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义县岔路沟村,顾名思义,村中沟壑众多,大小沟壑不下30条。村子位于闾山东麓。村子的北方、东方和南方,三面环山。山不太高,却连绵起伏,气势万千。群山犹如母亲温暖的臂膀,将老家拥在怀里。村南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如同小村系的一条亮丽纱巾,给小村增添了几分妩媚。村中百八十户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着属于自己的天堂。
为什么老家会有这么多沟?这是由于特殊的地质变迁,在山脉隆起的那一刻苦,裂出的一条条沟壑,这里便成为山地向平原过渡的缓冲地带,形成厚实的土壤,养育着里一代代的岔路沟。沟都是土质结构,没有石头。不同的沟又有粘土黄土、黑土之分。最奇的莫过于粘土了。我们儿童抠取这些潮湿的粘土,随心所欲做成各式小软陶,或揉搓成窝窝头状,中间凹进去,在平坦的水泥面一摔,发出“啪”一声闷响或脆响,听了让人相当振奋。这是我们童年的游戏。
大沟犹如巨龙盘绕,沟与沟之间纵横联通,深处可达四五米,从远外高山上眺望村子周边的沟壑,如同瓷器天然的开片。沟上面各种庄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沟延伸到村子中,将村子分成东西两片。先人们选择这两片地势高燥的地方,建起村舍,在此定居,在沟沿处栽植上榆树、槐树,保护着土层,保护着自己的家园。
村后的沟较多,将耕地自然分割成一块块的形状,或长方形,或梯形,或六边形。每块土地因形状地势的不同,也分别拥有了自己可爱的名字——北山、长垄地、横头子、箩摇、马家坟……这些天然的大沟为农田泄洪、增产增收发挥出重要作用。农民下田劳动,就从沟里走。车马拉运庄稼也从沟里走,沟里留下深深的车辙。中间的是马走过的痕迹,两侧是车轮碾过的痕迹。没有被车马碾过的地方,就顺着小路长出两排小草来,如此的顽强让人惊叹。沟的上部两侧,在庄稼地头,会留有几米宽的草甸子,长着各种野草或酸枣。沟的内侧,每逢雨后清晨,蘑菇成片,采也采不完。
还有一年,村中这独特的地形被部队,军人们在这些沟壑里挖出一个个的小洞,做为掩体,上在覆盖杂草和树枝,人躲藏在洞里面,以免被“敌方”发现目标,感觉很好玩的。部队训练结束后,这些一个个小洞,也成了我们儿童的游乐场。
说来更神奇,姐姐、哥哥和我会不约而同地梦见老家的另一条沟——西沟,而且不是一次在梦中出现。那是我们童年梦话般的天堂。这条沟非常重要。因为,它很深,离村子又最近。它位于村子的西面,旁边就有人家。由于村子地势高,所以在村口处突然有个落差。聪明的先人们将碾盘和大块板石铺在沟口处,防止因水的冲刷致使村庄被吞噬。而到下一个落差处,先人们又铺了不少石板,各色的石板,犹如天然的七巧板,在水的浸润下,平坦而光滑。童年,我和哥哥姐姐们,就在这条沟里捉迷藏,放牧,割草,采野菜,搂树叶。
在西沟的内侧,先人们也砌起了结实的石墙,防止洪水将沟扩展,危及沟上面的房舍。石墙一段又一段,断断续续,铺在最关键的地方。夏天时,会看到上面披着苔藓和地衣,所以看不清石头本来的模样。大人们不让我们孩子在这些石墙处久留,说里面藏着大蛇。果真,村中一个男孩,比我长几岁,一次偷偷在石墙里挖土鳖虫,从中真的挖出一条大蛇。当时他就吓坏了,哭着跑回家,做下个病根,眼睛一眨一眨的,长大后也没恢复正常。
每到发大水时,我们牵着大人的手,看洪水流向西沟流去那壮丽的场面:洪水从村中北面的一条沟里流来,一直向西沟奔涌而去,因落差巨大,在西沟掀起巨大的声浪。洪水过后,沟中留下洁白的、厚厚的细沙。细沙中混杂着从远山淘洗下来的黑色铁屑。我和小伙伴们用旧电器拆下来的磁铁,到沙床上吸铁屑玩。铁屑如同刺猬一样被吸附在磁铁上。
