速扩大,为出兵汉中打下基础。
                    I


                    IP属地:江苏12楼2013-11-03 19:06
                    收起回复
                      第二次
                      战役概况: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明年,曹操出征张鲁时,派护军薛悌送函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同时,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中以平分荆州作条件,两军撤退。不过,孙权见曹操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在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因敌我兵力悬殊,各将都对此指示感到疑惑。张辽说:“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到达时,孙权军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教函要我们在敌军集结完毕前反过来攻击他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有何疑惑?”李典亦认同张辽,于是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将军弃我乎!(将军抛弃我们了吗?)”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吹响大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
                      历史意义:张八百大坡孙十万!I


                      IP属地:江苏16楼2013-11-04 14:00
                      回复
                        第三、四次
                        战役概况:230年,魏国于合肥建筑新城,防备吴国。于233年十二月第三次合肥之战爆发,孙权出兵想围攻合肥新城,因城远水,二十余日不敢下船。满宠便遣六千步骑,在淝水隐处伏兵等待。后孙权上岸,满宠伏军突起袭击,斩首数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吴主又使全综攻六安,亦不胜。234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遗使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答应。旋即引发第四次合肥之战,于同年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有十万人,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六月,满宠想率众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但殄夷将军田豫却认为该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军至,怕孙权反过来吞并援军。而当时吏士多请假,满宠上表请召中军兵及召回所有请假将士,集合抵挡。不过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认为满宠该自守不攻,避其锐气;而中军则先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敌军知道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可以不战而破。曹睿听从其计,先派前队出发。而曹睿亦不接纳满宠援军的意见,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重要防点,守城有余,曹睿便于七月壬寅日,亲率率水师东行。满宠便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加上吴军中士卒都多有病患,又听到曹睿大军将至,于是孙权撤退。孙韶军亦同时回师,只有陆逊军继续战斗,但不久亦撤退。
                        历史意义:。。。。。。I


                        IP属地:江苏17楼2013-11-04 14:05
                        回复
                          第五次
                          战役概况:253年,吴太傅诸葛恪由东兴回来后不久,不顾众臣劝阻,于三月亲率二十万人再次出兵北征。四月,至淮南。五月,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魏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一个多月,死伤甚多,城池将破。张特对吴人说:“今我无心复战也。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自受敌以来,已九十余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为信。(现在我已无心再战了。但依魏国法规,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援救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责;自抵抗敌人以来,已经九十多日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者已经过半,城池虽陷,如有半个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明日早上送名,你们先以我的印绶拿去作信托吧。)”张特便将印绶抛给他们,而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绶。于夜中,张特却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到明日,张特对吴人说:“我但有斗死耳!(我只有战斗而死了!)”坚守不降,吴军大怒,进攻但已不能攻克了。当时天气又炎热酷暑,吴兵疲劳,疫病横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伤严重。诸葛恪攻城不下,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后魏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人赶至新城,知遁吴兵已疲乏,便进兵大败吴军。七月,诸葛恪无奈引军归还。
                          历史意义:江东。。。。。。无望了。。。I


