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布局
布局于古典诗词结构策略而言,颇为至要。张谦宜《絸斋诗谈》:“好诗只在布置处见本领。”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局,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吴乔《围炉诗话》:“诗仅从头做起,大抵平常,得句成篇者,乃佳;得句即有意,便须布局,有好句而无局,亦不成诗。”布局与构思、造境三者相生相隔,构思偏于运思,造境偏于陈情,布局偏于安排。布局关注重心在文本构成的微观领域,涉及文本首尾前后的有机应合、逆折过程的自然转换如“对称平衡、起承转合”等整体造型的技巧操作。
布局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语脉贯通,整体完整。朱庭珍《筱园诗话》云:一首诗当“自起至结,首尾元气贯注,相生相顾,溶成一片。”二是协调一致,和谐有机。即文本构成各部分、诸要素间相辅相成,相关相连,浑然一体。三是对立统一,曲折有致。沈祥龙《论词随笔》:“章法贵浑成,又贵散也。”李佳《左庵词话》:诗当“首尾一线,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作。”古典诗词追求的完整、和谐并存于结构布局的对立统一之中。言及布局之深曲婉转、曲折有致,南宋《诗宪》:“布置者,谓诗之全篇用意曲折也。”刘熙载《词概》:“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味,倚声家得之,便自出常境。”
布局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布局法度与布局方式
1、 布局法度
布局的法度,即诗词布局须遵循的规则。最具影响力之学说,当属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就“律诗要法”提出的“起承转合”法则。不仅对律诗,亦对绝句、词之谋篇布局起到了原则规范的启示作用。沈德潜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针对律诗谋篇之法系统性提出:“起手贵突兀”,“三四贵均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说诗晬语》),”等等。
(1)法度的核心内容。即谋篇整体策略要求,大致有三:一是“一气相生,篇章浑成。”强调 “音、意、句、调”一气相生,整体“气韵深厚,血脉贯通”,篇章构架浑然一体。朱庭珍《筱园诗话》:“律诗谋篇,贵一气相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作词气体要浑厚,而血脉贵贯通。”二是“委婉曲折,意蕴深远。”意即谋篇曲折多转,以达含蓄蕴藉之妙。贺贻孙《诗筏》:“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前后一气而变换处多,或意转而句不转,或句转而意不转,不转而转,故愈转而意愈不穷;不换而换,故愈换而气愈不竭。善作诗者,能留不穷之意,蓄不竭之气,慢几于化。”沈祥龙《诗词随笔》:“词贵愈转愈深。”谋篇布局追求环折婉曲,能蕴涵一种意蕴深远、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三是“环环相扣,诗情圆熟”。即处理好句式的承接勾连、情意的正逆应合关系,使谋篇达到意连句圆之效。如张籍《哭孟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年少。今日风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诗作以“情景交融”技法造境,采用起、承、转、合标准流变脉络谋篇布局,语脉句句相扣,衔联紧密,意脉顺畅通达,园转润滑,集中展示出“环环相扣,诗情圆熟”之特点。
(2)首尾腰腹之法度。
古典诗词之结构,无论绝句律诗,抑或小令长调等,其谋篇布局不出发端、腰腹和结尾三部分,法度各异,分而述之。
①首尾之法度。古典诗词之发端,历来颇受重视。朱庭珍《筱园诗话》:“凡起处最宜经营,”若“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冒春荣《葚园诗话》:“起联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入手平衍,则通身无气力矣。”起联布局“有开门见山道破题意者,有从题前落想入者,亦有倒提逆入者,俱以得势为佳。”等等。古典诗词之结尾,亦被诗家词人看重。沈义父《乐府指迷》:“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作结“以景结尾最好。”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清人沈谦《填词杂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提倡“结句以空灵为佳。”