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瀚吧 关注:1贴子:26
  • 0回复贴,共1
关于B5标太平桥隧道左线山体滑坡导致隧道进洞口坍塌事故原因及处理方案专题研究会的会议纪要 2011年3月24日上午,项目办主任李文胜在项目办四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B5标太平桥隧道左线山体滑坡导致隧道进洞口坍塌事故原因及处理方案专题研究会。公司专家蔡伟瞳、公司总工办副主任许景春;项目办总工周军平、工程处副处长胡秋宝、张龙煌、现场管理工程师游仁传、赖彦;省交通设计院项目负责人傅杰、设计代表组组长周豪;J3高驻办高级驻地于祥臣、B5标监理组长林洪成;B5标项目经理罗述军、工程部长黄波;第三方检测单位负责人;隧道监控量测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B5标项目经理部太平桥隧道左线进洞口的施工过程及坍塌事故的汇报,与会各方进行了认真讨论与研究,会议议定事项如下:一、坍塌事故简要经过太平桥隧道左线里程为K48+436~K48+910,全长474米。隧道进洞口于2月17日开始边仰坡施工,3月4日正式进洞。隧道开挖后,出现连续多日降雨天气,3月8日掘进长度至9米时,发现套拱与初支交界处开始出现横向裂缝,山体也存在横向裂缝,项目经理部立即停止施工,采取速喷加固措施,待其基本稳定后开始减压处理,清理隧道顶部山体偏压部分,用彩条布覆盖山体,防止雨水继续侵入山体,造成更大破坏。3月9日连续观测24小时后,发现围岩基本稳定后继续掘进。3月12日掘进长度至14.4米时,隧道起拱线位置开始出现纵向裂缝,随后停止施工,采取速喷加固措施,用20工字钢支撑裂缝位置,观测围岩基本稳定后继续掘进。3月14日掘进长度至17米时,已作初期支护约长7米。发现原先稳定的纵横向裂缝继续加宽,项目办现场组、J3高驻办要求项目经理部立即停工并撤离全部人员、设备。停工后,依然是连续阴雨天气,3月21日突降大雨,3月22日凌晨2时30分山体严重滑坡,导致隧道进洞口整体坍塌,原整个隧道套拱中线向右偏移约7.2米,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事故发生后,项目办、高驻办立即赶赴现场展开调查处理工作,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二、坍塌事故主要原因分析与会各方认真分析施工过程,仔细查阅设计图纸后,进行了认真讨论与研究,一致认为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进洞口轴线与山势走向斜交,进洞口存在一定程度地形偏压。设计图纸明示洞身局部浅埋破碎及Ⅴ级围岩衬砌地段开挖支护工序为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单位凭借以往项目施工经验改变为三台阶法施工,监理单位未对施工方案认真审核把关。2.2月9日杨村镇发生山林火灾,隧道所处山体植被全部被烧,由于洞口顶部为松散结构的碎石土、全风化及碎裂状结构的强风化长石石英砂岩且山体鼠洞较多,3月21日的连日降雨造成雨水直接渗入山体,围岩开挖后洞口坍塌的可能性加大。三、坍塌事故初步处理方案与会各方认真分析坍塌事故主要原因后,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如下:1.全部清除坍塌山体至最高裂缝位置,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四方代表现场核定工程数量。2.塌方清除后,减缓坡面并重新施作边仰坡,加强山体防排水处理,确保边仰坡稳定。3.由施工单位提供相关基础数据,探明地质情况,重新确定左线进洞位置,并提出加强支护辅助措施等方案上报监理及业主。再由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确认。会议还要求,施工单位要认真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规范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施工工艺;监理单位要严格方案审批、加大现场旁站及监理巡视力度;监控量测单位要加强监测,及时提供地质超前预报资料;项目办管理工程师要加强现场巡视;参建各方要密切关注地质情况变化,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1楼2013-11-11 15: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