西沟与众多的沟一样,如同岔路沟的老人,见证着小村的沧桑。梦见西沟,也就梦见了老家。梦见老家,必然有个情节是关于西沟的。它也构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它是打开村子与外界的通道。我从这里一步步走出,到邻近的村子,到更远的村子,以至更广阔斑斓的世界……
——选自《牵马岭文集》
为什么老家会有这么多沟?这是由于特殊的地质变迁,在山脉隆起的那一刻苦,裂出的一条条沟壑,这里便成为山地向平原过渡的缓冲地带,形成厚实的土壤,养育着里一代代的岔路沟。沟都是土质结构,没有石头。不同的沟又有粘土黄土、黑土之分。最奇的莫过于粘土了。我们儿童抠取这些潮湿的粘土,随心所欲做成各式小软陶,或揉搓成窝窝头状,中间凹进去,在平坦的水泥面一摔,发出“啪”一声闷响或脆响,听了让人相当振奋。这是我们童年的游戏。
大沟犹如巨龙盘绕,沟与沟之间纵横联通,深处可达四五米,从远外高山上眺望村子周边的沟壑,如同瓷器天然的开片。沟上面各种庄稼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沟延伸到村子中,将村子分成东西两片。先人们选择这两片地势高燥的地方,建起村舍,在此定居,在沟沿处栽植上榆树、槐树,保护着土层,保护着自己的家园。
村后的沟较多,将耕地自然分割成一块块的形状,或长方形,或梯形,或六边形。每块土地因形状地势的不同,也分别拥有了自己可爱的名字——北山、长垄地、横头子、箩摇、马家坟……这些天然的大沟为农田泄洪、增产增收发挥出重要作用。农民下田劳动,就从沟里走。车马拉运庄稼也从沟里走,沟里留下深深的车辙。中间的是马走过的痕迹,两侧是车轮碾过的痕迹。没有被车马碾过的地方,就顺着小路长出两排小草来,如此的顽强让人惊叹。沟的上部两侧,在庄稼地头,会留有几米宽的草甸子,长着各种野草或酸枣。沟的内侧,每逢雨后清晨,蘑菇成片,采也采不完。
还有一年,村中这独特的地形被部队,军人们在这些沟壑里挖出一个个的小洞,做为掩体,上在覆盖杂草和树枝,人躲藏在洞里面,以免被“敌方”发现目标,感觉很好玩的。部队训练结束后,这些一个个小洞,也成了我们儿童的游乐场。
说来更神奇,姐姐、哥哥和我会不约而同地梦见老家的另一条沟——西沟,而且不是一次在梦中出现。那是我们童年梦话般的天堂。这条沟非常重要。因为,它很深,离村子又最近。它位于村子的西面,旁边就有人家。由于村子地势高,所以在村口处突然有个落差。聪明的先人们将碾盘和大块板石铺在沟口处,防止因水的冲刷致使村庄被吞噬。而到下一个落差处,先人们又铺了不少石板,各色的石板,犹如天然的七巧板,在水的浸润下,平坦而光滑。童年,我和哥哥姐姐们,就在这条沟里捉迷藏,放牧,割草,采野菜,搂树叶。
在西沟的内侧,先人们也砌起了结实的石墙,防止洪水将沟扩展,危及沟上面的房舍。石墙一段又一段,断断续续,铺在最关键的地方。夏天时,会看到上面披着苔藓和地衣,所以看不清石头本来的模样。大人们不让我们孩子在这些石墙处久留,说里面藏着大蛇。果真,村中一个男孩,比我长几岁,一次偷偷在石墙里挖土鳖虫,从中真的挖出一条大蛇。当时他就吓坏了,哭着跑回家,做下个病根,眼睛一眨一眨的,长大后也没恢复正常。
每到发大水时,我们牵着大人的手,看洪水流向西沟流去那壮丽的场面:洪水从村中北面的一条沟里流来,一直向西沟奔涌而去,因落差巨大,在西沟掀起巨大的声浪。洪水过后,沟中留下洁白的、厚厚的细沙。细沙中混杂着从远山淘洗下来的黑色铁屑。我和小伙伴们用旧电器拆下来的磁铁,到沙床上吸铁屑玩。铁屑如同刺猬一样被吸附在磁铁上。
西沟与众多的沟一样,如同岔路沟的老人,见证着小村的沧桑。梦见西沟,也就梦见了老家。梦见老家,必然有个情节是关于西沟的。它也构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它是打开村子与外界的通道。我从这里一步步走出,到邻近的村子,到更远的村子,以至更广阔斑斓的世界……
——选自《牵马岭文集》