作结之论,多彩纷呈,古人尤谙通便。贺贻孙《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徊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姑举其一为例。”诗作以江头春色、杨花柳絮、离亭别宴、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情景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戛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展示出丰富的情韵内涵。此类布局,别具一格,其创作技巧集中体现在结句前作布景描情之反复铺垫,使诗作于寻常处呈现出深远悠长之韵味。
②腰腹之法度。腰腹肥满---在古典诗词谋篇布局中备受重视,就律诗(四联八句)而言,当中二联,即位处腰腹部之颔联(第二联)颈联(第三联)地位非同一般。胡应麟《诗薮》:“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严整而极流动,乃为上则。”假手白居易之《金针诗格》有云:二联“欲以骊龙之珠,善抱而不脱也,亦谓之‘撼联’者,言其雄赡遒劲,能捭阖天地,动摇星辰也。”三联“欲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寻幽隐,哭泣鬼神。”词之腰腹---换头处受重视程度,与律绝同然。沈祥龙《诗词随笔》:“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词意断而乃续,合而乃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换处。”词之过片,转换布局起伏变化当达委婉曲折之效,方为上佳。
③整体之法度。古典结构诗学,追求谋篇布局的整体价值效果。其间以杨载《诗法家数》“四段论”最具理论价值,杨氏以“起承转合”扣合律联(破题--起、颔联--承、颈联--转、结句--合)论述律诗章法:“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或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想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戒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元范亨甫将其归入《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清人冒春荣《葚园诗话》针对“起承转合”法则,进行了更为深入之剖析:“近体以起承转合为首尾腰腹,此脉络相承之次第也。首动而尾随,首击则尾应。腹承首后,腰居尾前。不过因首尾以为转动而已。是故一诗之气力在首尾,而尾之气力视首更倍,如龙行空,如舟破浪,常以尾为力焉。唐人佳句,二联为多,起次之,结句又次之,可见结之难工也。”
布局当有法度,然法无定数,天工自然。陆时雍《诗境总论》:“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料。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有信笔写来,若不关人力者,而自晓深厚,此境最不易到。”叶燮《原诗• 内篇》:“夫作诗者,要见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无一可苟,而痛其去自己本来面目。久之,而又能去古人之面目,然后匠心而出,我未尚摹拟古人,而古人且为我驭。”清人徐增《而庵诗话》:“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故作诗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能以无法为有法,斯之为脱也。”变通之道,最为不易,今人创作,不可不察。
2、 布局方式
(1)、标准式
标准式布局,是一种以情事起讫为依据,遵循“起承转合”法度的布局。在布局操作中追求场景环环相扣的流动与前后呼应的互动,曲折灵活的转换与自然有机的贯通;局部组接曲折流变、灵转畅达,整体架构充盈饱满、一体浑成,充分体现古典诗词“婉曲回环”的结构形态特征,绝句创作尤为遵循。李白《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曰:“秋浦有银有铜,此篇盖咏熔铸之景也。”即状写秋夜冶炼情景,寓意讴歌生命创造之美。起句“炉火照天地”,系全景空间意象组合,炉火熊熊燃烧,映红天地,夜幕远眺,景色壮观,境界开阔;第二句“红星乱紫烟”,中近景承接,动态视觉折射紫烟飘绕,火星跳跃,色调浓烈,境界奇幻;第三句“赧朗明月夜”,将“赧朗”、“ 明月”、“ 夜”三个意象组接,构成静态时间意象组合体,巧妙转柁,从空间意象转为时间意象,与前句之意达到“相避”,亦将动态美并存于静态美,与前句之意达到“相应”,从而完美演绎“相避相应(杨载《诗法家数》)”之规范。结句“歌曲动寒川”,顺静态意象组合“赧朗明月夜”推演而出,昂扬放歌,寒川激荡,使静态听觉承接更为深邃遥远。全诗从“起”“承”二句空间性的动态视觉表现递换为“转”“合”二句时间性的静态听觉表现,视听应合与动静应合相组接,造境婉转幽眇,跌宕深沉,充分体现出绝句婉曲流转的结构特色。
