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44贴子:39,750
  • 7回复贴,共1

新人对“性善”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赞同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善”是什么呢,就是“好”,一个人,甚至一个生命,本意毫无疑问是希望“自己好”,“周围的一切都好”“整个世界都好”。
从本质上讲,生命的根本追求就是“幸福乐园”,而不是“为活着而活着”。也就是说“生存下去”并不是第一本能,“好好地,舒适地生存下去”才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自杀的现象存在(不但人有,动物也有),那就是因为巨大超过极限的痛苦压过了生存下去的本能,这同时也应证了生命真正的终极追求所在。
有人也许会说,希望“自己好”总是在“希望世界好”之前,不正说明了“自私自利”的本性?其实不然,首先根据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婴儿在最早萌发意识的时候,是分不清“自我与世界”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即是世界”,而且自私并不代表“不想世界美好”,只是因为世界环境是客观复杂的,或者说残缺不完美,不尽符合我们的心意,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追求。
例如,2个生命都想吃饱,但食物只有一份,自然会争起来,甚至伤害杀害对方,也可以说就是作恶了,但这不代表他们本意就是想争起来,想作恶,而是因为世界客观的不完美(食物不足)和自己的无知(对于没有萌发智慧的生物——动物或者小孩而言,他们不了解这是一种坏行为)。对于这一点,孟子做了个比喻“婴儿会自己爬到井边摔下去,但伤害自己,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因为无知”。
所以孟子是从“主观本意”出发的,这一点几乎不用怀疑,因为从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生命的感觉,普遍都可以证实生命是天生“善意”而非“恶意”,如果是“恶意”,那首先根本不会有要自己生存下去的意识。而同时,由于环境的客观复杂,生命天生会行善的同时也会作恶(美好的环境行善,恶劣的环境作恶),因为善扭曲了就是恶,而环境变幻无常,所以作恶也更普遍,荀子正是更多看到这种“天生就会有恶的作为”的现象(自私自利,打架争斗等事往往不用教也出现),才推断“人性本恶”,所以这个理解为“人天生就会作恶”而不是“人本意就是想作恶”。
如果说“善”是我们前边的目的地,而世界的道路却是分叉扭曲万千,循着道路走,结果可能到得了我们本来想到达的前边,也可能最终到了左边,右边甚至后边。所以芸芸众生有善也有恶,还有时善时恶,此处善彼处恶。
世界是个迷宫,出口只在原本的心中


1楼2013-11-12 03:00回复
    有利于自己的谓之恶,有利于众生的谓之善,佛家讲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18 19: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