                          IP属地:江苏18楼2013-11-04 14:08
                          回复
                            9、灭蜀之战
                            战役概况: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刘禅闻讯后,忙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防守钟会军。魏军进占阳平关后,乐城与汉城也不攻自破,东路军继续长驱直入,直逼剑阁。中路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引开魏军,便率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诈称攻击。诸葛绪怕自己的后路反被切断,慌忙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而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丁封、孙异等救蜀。钟会前有剑阁雄关,寸步难进,后黄金、乐城、汉城三地要隘,东溯汉水、芒刺在背。要是拖拉下去,形势真如姜维所预计:“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到时退兵,蜀汉若诸城并出,前后夹击,那就比昔年曹爽更惨了。钟会于是又干起最拿手的,动笔杆子,寄希望于原为魏人的姜维归降,致书于姜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姜维不同蒋斌,置之不理,钟会文笔虽佳,面对天险,还是得用武略攻之,只得硬着头皮强攻剑阁,姜维列营守险。试想魏军强攻黄金、汉乐已近两月尚且不下,又安能一鼓攻克剑门,只是白白损兵折将罢了。攻关不克,钟会只得暂时引兵后退,蜀军保险拒守。魏军真处于 “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又是前狼后虎、进退维谷的僵局。钟会屡攻不下,但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加上魏军粮食不继,军心开始动摇,众人都担心前功尽废。偷袭涪城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但诸葛绪以自己只受命攻击姜维,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不过,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反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汉没在此设防。这年十月,邓艾率军三万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由关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 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8]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邓艾自阴平进入景谷旁道后,成都方面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令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督率诸军拒敌,邓艾的奇袭战略至此可称破产。可诸葛瞻的大军到达涪城之后却止步不前。尚书郎黄崇劝告诸葛瞻速速前行,占据险要,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地。黄崇屡次进言,乃至痛苦流涕,诸葛瞻却不为所动,依旧在涪城不前。邓艾击破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一闻前锋被破,就引兵自涪关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又把涪关险城当大礼送给了邓艾。 进屯绵竹后,诸葛瞻才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已经铸成大错,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后野战是役蜀军伏尸数万,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之后后主却听从从谯周主降的建议,投降了魏国。蜀汉灭亡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被邓艾夺取了险地。诸葛瞻督军到涪城并遇魏军发生战斗,邓艾大败诸葛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9]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9]而在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锺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锺会军。魏灭蜀之战结束。
                            I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3-11-04 14:19
                            回复
                              10、灭吴之战
                              战役概况: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晋各路大军攻入吴境。杜预陈兵于江陵一线,遣参军樊显等人率兵沿江西上,连克吴人城戍;又遣牙门将周旨等率兵乘夜渡江,袭取吴地乐乡以策应沿江芝进的王浚水师。周旨与王浚军配合作战,生擒吴军都督孙歆而还。二月十七日,杜陵所部攻克江陵。与此同时,胡奋军攻克江安,王浑军连克吴寻阳、濑乡诸戍,俘获吴将周兴等;司马睿军向涂中推进,兵锋直逼长江。在西晋由北向南的五路大军顺利进军之时,王浚所率的东进水师也取得重大进展。太康元年正月,王浚、唐彬率水师自成都东进,共有水陆将士7万,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二月初一,王浚军攻克吴丹阳,向西陵进军。时吴军于江中险要之处设置铁锁, 横断江路 ,又于江中暗置丈余长的铁锥,以阻挡晋军水师。由于羊祜在世时曾擒获吴间谍,晋军早知此情。王浚命人造大筏数十个,上缚草人,命善泅者驾筏先行,将铁锥拔起带走。王浚又命人作10余丈的大火炬,灌以麻油,置于船前,遇铁锁,点燃火炬,顷刻间便将铁锁融裂。于是晋水师畅通无阻,一路连克西陵、荆门夷道乐乡等城,斩俘吴军各地守将,兵锋锐不可挡。杜预军攻克江陵后,自沅、湘二水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降。杜预杖节称诏抚慰归降吴人,前后共斩杀及生俘吴都督、监军14人,牙门将、郡守120余人,声威大振。这时,晋武帝根据晋军进展情况,下诏调整部署:命王浚与唐彬率军继续沿江东下, 扫除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 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桂阳衡阳三郡,同时分兵1万与王浚、分兵7000人与唐彬。命胡奋在平定夏口后,分兵7000人补充王浚军。王戎在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补充唐彬军。大都督贾充移镇项城,总统诸军。晋武帝的新部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王浚水师的作用。晋 各路大军依诏令而行,王浚军在王戎军配合下,攻克夏口、武昌二城。就在晋军顺利进军之时,贾充再次阻挠灭吴大计,他认为吴国不可能一举平定,而且江南地势低湿,易生疾疫,建议暂时收军。晋武帝、杜预等人都坚持一举建功,置贾充之议不顾,命晋军继续向前,直逼建业太康元年二月,当王浑军南进之时,吴主孙皓命丞相张悌督率丹阳太守沈莹等军3万渡江迎战。军至牛渚,沈莹建议在原地等候晋军东下,以免渡江一战失败,大局不可收拾。张悌认为吴大势已去,如坐待晋水师到来,军心惊骇,士气难再振作,不如过江迎战,如战败则为国而死,如战胜则可乘势反击,遂渡江北上迎击晋军。三月,张悌等军在江北被王浑军击败,张悌、沈莹等人尽皆战死,所部将士损失殆尽。经此大败,吴国震动,已呈土崩之势。司马睿军逼近长江,派将领王恒渡过长江,直趋建业,吴国上下更加惶恐。当此有利之时,扬州刺史周浚劝王浑迅速渡江直取建业。但王浑宥于晋武帝诏令,不肯见机行事。在王浑贻误战机的同时,王浚军已从武昌顺流疾趋建业。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晋军,但吴军军心涣散,不战而降。王浚军经三山直入建业。这时王浑以晋武帝早有成命为由,请王浚驻军上岸议事,王浚不肯丢掉快速灭吴的良机,回答说: 风利,不得泊也 。径自挥师疾进。当初王浚军至西陵时,将依晋武帝之命受杜预指挥,但深通军机的杜预不肯束缚王浚手脚,与之书信鼓励他抓住机会率军直进,建立旷世之功。由此可见杜、王二位主将在用兵韬略及气度上的优劣。孙皓见西晋多路大军逼近建业,分遣使者向王浑、王浚、司马睿奉书乞降。王浚进展神速,其军 戎卒八万,方舟百里 ,于三月十五日攻入建业。孙皓面缚舆梓,亲至王浚军门投降,吴国灭亡。
                              历史意义:楼主终于可以休息了。。。I


                              IP属地:江苏20楼2013-11-04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