(2)、对称式
对称式布局,是一种遵循对称美规范要求,以实在或假定的基线为中心,在其左右作同形的比照性设置,并置均衡的布局方式。对称分为两类:并置式对称与均衡式对称。并置式对称无论是同类同质的单线互映,还是异类异质的复线对比,其对称性能稳定,布局结构具有平静的审美情趣。均衡式对称也有同类同质的互映或异类异质的对照关系存在,但左右形式并非相同,需借助时间、空间、数量等变动调整取得均衡,其布局结构具有灵动的审美情趣。对称式布局通过相对关系互动互映的比照调和,造就意境之深化。
①并置式对称布局最适宜对偶构句,只有在意象抒情十分原始的状况下才可能被用于谋篇布局,多为上古诗歌采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即采用此类布局,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全诗三章,第一章以桃花之艳丽比喻新娘的青春娇媚。第二章以桃之果实表示对婚后子嗣昌旺的祝福。第三章以桃叶之茂盛祈愿新娘家庭的发达兴旺。每章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布局上采用章节同质、原始意象相应并置的圆美类操作来呈现其复沓回旋的“旋转对称性”,反复咏叹,对新人善美极尽颂扬与祝福。其它《诗经》作品如《蒹葭》《伐檀》《硕鼠》等与之同类。后人承袭此法,采用两句一对、自成一节的“节内并置式对称”,实与前人着眼整篇布局相去甚远。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两句一节,两两相对,节内为并置式对称 ,吴农《初白庵诗评》评曰:“八句俱对,一气折旋。”然通篇布局未始如此。并置式对称布局,后继词人亦有承袭,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手法同然。
②均衡式对称,是一种广义对称。谋篇布局集中体现为以意境为中轴,聚合时空、情景、真幻、动静等因数以保持均衡,实现对圆美“旋转对称性”之结构美追求。
布局于古典诗词结构策略而言,颇为至要。张谦宜《絸斋诗谈》:“好诗只在布置处见本领。”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局,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吴乔《围炉诗话》:“诗仅从头做起,大抵平常,得句成篇者,乃佳;得句即有意,便须布局,有好句而无局,亦不成诗。”布局与构思、造境三者相生相隔,构思偏于运思,造境偏于陈情,布局偏于安排。布局关注重心在文本构成的微观领域,涉及文本首尾前后的有机应合、逆折过程的自然转换如“对称平衡、起承转合”等整体造型的技巧操作。
布局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语脉贯通,整体完整。朱庭珍《筱园诗话》云:一首诗当“自起至结,首尾元气贯注,相生相顾,溶成一片。”二是协调一致,和谐有机。即文本构成各部分、诸要素间相辅相成,相关相连,浑然一体。三是对立统一,曲折有致。沈祥龙《论词随笔》:“章法贵浑成,又贵散也。”李佳《左庵词话》:诗当“首尾一线,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作。”古典诗词追求的完整、和谐并存于结构布局的对立统一之中。言及布局之深曲婉转、曲折有致,南宋《诗宪》:“布置者,谓诗之全篇用意曲折也。”刘熙载《词概》:“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味,倚声家得之,便自出常境。”
布局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布局法度与布局方式
1、 布局法度
布局的法度,即诗词布局须遵循的规则。最具影响力之学说,当属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就“律诗要法”提出的“起承转合”法则。不仅对律诗,亦对绝句、词之谋篇布局起到了原则规范的启示作用。沈德潜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针对律诗谋篇之法系统性提出:“起手贵突兀”,“三四贵均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说诗晬语》),”等等。
