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清湫太白庙两通石碑告诉我们的史实故事
眉县槐芽中学 杨烨琼
东去眉县县城十二公里,在310国道边有一个叫清湫的村落。村里有一座古庙叫太白庙。太白古庙里有两通清朝乾隆时期的石碑,一通是乾隆戊戌年(即1778年,也即乾隆43年)农历农历六月十二日颁布的圣旨碑,另一通是同年六月中旬的御笔碑。两碑相互印证,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乾隆君臣为祈雨成功、解除旱灾而同乐同庆的史实故事:
乾隆43年(即1778年)农历五月初小麦收割前,关中普降甘霖,官民均说这场雨下的是时候。然而小麦收割后的20多天骄阳高挂,旱情显现,刚刚播种的秋作物受旱日益严峻,官民焦急万分,因为那是一个“三日无雨即为旱”的时节。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
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的毕沅也焦虑万分。因世传太白神祠向来灵应,随率当时在省官员亲到太白神祠祈雨。焚香跪拜等祈雨仪式后,巡抚委派官员亲到灵湫(即清湫三池)取水往省供奉。祈雨取水仪式刚刚过去后的农历六月初一就有一阵响雷滚滚而过,随即便大雨磅礴,暂时缓解了旱情。六月初四日取水官员才刚刚捧水到省供奉,便从当日夜间开始,连降甘霖三昼夜方停,雨水入土十分深透,秋作物生长无忧,官民普天同庆。
农忧被解除,毕沅及受降雨滋润各属官员都欣喜万分,纷纷将这一农情奏报乾隆。
乾隆御览上奏,十分欣慰,随于农历六月十二日颁旨一道,这道圣旨有三部分:首先详述毕沅祈雨的经过和太白神灵赐雨,其次告诫官员要更加敬重神灵赐佑之抚,最后要求在太白神祠内建一碑亭,并将宽高尺寸明具奏报,自己要亲书碑文,为太白神明树碑铸铁预以褒扬并将太白神明的灵应与此次降雨赐佑告知乡众及其后人。
乾隆随即于“乾隆戊戌夏中瀚(即中旬)御笔”亲书自作致谢诗一首送达陕西,由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勘石刻立于清湫太白神祠中供人观瞻传颂。
随后,因农历六月十二日为乾隆颁旨颂咏太白神灵之日,当地众信便将一直延续到当时的每年春祭(即农历正月)庙会加改为春夏两祭(即农历正月十二日和农历六月十二日两次)庙会。春夏两祭庙会从那时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220多年的历史。
如今,两通古石碑(御笔碑和圣旨碑)经过220多年的磨难和风雨,依然默立祠中,以其斑驳的文字向人们诉说着太白庙220多年前的那一场祈祷与灵应,那一场渴盼与赐佑,也诉说着220多年前的瑰丽与辉煌。
碑上的文字虽已部分磨灭不可认,然而一年两次的庙会和口口相传的颂扬却将那一场风雨滋润深深地烙印于清湫及周边民众的心里!!!
近闻眉县县委县政府出于保护文物、延续文化、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考虑,正在谋划开发古庙。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以来一直香火兴盛的古庙会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
眉县槐芽中学 杨烨琼
东去眉县县城十二公里,在310国道边有一个叫清湫的村落。村里有一座古庙叫太白庙。太白古庙里有两通清朝乾隆时期的石碑,一通是乾隆戊戌年(即1778年,也即乾隆43年)农历农历六月十二日颁布的圣旨碑,另一通是同年六月中旬的御笔碑。两碑相互印证,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乾隆君臣为祈雨成功、解除旱灾而同乐同庆的史实故事:
乾隆43年(即1778年)农历五月初小麦收割前,关中普降甘霖,官民均说这场雨下的是时候。然而小麦收割后的20多天骄阳高挂,旱情显现,刚刚播种的秋作物受旱日益严峻,官民焦急万分,因为那是一个“三日无雨即为旱”的时节。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
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的毕沅也焦虑万分。因世传太白神祠向来灵应,随率当时在省官员亲到太白神祠祈雨。焚香跪拜等祈雨仪式后,巡抚委派官员亲到灵湫(即清湫三池)取水往省供奉。祈雨取水仪式刚刚过去后的农历六月初一就有一阵响雷滚滚而过,随即便大雨磅礴,暂时缓解了旱情。六月初四日取水官员才刚刚捧水到省供奉,便从当日夜间开始,连降甘霖三昼夜方停,雨水入土十分深透,秋作物生长无忧,官民普天同庆。
农忧被解除,毕沅及受降雨滋润各属官员都欣喜万分,纷纷将这一农情奏报乾隆。
乾隆御览上奏,十分欣慰,随于农历六月十二日颁旨一道,这道圣旨有三部分:首先详述毕沅祈雨的经过和太白神灵赐雨,其次告诫官员要更加敬重神灵赐佑之抚,最后要求在太白神祠内建一碑亭,并将宽高尺寸明具奏报,自己要亲书碑文,为太白神明树碑铸铁预以褒扬并将太白神明的灵应与此次降雨赐佑告知乡众及其后人。
乾隆随即于“乾隆戊戌夏中瀚(即中旬)御笔”亲书自作致谢诗一首送达陕西,由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勘石刻立于清湫太白神祠中供人观瞻传颂。
随后,因农历六月十二日为乾隆颁旨颂咏太白神灵之日,当地众信便将一直延续到当时的每年春祭(即农历正月)庙会加改为春夏两祭(即农历正月十二日和农历六月十二日两次)庙会。春夏两祭庙会从那时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220多年的历史。
如今,两通古石碑(御笔碑和圣旨碑)经过220多年的磨难和风雨,依然默立祠中,以其斑驳的文字向人们诉说着太白庙220多年前的那一场祈祷与灵应,那一场渴盼与赐佑,也诉说着220多年前的瑰丽与辉煌。
碑上的文字虽已部分磨灭不可认,然而一年两次的庙会和口口相传的颂扬却将那一场风雨滋润深深地烙印于清湫及周边民众的心里!!!
近闻眉县县委县政府出于保护文物、延续文化、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考虑,正在谋划开发古庙。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以来一直香火兴盛的古庙会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