(1)法度的核心内容。即谋篇整体策略要求,大致有三:一是“一气相生,篇章浑成。”强调 “音、意、句、调”一气相生,整体“气韵深厚,血脉贯通”,篇章构架浑然一体。朱庭珍《筱园诗话》:“律诗谋篇,贵一气相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作词气体要浑厚,而血脉贵贯通。”二是“委婉曲折,意蕴深远。”意即谋篇曲折多转,以达含蓄蕴藉之妙。贺贻孙《诗筏》:“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前后一气而变换处多,或意转而句不转,或句转而意不转,不转而转,故愈转而意愈不穷;不换而换,故愈换而气愈不竭。善作诗者,能留不穷之意,蓄不竭之气,慢几于化。”沈祥龙《诗词随笔》:“词贵愈转愈深。”谋篇布局追求环折婉曲,能蕴涵一种意蕴深远、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三是“环环相扣,诗情圆熟”。即处理好句式的承接勾连、情意的正逆应合关系,使谋篇达到意连句圆之效。如张籍《哭孟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年少。今日风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诗作以“情景交融”技法造境,采用起、承、转、合标准流变脉络谋篇布局,语脉句句相扣,衔联紧密,意脉顺畅通达,园转润滑,集中展示出“环环相扣,诗情圆熟”之特点。
(2)首尾腰腹之法度。
古典诗词之结构,无论绝句律诗,抑或小令长调等,其谋篇布局不出发端、腰腹和结尾三部分,法度各异,分而述之。
①首尾之法度。古典诗词之发端,历来颇受重视。朱庭珍《筱园诗话》:“凡起处最宜经营,”若“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冒春荣《葚园诗话》:“起联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入手平衍,则通身无气力矣。”起联布局“有开门见山道破题意者,有从题前落想入者,亦有倒提逆入者,俱以得势为佳。”等等。古典诗词之结尾,亦被诗家词人看重。沈义父《乐府指迷》:“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作结“以景结尾最好。”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清人沈谦《填词杂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提倡“结句以空灵为佳。”作结之论,多彩纷呈,古人尤谙通便。贺贻孙《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徊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姑举其一为例。”诗作以江头春色、杨花柳絮、离亭别宴、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情景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戛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展示出丰富的情韵内涵。此类布局,别具一格,其创作技巧集中体现在结句前作布景描情之反复铺垫,使诗作于寻常处呈现出深远悠长之韵味。
②腰腹之法度。腰腹肥满---在古典诗词谋篇布局中备受重视,就律诗(四联八句)而言,当中二联,即位处腰腹部之颔联(第二联)颈联(第三联)地位非同一般。胡应麟《诗薮》:“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严整而极流动,乃为上则。”假手白居易之《金针诗格》有云:二联“欲以骊龙之珠,善抱而不脱也,亦谓之‘撼联’者,言其雄赡遒劲,能捭阖天地,动摇星辰也。”三联“欲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寻幽隐,哭泣鬼神。”词之腰腹---换头处受重视程度,与律绝同然。沈祥龙《诗词随笔》:“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词意断而乃续,合而乃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换处。”词之过片,转换布局起伏变化当达委婉曲折之效,方为上佳。
③整体之法度。古典结构诗学,追求谋篇布局的整体价值效果。其间以杨载《诗法家数》“四段论”最具理论价值,杨氏以“起承转合”扣合律联(破题--起、颔联--承、颈联--转、结句--合)论述律诗章法:“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或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想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戒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元范亨甫将其归入《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清人冒春荣《葚园诗话》针对“起承转合”法则,进行了更为深入之剖析:“近体以起承转合为首尾腰腹,此脉络相承之次第也。首动而尾随,首击则尾应。腹承首后,腰居尾前。不过因首尾以为转动而已。是故一诗之气力在首尾,而尾之气力视首更倍,如龙行空,如舟破浪,常以尾为力焉。唐人佳句,二联为多,起次之,结句又次之,可见结之难工也。”
布局当有法度,然法无定数,天工自然。陆时雍《诗境总论》:“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料。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有信笔写来,若不关人力者,而自晓深厚,此境最不易到。”叶燮《原诗• 内篇》:“夫作诗者,要见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无一可苟,而痛其去自己本来面目。久之,而又能去古人之面目,然后匠心而出,我未尚摹拟古人,而古人且为我驭。”清人徐增《而庵诗话》:“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故作诗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能以无法为有法,斯之为脱也。”变通之道,最为不易,今人创作,不可不察。
2、 布局方式
(1)、标准式
标准式布局,是一种以情事起讫为依据,遵循“起承转合”法度的布局。在布局操作中追求场景环环相扣的流动与前后呼应的互动,曲折灵活的转换与自然有机的贯通;局部组接曲折流变、灵转畅达,整体架构充盈饱满、一体浑成,充分体现古典诗词“婉曲回环”的结构形态特征,绝句创作尤为遵循。李白《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曰:“秋浦有银有铜,此篇盖咏熔铸之景也。”即状写秋夜冶炼情景,寓意讴歌生命创造之美。起句“炉火照天地”,系全景空间意象组合,炉火熊熊燃烧,映红天地,夜幕远眺,景色壮观,境界开阔;第二句“红星乱紫烟”,中近景承接,动态视觉折射紫烟飘绕,火星跳跃,色调浓烈,境界奇幻;第三句“赧朗明月夜”,将“赧朗”、“ 明月”、“ 夜”三个意象组接,构成静态时间意象组合体,巧妙转柁,从空间意象转为时间意象,与前句之意达到“相避”,亦将动态美并存于静态美,与前句之意达到“相应”,从而完美演绎“相避相应(杨载《诗法家数》)”之规范。结句“歌曲动寒川”,顺静态意象组合“赧朗明月夜”推演而出,昂扬放歌,寒川激荡,使静态听觉承接更为深邃遥远。全诗从“起”“承”二句空间性的动态视觉表现递换为“转”“合”二句时间性的静态听觉表现,视听应合与动静应合相组接,造境婉转幽眇,跌宕深沉,充分体现出绝句婉曲流转的结构特色。
(2)、对称式
对称式布局,是一种遵循对称美规范要求,以实在或假定的基线为中心,在其左右作同形的比照性设置,并置均衡的布局方式。对称分为两类:并置式对称与均衡式对称。并置式对称无论是同类同质的单线互映,还是异类异质的复线对比,其对称性能稳定,布局结构具有平静的审美情趣。均衡式对称也有同类同质的互映或异类异质的对照关系存在,但左右形式并非相同,需借助时间、空间、数量等变动调整取得均衡,其布局结构具有灵动的审美情趣。对称式布局通过相对关系互动互映的比照调和,造就意境之深化。
①并置式对称布局最适宜对偶构句,只有在意象抒情十分原始的状况下才可能被用于谋篇布局,多为上古诗歌采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即采用此类布局,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全诗三章,第一章以桃花之艳丽比喻新娘的青春娇媚。第二章以桃之果实表示对婚后子嗣昌旺的祝福。第三章以桃叶之茂盛祈愿新娘家庭的发达兴旺。每章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布局上采用章节同质、原始意象相应并置的圆美类操作来呈现其复沓回旋的“旋转对称性”,反复咏叹,对新人善美极尽颂扬与祝福。其它《诗经》作品如《蒹葭》《伐檀》《硕鼠》等与之同类。后人承袭此法,采用两句一对、自成一节的“节内并置式对称”,实与前人着眼整篇布局相去甚远。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两句一节,两两相对,节内为并置式对称 ,吴农《初白庵诗评》评曰:“八句俱对,一气折旋。”然通篇布局未始如此。并置式对称布局,后继词人亦有承袭,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手法同然。
②均衡式对称,是一种广义对称。谋篇布局集中体现为以意境为中轴,聚合时空、情景、真幻、动静等因数以保持均衡,实现对圆美“旋转对称性”之结构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